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于丹语录-十年溯源,一心所得|《于丹<论语>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

于丹语录-十年溯源,一心所得|《于丹<论语>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29 18:57:12
阅读:
最新资讯《于丹语录-十年溯源,一心所得|《于丹<论语>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主要内容是-于丹语录,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父亲是我生命的缘起,也是我与《论语》的缘起。


十年间,我从“不惑”而触及“知天命”的边缘,


才明白《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


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


才有幸被祖宗的智慧照亮精神世界。


听见万古微茫之中那一声追问: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于丹《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



《论语》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缘起?终究有怎样的意义?


十年溯源,一心所得


《于丹<论语>心得》十周年新版刊行


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应邀来到首都图书馆,以“十年溯源,一心所得”为题,与新老读者一道,领读经典,分享自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以来,积淀十年的一心所得,致敬历久弥新的中华智慧。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等也来到现场与读者交流。


此前,于丹十年前的三部重要作品《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和《于丹<庄子>心得》,分别由三联书店和磨铁图书两家出版机构推出新版。


解读《论语》的励志经典


二〇〇六年岁末,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于丹<论语>心得》出版,一书风行,畅销六百多万册;同时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外文版销量也已近四十万册。这本以中华古典智慧安顿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小书,已成为解读《论语》的励志经典。


二零一七年,于丹对《于丹<论语>心得》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将这一最新版本交由三联书店刊行。于丹特为新版撰写自序,回忆父亲,追溯自己与《论语》的缘起。自序中,于丹说:“十年间我从‘不惑’而触及‘知天命’的边缘,浮沉于风云际会大时代,大惑方炽,天命正远,才明白《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悟出一份带着体温的心得。”


倏忽十年,修订新版


“站在今天回望《论语》的价值体系,大抵可以分为两条脉络:一是关于‘天地君亲师’的秩序梳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多为历代统治阶层发挥利用。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核心的个人修养系统,倡扬以自律颐养自尊,建立‘修己以敬’的君子人格,沿着‘修齐治平’的现实路径,以学问信仰作支撑,找到个人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联。


这样一本语录,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而言,大概第二个系统的现实意义更大些。”(新版《于丹<论语>心得》P9)


作者在新版《于丹<论语>心得》的开篇对《论语》的价值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与阐释,一分为二地看待《论语》的价值:一是历史上统治阶级拿来梳理社会秩序的功用,二是以一套思想体系指导个人提升修养、建立君子人格以达致个人价值的实现。于丹肯定了后者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一次新版修订基本就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


新版的修订,让《于丹<论语>心得》成为一部活泼有生命力、不断成长的书,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读者口碑不断,畅销不衰;更在于作者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经历、学识的不断精进,融入了更多自己对经典、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如果说之前的作者让我们带着自身心灵的困惑走进《论语》,让《论语》解答我们的困惑,从而安顿我们的身心;而修订后的新版则更进一步地让我们从《论语》出发,构建一个更加广阔的价值体系和一个更有秩序的社会,也从而更完整地实现个人价值。


十年溯源,家教门风


新版序言题为《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是一篇六千字的长文,深情回忆辞世十六年的父亲,在追忆的过程中,作者讲起自己与《论语》的缘起,父亲对她的言传身教和幼时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


作者第一次与《论语》结缘,是四岁那年,父母带她去参加一次人很多的聚会,父亲在这次聚会中,让羞涩的女儿观察大人的言谈举止,并试图告诉她一些基本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君子“日三省乎己”、君子“慎独”……这些父亲通过日常生活传递的零散的言辞道理,年幼的作者似懂非懂,但却一点点地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作者在序中感慨,“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父亲早年给她讲古典的智慧,教她欣赏、背诵美妙的诗词,让她对传统文化有了浓浓的兴趣和初步的感悟;而她受惠最多的则是家庭生活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文中所描述的家庭生活,不论是爷爷家各种规矩中渗透着的“孝”与“悌”,还是“有事,弟子服其劳”——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家庭劳动场景,都浸润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原来一直保持着的家教与门风。


家教与门风,是于丹近年来,常在文章、演讲中提到的话题,她不断呼吁“真的教育”应始于父母之心,始于家庭。在她看来,家教门风这件事情和知识水准、学历水平并无直接关联,而当下家教门风的缺失,则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敬畏谦卑,致敬经典


