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自然造句-如何让娃自然开口说?

自然造句-如何让娃自然开口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9 13:23:38
阅读:

- 我是晓华-


资深英文主播+双语研究者 让孩子轻松说英语


晓华写在前面:上周,我看到家长群里,热烈讨(zheng)论(chao)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究竟该几岁学英语?二是年龄小的孩子,中文都没说好,可以学英语吗?


正好Grace老师的文章,涉及“学得”和“习得”的部分,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文章虽长,有点烧脑,但我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从源头上考虑清楚,明白英语学习的“道”,再具体到实践的“术”,就会非常从容。


中间的美女,就是Grace老师


文:Grace 公众微信号 | mabona2016


美国高级管理咨询师


闲时爱给孩子们教英语、讲故事


坚信每个孩子都不同,个性化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英语启蒙道路上,家长会遇到许多困惑,其中我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开口说。今天grace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里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孩子自然开口说。


先来看看两个场景,也许你也是其中之一:


1. 家长带着6岁的小A去亲戚家做客。


小A学了两年英语,但是除了学校按书上课之外,家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英语对话环境。亲戚家刚好有个英语很好的姐姐正在上大学,小A的爸爸妈妈便想带他去取取经。


到了亲戚家,大人们一直怂恿小A跟小姐姐说英语。小A本就很腼腆,尽管姐姐很配合,可简单的“Hello! How are you?”过后就很难再往下进行。回到家里,家长问小A为什么不多跟姐姐说英语,是不是不会说。小A的回答是:“不是。不知道要跟她说什么。”


2. 由于幼儿园提前下课,Elise来妈妈的办公室等妈妈下班。


4岁半的Elise从两岁起就开始接受家庭启蒙,目前自己已经能阅读不少绘本。来到妈妈的办公桌前,跟大家打了个招呼说Hello,然后小大人一样自己打开小书包,翻出一本绘本,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时旁边的大人走过来问:“Elise, what are you reading?” Elise抬起头来回应,津津有味地讲起她读的故事,跟同事一问一答聊得非常开心。


第一个场景里,由于家长的急切,一个本应该是随意接触的场合变成了刻意的对话练习,让整个场面弥漫着尴尬的气氛。最后只能以家长草草一句“孩子不好意思说”打圆场收尾。而第二个场景里,Elise无论对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应对自如


上面两种情况,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小A比较害羞,所以无法自由地用英语交流呢?我认为性格固然对孩子融入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接触一个新个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不是开口最重要的因素。


“学习”和“习得”


主动使用(apply)一门语言需要除了能“学习(learning)”以外还要可以“习得(acquisition)”。我们常说的“能学不能用”其实是没有给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真正习得这门语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教室里的学习和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并应用到具体生活中要求的不同,以为课上几十个小时就足够学会一门语言了。


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习得呢?在语言学习中, “学得”主要是指有意识地从教学、书本、或是讨论中尝试理和记忆语法和规则,通过练习和测试的方式确认学习成果而熟悉语言知识;而“习得”要比“学得”的概念广泛得多。习得”又称自然习得,是在类似母语环境下潜意识地自动掌握和运用一门语言,不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分析就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小时候是怎么学中文的:比如“我吃饭”。是否有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分析这句话的主谓宾,再决定怎么组织句子呢?并没有。相反,是在闻到饭香、看到家人端出的饭菜和摆碗筷的动作时,自然而然的反映出“我吃饭”这句话。“习得”的目的重在沟通想要表达的意思,对语法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依照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学得”得“习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并不是由大脑的同一区域控制的。 控制“习得”的是左脑的语言区,而控制“学得”的区域虽然也在左半球,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说明“学得”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对语言的分解、消化、再吸收;而不像“习得”直接形成的潜意识反映。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真正运用一门语言;而从了解语言结构出发的“学得”,就只能在使用语言时起到监督控制作用,而并不能视为真正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从学习者的年龄角度来说,儿童时期更多进行的是无意识的母语“习得”,在不了解语法等语言结构的情况下就能掌握语言;而成人的语言学习更多则是通过跟随系统的指导、了解语言规则后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完全的自然习得。也很明显,成人的语言学习方式不适用于孩子。


根据UCLA的神经学教授Paul Thompson的研究,11岁以后,大脑中控制语言习得神经中枢的成长速度会大大降低。因而,年龄越大,自然习得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而,家长应该利用宝贵的大脑语言区成长时期,在给孩子进在英语启蒙时,更加注重营造母语环境、提供好的语音素材,以便孩子在自然的条件下“习得”一门外语。对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学习,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大了,有自主学习能力以后通过学习而获得。


