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竹子的诗-爱 竹 说

竹子的诗-爱 竹 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2 04:57:36
阅读:

郝厚璋


(一)


余幼时即爱竹。然北方无竹而多苇,故时常对苇摹想竹的风采。


余之识竹,盖始于郑板桥的墨竹。郑板桥的墨竹天下驰名,加上他那犹如劲竹的“板桥体”书法,再加上他那借竹咏志的题画诗,即使不识竹的人也会勾起馋馋的爱。


竹类万千,大者碗口粗,小者笔杆细。郑板桥所画墨竹皆细竹,多取材于山坡野岭,笔笔有一种廋劲孤傲之气,仿如孤廋无依的小民百姓。


郑板桥画竹,画的是一种气节, 一种卓识,一种心声,一种势凌云霄的气魄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担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做山东潍县县令时的诗作,该诗原名叫《题潍县署壁》。


县署就是县衙。敢于把这样一首诗写在坐镇的县衙墙壁上,时时提醒自己,也勉励同僚关心生民疾苦,又岂是在卖弄自己一笔好看的字?


事实上郑板桥确是一位敢于维护小民百姓的真青天,而不是那类口称爱民,实则刮民残民祸民的假青天。据《潍县县志》和《郑板桥传》,郑板桥主政潍县时多善政,办了几件老百姓欢迎的大事,倒是真的没有作秀卖弄。


作为身处底层的我们这些小民百姓,从诗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青天大老爷对无助者的一种体念,一种庇护,一种责任。对这样一位心系黎庶的父母官,孤怜无助的小民百姓又有什么理由不爱他呢?


看着郑板桥的墨竹,我外公脱口慨叹:“好画!好字!好诗!是个向着老百姓的好官,可惜了!大清之亡,亡就亡在堵死了这些好官的上进之路。”


外公说得对,但又岂独大清也哉!


因对其伟岸襟怀的肃敬,郑板桥的书画诗文我多所过目,其题画诗多能记诵。由爱画而爱竹,由爱竹而敬人,我所敬重的是有竹之品格的人格也。


余因爱竹而及于爱竹之人。不独郑板桥,对苏东坡、文与可、欧阳修、黄庭坚、王禹偁、李清照、杨万里、刘禹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谢灵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等,凡有竹之品格的人,余皆敬之。


这些不世出的英才,无不是才略如笋的嗜竹之徒,食则喜竹,居则倚竹,行则趋竹,文则咏竹,虽经多少的冲折逆回,然其节如竹而不能屈,其白如竹而不能玷,其翠如竹而不能夺,可算得是卓立千古的伟丈夫。


一位竹乡的老学究对我说:“古人爱竹多赞叹其宁断宁裂宁焚而不屈的刚烈节操,而竹之可敬还在于放哪里都照样的蓬勃繁衍,更在于即使折断了斩除了焚烧了,只要有一脉相连一根尚存,照样顽强地昂扬茂盛起来。”


这些遭际厄厄的贤达,恰如不可屈不可绝不可遏的劲竹,即使在逆境中依然俯仰长歌,节操皎皎,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者也。


品其画,览其诗文事略,仿佛在与高贤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一种得遇知己的快慰愉然而生,一种达观向上的豪情勃然而兴,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之气灿然而升,又岂是“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何曾照今人”的遗憾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相怜所能涵括者哉!


苏东坡在贬官闲置中依然放怀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达观,超迈,不羁,如竹之随遇而安却不失其乐,生在何地都是一种风景,一种昂扬,一种艺术,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信。这正是中国小民百姓不怨天,不怨地,认命适生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我们汉民族迭经灭国继起而兴的生动象征。


了悟了这一层,然后知竹可以使人高尚。这大概就是我爱竹的本源吧。


(二)


初到南方,见竹即痴痴相对,心里在说,我终于见到活竹了。好,就是好!


南方多竹又多水。竹大多依水而生。水清而阔,竹翠而劲,隔着竹林看水是一种景致,对着水波看竹又是一种景致。间之风帆上下,白鸟翔飞,烟光霞浦,牛羊板屋,无论变哪个角度,不唯是转换的画,亦且是绝美的诗。风动竹摇,小鸟跳枝,好像在与你打招呼呢。人与竹是那样的亲近,怪不得古代贤达多爱竹,而且爱竹即能诗。


对此化境,又怎能抑制住心中的激情?竹,实可以助诗兴。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携二三子高吟谈心,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甲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吟:“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玉。最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丙吟:“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丁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引带左右。”


乐极而咏的兴头,若独处,若众会,若啸傲山林,差可以与古人仿佛。


朋友曰:“古人这些作品,出于景而高于景,何以如此?”


