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赏析_唐雎不辱使命是真的吗?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赏析_唐雎不辱使命是真的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4-27 22:01:24
阅读: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舌辩之才大展风采的时期,至今仍被人常常提起的有张仪、苏秦、陈轸,甚至毛遂之流也在史书上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公元前200多年的时候,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嬴政一个人坐着的一辆车。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老头,他要靠三寸不烂之舌和浩浩大义阻挡嬴家的这辆高速驶过的大车。驾车人嬴政连眉头都没皱一下,隆隆的车轮轰轰地碾过这只挡车的螳螂。

唐雎不辱使命

这只螳螂,哦不,是唐郎,一个叫唐雎的唐先生。

传诵千年的唐雎不辱使命,到处是漏洞可能是编的

唐雎

唐雎的身份是策士,是为君王出谋划策的人,实际上是游说之士。和张仪、苏秦不一样的是,他似乎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会为了主张和目的像个无情无义的人,做出不情不义的事。他曾经劝说过秦王去救援遭受齐国、楚国攻打的魏国,也提醒帮助赵国抗击秦国进攻的信陵君夹着尾巴做人。

对了,唐先生是魏国人,他做的事首先当然都是为了帮助魏国和魏国人,他是爱国主义者,这一点没有疑义。他做的十分出名的事,是帮助魏国的属国安陵国,因为魏国已经被秦国灭亡,他因此又变成了一个国际主义者。

秦国要以五百里地交换五十里地的安陵国,这明显是个阴谋。唐先生一听非常生气,立即出马去见秦王,他带着长剑,很顺利地见到了秦王,然后大义凛然地说:安陵国是祖先留下来的土地,虽千里不能易。他代表安陵国的领导和群众对秦王说:坚决不同意。

传诵千年的唐雎不辱使命,到处是漏洞可能是编的

战国形势图,安陵国太小,找不到

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听完了这个老头这没来由的话很生气。《战国策》的这段写得非常生动,人物活灵活现,富于画面感和动作感,就像文学作品一样,也足以作为中学生的作文范文。语文课本摘编了这一段,让考生们考得苦哈哈的。

秦王问:你听说过天子发怒么?那是要流血死人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先生梗着脖子回应说:你见到过匹夫发怒么?

秦王不屑地说:不过是扔掉帽子,光着脚丫,以头抢地而已。

唐雎呵呵冷笑:那是庸人之怒。我要发起怒来,就会像专诸杀吴王僚、聂政杀韩傀、要离杀庆忌。你知道这些人被刺杀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当时扫把星(彗星)扫过月亮、长虹穿过太阳、一只老鹰直不楞登地就扑到了大殿上。天生异象,这些匹夫的行为惊动了天地、神灵和动物。

唐雎一本正经地说的这些话、讲的这些故事,其实可能是凑巧,也可能是瞎编的,一只老鹰见到王宫里有吃的来偷嘴有什么稀奇的?

传诵千年的唐雎不辱使命,到处是漏洞可能是编的

唐雎在大殿上和秦王说不通就要动手

果然秦王听完这通诗一般的胡言乱语,只是撇了撇嘴,多少年来,他大军压过,杀了多少人,灭了多少国,占了多少土地,唐雎说的这几句完全没有什么震慑力。

秦王不怕天生异象,但他怕丢了自己的性命,因为唐先生紧接着挺剑而起,说:我今天准备做第四个刺客,我发怒也就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我杀完你再自杀。

秦王是个明白人,立马吓坏了,赶紧说:先生坐,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何至于要杀人呢,还杀的是我。

就这样,唐雎先生以一顿口舌之利,吓退了秦王的野心,暂时保住了小小的安陵国。

唐雎故事不可信

但是且慢,这段无论是文学功底、辩论能力都让人叹服的故事,好多地方都是漏洞,就像一个破了好多地方的水桶一样哗哗地流个不停。

所以说,唐先生只是一个文学形象,《战国策》很多时候更像一部虚构性作品,至少这一段太像了。

首先,唐雎一个年迈的老头怎么威胁盛年的秦王?

上次劝上一个秦王救援魏国时,你知道多大年纪了么?已经90多岁了。而这时魏国已灭,秦王已换,唐雎大概变成了一个百岁老人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人的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这个百岁老人唐雎是个怪物?还能仗剑到处揽事?即便他挺剑而起,一个走路都困难的老家伙,春秋正盛的秦王会怕他?还记得杀手荆轲与秦王的对决么?一个武艺高强、身强力壮的侠客的匕首已经投了出来,可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荆轲被杀,秦王安然无恙,至少秦王能在大殿上绕着柱子跑。

要是荆轲换成唐雎,这是多么怪诞的画面,一个白发老头气喘吁吁地举着长剑,追着春秋鼎盛的秦王满大殿跑?这是不可想象的,也不能细究的。

其次,唐雎的长剑是怎么带上大殿的?

秦国有制度,群臣、使臣不可带尺兵,就是不能带一尺长的兵器进殿,荆轲见秦王也只能把匕首卷在地图里。唐先生有什么办法通过秦国宫廷森严的安检?就因为他看着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先生?

其三,这段话中有个细节暴露了行文的不严谨。

秦王想当天子,后来也终于做了天子,但是称帝之前一个国王没有说自己是天子的道理,哪里会有什么天子之怒呢?他的前任倒是曾经短时间和齐王相互约好各称西帝和东帝,但是很快就自己放弃了。

不知道刘向在编《战国策》时是听谁说过这段故事,还是自己编了这个故事。

一本大书偶有疏漏也没什么。即便是严谨的司马迁也会暴露出抄袭的痕迹,《左传》是鲁国左丘明写的,所以说到齐国攻打鲁国时就会说“齐师伐我”,司马迁的《史记》有时也原封不动地抄过来,说“齐师伐我”。你一个陕西人,陕西是秦国故地,伐你什么?

但这没关系,人们都能看懂。但是“天子”之说似乎有大大的问题。

再就是,即便唐雎有通天神力和绝世武功,一把长剑架在秦王的脖子上,但这又怎能浇灭秦王对开疆扩土病态般的欲望?

秦军从来不是仁义之师,他们要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唐雎哪里挡得住秦军的战车?

传诵千年的唐雎不辱使命,到处是漏洞可能是编的

唐雎要和秦王讲道理

最后,这大概是读书人万般委屈之下的自我安慰。

虎狼之国秦国以暴政取天下,又不好好用这些读书人,读书人心里恨,又没有办法,只好过过嘴瘾,编排几个故事恶心一下秦王。

秦王(后来的秦始皇)和当时的读书人没想到的是,儒家经典不久后被汉武帝以及之后的朝代指定为考试用书,一代代知识分子不断地读、不断地背、不断地传播。就像戈培尔说的那样,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了事实。

历史上也有对这段公案的质疑。《史记》中也没有这段历史的记载。

当然,上面这些话只是九公读史后的个人解读,谁要这样去参加高考、中考,出了问题九公概不负责。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历史解读请关注今日头条和微信公号“九公读史”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