为什么会“开口难”


有很多家长常常疑惑,孩子学了几年的英语,自己也在英语启蒙上下了很大的投入,但还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开口;甚至感到很大的挫败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开口与不开口,其实是对英语这门非母语语言使用环境的一种自然反应。前面提到只有“习得”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而,习得才是确保流利和自主表达(开口)的重要因素。


小A和Elise的对比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个孩子都通过学习(或在家或在学校)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单词、句子),通过“学”建立了对话的基础。但从“学”到“用”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的习得,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熟悉来完成。


两个孩子由于自身对语言环境的熟悉度不一样,对需要使用这门语言时反应也就截然相反。Elise无论在语言素材的积累上、对文化的融入度上甚至对表达的自信度上都要比小A要更进一层,体现出了很高的语言舒适度。


“开口难”的问题,不仅孩子会遇到,就连学了英语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的成人也会经常遇到。如果我们一起来解构“开口说”,这其实是一个总体沟通能力培养的问题。


学会之后,有想说的欲望,要求可以自由地用英语来跟别人交流,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最终达到流利对话的程度。这里提到了三个因素:学会、想说、能说,其中如果学会和想说的条件没有满足,就会造成“开口”的困难。


解构开口三因素


“学会”是语言因素积累的阶段,也就是学得。作为第二语言,包括对词汇和表达的跟听或跟读,主要通过外界的输入来获得。有效积累的因素量越大越多样化,在遇到不同情况需时运用起来就更自如、自信心也就越强。


一般大家学习英语都是从教室里老师的带读或是家庭启蒙时的磨耳朵开始的:把听到的读音和看到的物品或文字联系起来,然后通过不断反复强化遇到的场景来加强对词汇的理解。但是,由于缺乏母语环境,这更多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


“想说”是开口的意愿,这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需要合适的时机、情感上的共鸣,往往也需要共同的话题来支撑。有了这些准备,开口是自然的,否则心理上会感到别扭,不愿意强迫自己开口。


举个简单的例子;跟一个不喜欢政治的人谈美国大选,他一定会顿失兴趣。让一个刚刚开始学英语的孩子跟一个大学生对话,两个人都很难找到共同话题。


不久前群里的笑笑妈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给孩子讲英语绘本时她接受;但如果讲中文绘本时偶尔蹦出英语句子,孩子就会排斥说听不懂。这个问题其实就可以用“想说”来解释,孩子在中文环境里正舒适着,突然跳出来一两句不熟悉的英文,她的舒适感被打破了,自然反应就是抗拒,不“想说”了。


“能说”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达到流利,这是语言学习较高的层次,也就是“习得”。练习不但是对词汇和表达的熟悉程度,更是对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语音语调,甚至不同语言背景文化的体味和感悟。对一门语言越熟悉,在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就会越流利。


如何让开口说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


我在之前的留美手记里写过,来美国一开始我也遇到过的开口难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可以参考之前这文章《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真的是在夸你的英语好吗?》。


向Grace老师学习,hold住各种场合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到了成人阶段,已经了解会说的重要性,会强迫自己开口。但是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主要还在受兴趣的引导来学习,而家长需要一些小技巧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开口说。尤其要注意避免以下一些错误示范:


错误做法1:把说英语当成一项表演让孩子完成。


正确做法1:把说英语变成习惯,每天陪孩子一起练习说英语。


错误做法2:机械练习,认为拿高分是学英语的目的。


正确做法2:听、说、读、写全方位培养、发散式训练,全面提升孩子的语言应用能力。


错误做法3:看到广告就砸钱给孩子买最新最好的资料或是课程,不加调查了解、不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认为多和名气即是好。


正确做法3:深入了解孩子所在阶段的学习水平,有选择地投入,保证孩子有效地吸收。选择有效材料的标准,一般在孩子目前可以接受的程度上稍稍增加一点点难度,但不适合太难。


错误做法4:看到孩子说错时缺乏耐心、急切地纠正孩子。


正确做法4:避免类似说“这儿错了”的负强化,而是用举例或是重复的方式,让孩子强化对正确方式的记忆。


错误做法5:为孩子不能尽快开口而感到焦虑。


正确做法5:给孩子最好的学习陪伴、遵循规律,静待花开。


Grace老师的其他文章


Grace老师的讲座分享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