我说:“古人相对的那番幽篁明月,又岂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幽篁明月?这份爽达就在于长啸。这声长啸,啸的是抛却尘世羁绊的自由洒脱,啸的是遗世独立的心底呐喊。这大概就是历代贤达爱竹的共同缘由吧。”


娱情于茂林修竹是一种幸福,读懂茂林修竹所承载的文化是一种心灵的交迸。


在竹农眼里,竹可以为筐,为房,为船,为食,为火,承载的是实用精神。


在普通人眼里,竹是一种亲和的东西,谁都可以亲近,谁都可以移植,谁都可以为主,承载的平民精神。


在独醒者眼里,竹是一种可以接纳自我,可以为友为师,可以袒露心胸的知己,承载的是包容精神。


在致虚者眼里,风声竹雨是天籁中最洗心的清流,春芽竹月是世界上最能寄情思发幽微的妙影。若以竹为笛,为箫,为笙,为板,不仅可以勾射出心灵底层里渴望的那种最美妙的声音,而且能以这种万物皆喜的声音使各类意气达到同谐共鸣。


在圣洁者眼里,竹是一种不同于俗流的高洁的东西,挺于芳园华庭与楩楠豫章同列而不见卑,茂于荒坡野岭与荆蓁棘刺争荣而不见惧,恬于茅舍柴扉与长天大地共秀而不见霸,承载的是贵族精神。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近物者行与物近,爱竹者德与竹同。竹是凌飞者的蓄志之所,是倦乏者的调元之所,是避世者的隐居之所,是失意者的舔伤之所,是贵族精神的理想寄托。


历史上以竹闻名的当数竹林七贤,其中又当数嵇康最为著名。


嵇康人长得美,诗文也美,喝醉了酒更美,醉姿磊磊如卧松。他的音乐造诣是第一流的,尤其一曲《广林散》妙绝古今。由于他坚持非其人不传,当权者欲求一学而不可得。为此得罪了权贵,也因为看不惯司马氏的残暴专横,被诬陷。在刑场上,他请求弹奏最后一曲。


围观者如堵,“太学生三千请师之,弗许”。


嵇康泰然自若,无悲无喜,手挥五弦,心拟云汉,仿佛受刑的是众人,一曲《广林散》洗却了众人心头的悲摧。抚琴毕,嵇康道:“《广林散》从此绝矣!”


此正孟子所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种竹一样的刚烈节操,正是第一流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倒,中华文明就不倒。中华民族的贵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文明传承的最核心的东西。


为了维护这点桀骜得容不得玷污的贵族精神,如嵇康这样付出生命的贤达真不知有多少。这正是中华文明累累数千年而不倒的奥义所在。


沐于竹,情于竹,歌于竹,德于竹,是竹涵养了这种精神。乐竹而咏,他们所咏的不正是这种值得用生命换取的高贵精神吗?


(三)


福建山多水多竹更多。沟沟壑壑,坡坡岭岭,以至于茅舍溪桥,有人居处有竹,无人居处亦多竹,凡佳妙景胜处竹一定是少不了的。竹在人居处是晨曦炊烟鸡鸣鸭栖的绝佳配景,在景胜处又是把山光水色一路导向高潮的伴奏音符。


竹本身就是风景。多竹之处必多景。多景内外又景胜互生,奇妙相引。近景、小景、微景、幽景、秘景,孤景、联景、叠景、大景、远景,少了竹就少了一层风姿和意趣。无奇处竹是主景,景胜处竹又成了配景,隔着竹是一种妙处,避开竹又是另一种妙处,有了竹就多了一种层次和韵律。


竹是一个腑脏博大涵纳万类的丈夫。白鸟在穹顶上盘旋,黄鹂在枝头歌唱,雀鸠在枝杈上做窝,燕子在翠叶间翻飞,雉鸡在根隙间伏窜,野兔在落叶下窥探,风声竹影和着虫声、鸟声、兽声、山泉声、樵歌声、鸡犬声远近合奏,弹拨着你心底的歌。


竹又是一个青春不老永翠多子的母亲。一片有一片的韵律,一丛有一丛的秀拔,一株有一株的气质,栉风成姿,沐雨成韵,冒暑成荫,叠翠凌寒,宛如一个英气纠纠的青年,又似一个子孙满堂的寿星,满怀都是乐观,浑身都是活力,临之顿感青春复转,雄心再盛。