于丹在自序中写到了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父女两代与《论语》的因缘: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学生时代参加革命,以“马克思主义加儒学”为信仰的父亲,有着深深的寂寞;当时唱着“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个坏东西;你拍二,我拍二,一起批判孔老二……”的小女孩长大后却成为《论语》和中华古典智慧的传播者……这些故事,引人深思。


在作者看来,在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不断地颠覆、破坏与斗争之后,我们最终需要补课,需要接续古老传统中在当下依然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她说,“我们这一代孩子,总会在历史中的某个时刻,被某种方式选择,为自己幼小无知时的无礼鞠躬致歉。有机会谦卑下去,才有幸被祖宗的智慧照亮精神世界,听见万古微茫之中那一声追问:‘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十年前,《百家讲坛》的演播室里,于丹在与易中天的对话中,提出一个概念——“有温度的孔子”。十年后,她说:“《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悟出一份带着体温的心得。”对于这本新版《于丹<论语>心得》,不管是新读者,还是老读者,也许都可以期待一位——更有温度的孔子。


| 现 | 场 |


十年溯源 致敬经典


初心 成长 感恩 阅读


*以下文字据现场实录整理节选,未经演讲人确认,小标题系编者所拟


主讲人|于丹


谢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朋友。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跟各位有约,所以有很多很多心里话想跟大家说一说。


初心:“人本乎初心”


今天我跟大家聊四个主题词,第一个词就是初心。追溯过去十年,一心所得是从什么地方开场的?初心的故事,跟今天的嘉宾有关。


第一位嘉宾,就是最早上台的万卫老师。他已经讲到我与《百家讲坛》最初的起源。在我试讲当天,我都不知道以后是让我来讲《论语》单元。我还记得当时万卫老师跟我说,反正我们找人也挺困难的,这样吧,你就来给我们做一个示范,看看《论语》用讲故事的方式怎么讲。我说那可以。我从学校下了课,直接穿着上课的衣服就去了。我到那个演播室的时候,人家还问我,于老师你西装里面穿的背心反光,您还带别的衣服了吗?我说没有,我就穿着这身衣服来的,然后我就到洗手间把背心翻过来穿的,第一讲《天地人之道》我里面的背心就是反着穿的。


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论语》心得”的单元。万老师一切按我的风格来,调动我最大的积极性。如果万老师给我提过什么要求,我现在深深记得他提的唯一要求是,你讲的内容要让十三岁的孩子听得懂。我说为什么十三岁。他说十三岁的孩子上初一,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要让上初一的孩子听得懂,就这一个要求。


所以我当初的一心所得,就是希望千心万心皆有所得。


| 主持人敬一丹、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百家讲坛》之后,这个初心到了第二个故事。刚才上台的李岩总,当时还是中华书局的总经理,他刚才讲到了我的父亲,这次的再版序言里面也写到“关于父亲——我和《论语》的缘起”。我走到今天,想起父亲的时候比以前更多,因为我总想到,哪句话是他不经意间跟我聊起的,或者哪些细节他为什么这么做。《论语》解释过什么叫作孝,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是父亲的独生女儿,我真的懂得他的内心吗?我真的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完了吗?中华书局是我父亲工作的单位,而我讲《论语》心得最初的蓝本就是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我后来讲中国经典,最初本的蓝本就是我爸爸读过的这些书,书上面还有他密密麻麻的批注,传给我,他过世之后我又重新读,拿着讲的。


我硕士学先秦两汉的文学和哲学,博士读大众传播。我试图用博士学到的大众传播,用跟大众讲故事的方式,来激活硕士时学的古典哲学。我不希望把现在的人拉回古典,我希望越过时光的隧道,把古典的圣贤请到今天的生活里,让他们的智慧照亮我们的迷惑,解决我们的问题,让我们明白中国人是从什么地方走过来的,然后我们自然就会明白往什么地方去。


2006年11月26号,那个萧瑟初冬的下午,我们最早开始签售的时候,李岩总也像今天一样,这样陪着我。


|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


接着要说到的第三个名字,就是刚才给我主持的敬一丹,敬大姐。敬大姐那个时候真的像闺蜜一样来给我主持。那天敬大姐到得很早,她在楼下转了一圈,还买了一本书,像刚才这样跟我讲,好像出事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一天敬大姐陪着我见证了最早的签售。


