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余秋雨最出名的散文-美文共欣赏:余秋雨精短散文《阳关雪》等2篇

余秋雨最出名的散文-美文共欣赏:余秋雨精短散文《阳关雪》等2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01-02 08:37:27
阅读:
最新资讯《余秋雨最出名的散文-美文共欣赏:余秋雨精短散文《阳关雪》等2篇》主要内容是-余秋雨最出名的散文,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沙原隐泉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吧,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


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


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


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


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经能够欢快地翻越大山。


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


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


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


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


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


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


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来了,那就认了吧,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


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


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还是转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


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


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


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


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


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信众、艺术家偏偏要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注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


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


那分明是一湾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


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


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


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


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


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


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


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


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


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


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


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


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


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


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


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


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


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


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


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于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


眼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


当她的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 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


皆在敦煌县境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