竹还是一个谦谦自逊的陪客。它总是忽即忽离地伴着你,你忽尔觉得它碍眼,转脚不见了却又有些念想。由它陪你一路不孤单,随它走你尽管游目骋怀,任它一步步把你引向绝胜去。


一位导游说:“竹是最有自知之明的。在无人敢出头的地方他敢于唱主角,在高人面前他又主动退让当配角,从来不强出头,从来不抢人风头。你对它认真也罢,视而不见也罢,它永远是那样的淡泊,乐观,自信。”


竹这种演好主角,甘当配角,自谦逊退的磊落,恰如诚朴守分,敢当甘退,淡薄名利的中国小民百姓,这又岂是古往今来多少贤达所能追及得上的?


望翠寻竹,循竹觅景,逐景追胜,揽胜放怀,披清风之飒爽,仰万类之自由,叹造化之伟妙,慨古今之变幻,抛烦忧于九霄,临奇景而自壮,送飞鸟于高阔,且摄心而沉思,这又岂止是劳劳尘世中切换思想频道的简单休憩?


闻景神飞,见竹心喜,假日之暇慕而往,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有故乡亲友来福州探访,暂短的游玩总是少不了的。选择大的景胜客人时间不足,奔忙于琐碎的景点又觉太疲俗,这时我往往带他们去大樟溪一游。


在深翠的竹林小径间蜿蜒穿行,在竹影参差的小溪中任意东西地划竹排。清粼粼的水被墨森森的竹林映成了宝石般剔透的碧色,竹排荡着涟漪幻如在琉璃上滑行。斜晖抹山,竹舍浅藏,蝉声、蛙声、鸟声、竹声、水声、篙声、渔歌声、哗笑声,伴之青鲦戏篙、蜻蜓掠髻、蝴蝶晃眼、蜜蜂穿花、白贝伏沙、鸥鹭栖石,置身其中的那种超脱,爽心,遂性,仿佛也感染着蓝天的碎云如丝如缕的变幻缠绵。每个客人都说好,以至于来过的还想来,来了不想走,听说的也想来。


推己及人,把对竹的爱传导给亲近的人,友情在爱竹中升华,对竹的喜爱也成了续写友情的不没记忆。


(四)


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虽常物,然其品如君子。居处有竹,不唯增胜,更在如对君子。日夜涵纳,君子之气自然增长,实乃养气之一法也。


见的多了,爱竹之情弥痴,植竹之心日盛。邻家楼角有竹,其名曰黄金甲,高茂繁荫,望之生凉。五年前的六月,余锄其根茎数十,坑栽于我家楼角西北隅。邻人见之多笑,曰:“竹之栽种应随时令,春秋雨季栽种,不劳而成荫。酷暑穷冬移植,虽勤不活。”余闻之惘然,然情不忍舍,心道:“既然栽种了,就非得让它活。”


每天五点多钟起床,拎一大桶逐坑灌水一遍,日暮饭后又灌水一遍。每灌须二十余桶方得坑满。暑气蒸蒸,汗出如流水。坚持不辍凡三月,觉精神日增,体力日沛,其劳动锻炼之乐又何可胜言也哉。


秋雨来了,我浇水的活歇了,但心不歇,每日早晚巴望它出土。第一苗竹露芽了,内心欢喜欲奔。第二苗竹出土了,咋看咋爱。一次五日大雨后,坑坑见嫩芽,我禁不住仰天大笑。


根萌芽成笋,笋拔节成干,干蘖节成枝,枝分茎抽叶,每一天的变化都是一种惊喜。积日以喜,对竹的认识也愈深了一层。


竹傍小路,邻居过往时或流连,谓有奇景。邻有小女孩,方五岁,梳双鬟,每过往必绕竹环行不肯去,一日问我:“大爷,这竹子啥子时候长大呀?”其实这也正是我心头的一个疑问,于是对她说:“不急。等你长大了,竹子也就长大了。


第一年笋,细如小指,高及胸脯。第二年笋,粗如大指,高及人顶。第三年笋,粗如扫把,高及一楼。第四年笋,粗至盈把,高及二楼。第五年始生成竹,粗至两手合握,高及四楼。竹下辟地以为小车停泊之所,密叶将车位盖得满满实实,甚为凉适,不复患暑日苦晒。