我印象最深的,在签售四个多小时的时候,有人递纸条过来,说你的中学老师在排队的队伍中。我从椅子上站起来时把椅子都带翻了。李岩总他们下去找到了我读中学的语文老师廖老师。我看见那位苍老的老人,距离我八十年代四中毕业已经那么多年了,她说你的班主任赵老师去世了,教你英语的王老师去世了,教你地理的郭老师去世了,我替他们看看你,你是一个好孩子。我在当时还带着墨香的书上写了一句话:“这是我交给您的作文”。


| 主持人敬一丹与于丹互动


一个人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冥冥之中都是跟未来相约,约定某一个时刻的重逢。人本乎初心,今天跟我关联最密切的,跟这本书关联最密切的几位都在这里,排除了各式各样的工作汇集在这里。为一份初心我们一起出发,我们还会本着这样的初心再一起往前走。


成长:“辨惑”是一生的功课


所谓不忘初心,是为了往前走得更稳定。所以我要跟大家说的第二个主题词是成长。


从初心到今天,十年流光。十年中我一直在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就是更新,一个人从喧嚣浮躁中要用多大的定力安定下来,才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叩问古圣先贤,人心不定,能有自己的所得吗?所以《大学》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我记得有一个媒体采访我的时候问过一个问题,人总是会随着成长,看见很多很多的怀疑,你在这么多年中,越来越怀疑的事情是什么?我记得我的回答是,这么多年我没有越来越怀疑社会,也没有越来越怀疑人性,我唯一越来越怀疑的是我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一个人在开始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少年意气总是觉得胸有成竹。但什么是成长呢?成长就是越来越知道,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过是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手中可以触及到的都只不过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证据而已。所以我能怀疑什么呢?我不怀疑别人,不怀疑世界,但是我会不断怀疑我看世界的角度真的就那么理直气壮吗?人是不是还有修正、调整和将心比心、了解别人角度的空间呢?那一头大象,终其一生我们真能了解它的真相吗?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论语》中孔子跟学生有这样的对话,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别人的想法不要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意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跟他说了一句话,“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件事情不是你有能力就做得到的。其实在我的《论语》心得和《论语》感悟两本书中都没有讲过这段话,因为十年前我对这段话没有那么多感受。但是今天我站在这里,要补充十年成长中我的心得。人与人之间,所谓“忠恕之道”,我们不可以强加于人,但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你身上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以及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这是一种学习与历练,也是一种觉悟与成长。


子张曾经问孔子,怎么叫“崇德”,怎么叫“辨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我开始讲《论语》心得的时候四十岁,恰好是不惑之年。走过这十年,“惑”越来越多,“辨惑”原来是一生的功课。现在有一种日子是“朋友圈的日子”,有一种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都不稳定的时候,真的能够评价社会吗?我们现在看见的生活的真人秀,远远比任何电视剧来得更惊心动魄。我们能从中辨惑吗?能客观地追溯它的缘起,并且从内心带着慈悲来看待吗?我想这件事情也是关乎成长。


进步是一个人不断地改变,也是在改变中坚守不变。我喜欢孟子说的,什么样的人格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在迷惑的世界里把这颗心养大,用心托住或此或彼的选择,这就是成长。


感恩:“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三个主题词叫作感恩。


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观察人间百态,了解人的生活方式,再凝聚价值观,留化天下。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文”,但有时候缺少“化”。我们有辉煌的文明堆积在历史里,但是文明就意味着你今天的生活能够幸福快乐吗?怎样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化育自己的行为,让文明历史跟当下每个中国人的取舍相关,这个过程就是化。我为什么要提到感恩,就是因为在走过的这些年里面,有太多太多前辈,包括身边朋友对我的提携,让我深深感恩。


刚才李岩总提到了任继愈先生、金开诚先生、汤一介先生,我脑子里想起了更多的名字、更多的面容、更多的眼神。金开诚先生在他身患癌症的时候,让我去到他的家里,我记得他的房子特别小,沙发特别简陋。我进去以后,金先生跟我说,于丹我知道你能说,但是今天你别说话,你听我说,我没有多少时间了。他在说的时候,我也泪流满面。他说你现在做的是我们一直想做没做到的事情,如果我身体条件还允许,我愿意随时去站场子,我们是要把中国文化让中国人都了解,都知道。金先生给了我很多建议,很多书目的提点。在追悼会的时候,师母捧着一整套金开诚文集,她说在金先生临终前赶出来的,金先生说,我追悼会的时候她一定会来,那个时候你把这个书给她。


包括刚才李岩总讲到的汤先生,曾在未名湖边,他的家里,他送给我当时编出的第一套《儒藏》。他说:我不如我的父亲,他们是学贯中西的人,但是我没有走出过国门,我的眼界是有限的。然后他用所有的时光编这套书。汤先生的身体也不好,他有一次病重进医院之前,半夜突然起来研墨。乐黛云先生问他,半夜你干吗?他说我这次进去也许就出不来了,我要给于丹留一幅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周易》的那段话。


