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_熊猫成为我国国宝的原因

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_熊猫成为我国国宝的原因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5 10:19:50
阅读: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人们对于大熊猫的热爱却四季不变。哪怕春节七天假,忙吃忙喝忙着抢红包,也要抽空关心关心滚滚们过得怎么样。

然而若将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你会发现彼时大熊猫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没人昵称它“滚滚”,它曾一度被视为“害兽”。

国宝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曾一度被视为“害兽”

古代人管大熊猫叫啥?

我们在史籍中很难找到关于熊猫的确切文字记载,更别提照片啊素描什么的图像资料了。

据考证,下面这些古称可能指的都是熊猫:执夷(孔注《书经》、陆玑(吴)注《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都有记载)、杜洞尕、食铁兽、竹熊、白罴、花熊、华熊、花头熊、银狗、峨曲、猛豹、猛氏兽等等。清代郝懿行认为:“猛豹即《尔雅》等书里面的貘豹。”(……萌、萌爆?)

《辞源》、《尔雅翼》将雄兽称为“干将”,雌兽称为“貅”。

《尔雅》云:“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节。”意思是说,这种动物像熊,头小,脚短,身上黑白斑驳,能吃铜铁和竹子制成的器物。传说这种怪兽跑到山下,能把城门上的钉子都吃得干干净净。《蜀中广记》称之为“食铁兽”。

郭璞在《山海经》的注释中提到:“卭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

《山海经》以及郭注提到的两处猛豹分布区,正是现在大熊猫分布的两个主要区域:一是终南山,二是邛崃山-岷山地区。

国宝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曾一度被视为“害兽”

外国人啥时候开始知道大熊猫?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居住在中国。1869年春,他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动物皮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主人说,当地人管这种动物叫“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老激动了,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于是他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可惜猎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把送来的第一只小“白熊”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取名为“黑白熊”。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但是小萌货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它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1870年,爱德华兹发表鉴定报告,认为:“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熊猫’。”

为什么给大熊猫命名为“Panda”?有两种说法。一说戴维神父的名字缩写为P.A.David,Panda恰好与其谐音。另一种说法称,在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地区,当地人亦操尼泊尔语。在尼泊尔语中,大熊猫被称为“nigalya-ponya”,意为“吃竹子的熊”,而Panda就是它的变音。

国宝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曾一度被视为“害兽”

应该叫猫熊?别闹了好嘛

2008年,大熊猫“团团”“圆圆”刚去台湾那一阵子,台媒热炒马英九有意将熊猫更名为猫熊。

据当时台湾《工商时报》报道,马英九说猫熊是熊不是猫,属于熊科,1940年代曾在重庆展示过,当时挂的展示牌用横写,采中文习惯由右至左方式写着猫熊,当时西化已在进行,很多人误称为熊猫。大陆错用至今,但猫熊既然赴台,就不应再将错就错,而应正名为猫熊。

唔……其实关于“猫熊”的讹传,不止这一个:

“40年代,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在60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今日通用的名称了。”

这些讹传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称所写的随笔,“一错五十年——为猫熊正名”一文。该文于1978年10月5日刊登于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后收录于他的幽默精选集《生花笔》中。该观点之后又被多方面错误引用,包括马英九。

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重编国语辞典》)均称熊猫而无猫熊,而且全为竪排版,故并不存在右左读错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当时国人没必要不按习惯读法而按英文书写的方式写下物种名。

国宝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曾一度被视为“害兽”

熊猫还曾被当做“害兽”?

日本作家家永真幸研究生阶段开始一直做这个熊猫的研究,想不起他名字的人都叫他“Panda Sensei"(熊猫老师)。他在《熊猫外交》一书中提到,到1938年国民党当局还把熊猫列为“害兽”。

许多四川当地人还会帮助西方猎奇者打熊猫,猎得一只熊猫的报酬不菲,相当于当时农民一年的收入。

为啥自然基金会拿滚滚做会徽?

1958年5月,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Heini Demmer)用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以及河马、斑马等,与北京动物园换得大熊猫琦琦(chi-chi)。原本琦琦被卖到美国的一个动物园,但彼时中美交恶,美方拒绝琦琦入境。在法兰克福动物园短暂停留后,德默决定将琦琦租借给欧洲各国的动物园。

1958年9月5日,琦琦从哥本哈根动物园转战英国伦敦动物园。英国伦敦动物协会原本声明不再捕捉野生熊猫,但还是接收了琦琦——理由是琦琦本来就已经被抓了,不能放归自然。原计划琦琦在伦敦动物园待三个星期就走,但园方最后决定花1.2万英镑买下琦琦。

作为当时西方世界唯一的一头大熊猫,琦琦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标志上那只大熊猫的原型。WWF创始人之一、英国鸟类学家彼得·斯科特(Peter Scott)以琦琦为范本,画出了后来成为WWF标志的原图:一只微抬起头,疑惑地望着人类的大熊猫。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orld Wildlife Fund )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之后的新设计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