盼着笋出土,看着笋拔节,蜕皮,抽枝,吐叶,真有一种田园生活的充实和甜美。从露笋破土至拔节长成近一月,这种充实和甜美就有一月。一笋之后又出一笋,一茬接一茬,终年仿佛被充实和甜美包围,自觉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看竹成长是惊喜的,等竹长大是漫长的。种竹时女儿将临高考,忽忽五年女儿将届大学毕业,已然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忽一日,女儿对我说:“爸爸你看,小的笋子长成小竹,大的笋子长成大竹,好奇妙啊。”


我说:“不错,笋的围度决定竹的粗度和高度。好比一个人,不管你立身何地何境,只要胸怀是粗如合抱的大笋,那你的人生必然是干云齐天的光明前景。”


(五)


余爱竹,余之家人亦爱竹。是得由于对梅兰菊竹四君子的喜敬,还是家族对诗书礼仪的追慕,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是真喜欢,打心底里喜欢。


家有小叔能写善画,解放初读过初小四年级,算是村上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了。小时候过年,村上的对联都归他写。从腊八日开始陆续就有人拿了红纸来,一直要写到年腊三十日。


看着小叔写完对联,奶奶就说:“门堂空空的,画个竹子贴上吧。”于是,小叔细心地将红纸裁成斗方,在上面认真地画,画的是竹子、荷花、梅花、鲤鱼、喜鹊之类的东西。


小叔在画斗方的时候,我们就欢欢闹闹地跟着父亲贴对联。一个门一副对联,再在门堂里贴一副斗方,十几个门逐门贴过去。


奶奶颠着小脚挨门看,说:“今年的字儿比去年好了不少。”又吩咐道:“‘福’字贴到大门上,竹子贴到我门上。‘福’字要倒过来贴,福到了,富倒了。”一番忙碌后,红纸墨字一张挂,满院顿时一派喜气。


奶奶辈分高,妈妈、婶婶都好客,邻居们闲来无事就爱蹭到我家来喝茶,夸赞道:“看这苇子画得多精神。家里有个读书人就是好,写对子也就不求人了。”奶奶眯着眼笑,说:“娃,那不是苇子,是竹子,那是南方的东西。他爷爷就喜欢这个。”


邻居问:“奶奶你也识字?”奶奶叹气道:“我不识字。平常看他们写写画画,看惯了就能看出顺眼不顺眼。劲头儿足了字儿就立起来了,就顺眼。今年的对子笔头劲儿比往年好了些,但有些字儿太草了。哎,我这辈子吃亏就吃在不识字。我就喜欢他们写写画画。”


奶奶去世后,她居住过的北上房每年都要新贴那幅重复成了惯例的对联,其联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门堂上照例是一副新画的竹,十几年不变。


后来我移居南方,春节回家,母亲问:“南方竹子多吗?”我不由默悲,父母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心志总在远方啊。


正房是客厅,年老的父亲居住于此,墙壁上张挂着郑板桥的四条屏墨竹,那是小弟结婚时布置客厅买的,已经十几年了。看着已经发黄的画,我心里泛着酸涩的滋味,说撤了换新画吧。父亲说:“不碍事,挂着吧。”母亲说:“看着它,也就算看到你们了。”父母未见过活竹,但他们又岂止是在爱竹!


五年前的八月,即我移种竹子的那一年,暑假去探父母,特意带了几枝竹根回家。父母很高兴,又不无忧虑地唠叨:“我们是很想看看这个活物,但这里天寒,怕是难活。”小弟正在伺弄蔬菜大棚,淡淡地说:“不怕。”于是,先萌于盆,后栽于棚内向阳处。


隔数月,父母在电话中说: “竹子活了,透出芽芽来了。原来竹子是这么个样子,不晓得能不能长大。”又数月曰:“拔节出叶了,高过人了。一天一个样子,耐看。”隔年又曰:“又长了一茬,快有屋顶高了。邻居们隔三间五的来看,都喜欢。”


小妹在新疆,前年致微信曰:“妈妈说竹子都戳破棚顶了。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读之怃然,满怀歉疚。


是啊,我们长大后分奔四方,又都拖家带口,聚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少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日渐年老,谁又忍心离开?看着父母恋恋不舍,心头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女儿这几年学业正忙,我们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了。前几日去看女儿,她悠悠地说:“我家的竹子都长到四楼了,老家的竹子是同年种的,也应该有四楼高了吧。”


闻之,乡愁如竹之萌。


作者简介:郝厚璋,生于凉州,学于兰州,居于福州。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华时报》《读者》及新华网、广播电台等刊物媒体。经济社会研究成果发表于《新华文摘》《人民文摘》《国内动态清样》《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刊物。


作者微博:吐谷浑风采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