如果这些事我要一一讲出来,估计能讲到半夜。中国文化如果仅仅是在考试的课程里,仅仅是一些标准答案的话,它还是文而不化。所谓文化,前辈们留给我的,是他们眼神里的热度,他们自己用生命接续的担当,他们笃成一生坚守的信仰,从我的父亲到这些先生,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说的感恩,是我从他们身上知道了文而化之的使命,文化的化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到底有多么多么重要。


阅读:人为什么要读书


最后一个主题词,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阅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阅读的日子里面,我们说点什么呢?很多人问过我,人为什么要读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在今天,我们能够结缘阅读的人,觉得阅读是快乐的事,我们的生命就活通透了。阅读绝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读世界,读人心,读到通透处,一个人就放下了。佛经里有一句话说放不过别人,是不慈悲,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为什么我们会纠住别人放不过,为什么我们自己会患得患失放不开呢?是因为慈悲不够,智慧不足。所有这一切从哪里来?我想阅读会给我们的。所以阅读这件事情,是给自己一个古今的通道,给自己一种宽容、一种通达,给当下一种平衡的状态。


《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什么叫好学?孔子只说了两句话,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人不去怨天尤人,“不贰过”,相似的错误不犯第二遍。人生会遇到很多新考验,不能重复地栽到一个错误上。都说古典的智慧在今天还能帮助我们吗?我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话,君子“日三省乎己”,反省哪几件事?第一个“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都出来做事,有个职业身份,那就要问问自己,我在工作上尽忠心了吗?第二个“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放下职业身份,我们还有伦理身份,在家有亲人,出去有朋友,跟朋友的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第三句“传不习乎”,我今天有没有学习和成长呢?如果职业身份、伦理身份、自我身份,我们都守了底线,尽忠、守信、学习,这就是古典社会对今天的帮助。


我曾经在四川川南一个偏远的村落,看见富一点的大户人家在木板上雕刻“天地君亲师”,小户人家哪怕在纸上也写这几个字。我看见了他们写这几个字的一套想法,“天”上面一横和“大”之间分得很大,大不敢顶天。“地”的提土一笔下来,叫作地也相连,虽然田是你家的,但是别人的地你也要帮一下。“君”下面的口一定要连住,这叫不轻易开口。亲人的“亲”,繁体字右边是“見”,目不能封口,指的是亲不闭目。老师的“师”字一高一低,永远不能与老师比肩。“大不顶天,地也相连,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比肩”,他们身上有中国一直传承下来的深深的敬畏。


所以阅读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读世道人心是用来滋养自己,滋养自己内心的尊严、自由、智慧、谦卑,这一切一切会让我们面对世界有一份更好的态度。


在这个阅读的日子里,我跟大家分享这些心得,祝福大家不忘初心,终身成长。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如果我的心愿意做仁爱的事情,我起心动念的时候,仁就来到我身边了。祝大家阅读快乐,谢谢朋友们。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4


定价:39.80元 ISBN:9787108058485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购买)


十年,六百余万册,三十多个海外版本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


以中华古典智慧安顿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解读《论语》的励志经典,十周年新版


新撰自序讲述父女两代与《论语》的不解之缘


以个人成长心路致敬经典


作者紧扣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主题解读《论语》。作者希望通过她的讲解,能够让当代人理解《论语》中所倡导的个人修养系统,倡扬以自律颐养自尊,建立“修己以敬”的君子人格,沿着“修齐治平”的现实路径,以学问信仰作支持,找到个人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联。


十周年新版,新增作者自序讲述父女两代与《论语》的不解之缘,以个人成长心路致敬经典;书中还增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的《论语》书法作品欣赏。书后附《论语》原文,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领略《论语》的魅力。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图书 2016-12


《于丹<庄子>心得》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庄子的思想。在书中,于丹从庄子其人、人生境界、感悟与超越、认识自己、困境出路、对待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悟性、心态与状态、大道与自然等十个方面,阐释了《庄子》中所蕴涵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图书 2016-12


《于丹<论语>感悟》从多个方面阐释了《论语》的朴素与温暖,《论语》的智慧不止于一两则警句,更珍贵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至高的真理。“《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 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 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已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四十万册。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和友人交流,点击右上角朋友圈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想读《于丹<论语>心得》,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