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卡夫卡名言-没有时间?读读卡夫卡吧!

卡夫卡名言-没有时间?读读卡夫卡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19-12-29 00:51:14
阅读:


白天的职员,夜晚的天才。


近一个世纪前,一位身体孱弱但长相俊俏的青年去世。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是弗兰兹·卡夫卡( Franz Kafka )。


同时代的作家毛姆生前已是大红大紫,相比之下,卡夫卡在世时却默默无闻,但随着时间的洗练,他作品的价值逐渐显现。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博尔赫斯、萨特、贝克特、加缪......甚至中国作家余华都受其影响,马尔克斯更是坦言说“卡夫卡的作品使我茅塞顿开,那时才明白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父亲赫尔曼·卡夫卡


壹 | 白天的职员,夜晚的天才


卡夫卡于 1883 年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位成功商人,靠经营一家服装店成了布拉格的中产阶级业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父亲的店铺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卡夫卡在作品中呈现的父亲形象与现实中差别不大,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事情训斥自己的孩子们,更不用说店员。相反,母亲美丽善良,对卡夫卡溺爱有加,但在父亲的威压下,母亲的美丽善良仅仅只是这种权威下的小的光亮。所以,卡夫卡从小就对这种巨大压力下的权威充满敬畏,但更多的是恐惧。童年的这些生活现实,对卡夫卡的性格养成和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家里的长子,同时也是这个家庭中最伤脑筋的叛逆者,卡夫卡没有子承父业。不幸的是两个弟弟幼年便已夭折,父亲由此对卡夫卡的叛逆更是心生不满,他期望的卡夫卡从商梦被这个“文学天才”打得粉碎。


18 岁时,卡夫卡进入大学,先是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大学毕业后,他在一个保险公司谋到一个职位,此后 14 年的白天里,他都在这个公司兢兢业业的做着小职员。而在夜晚,他却把那些准确而又稍带变形的形象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少年时期的卡夫卡


贰 | 文学,超越了一切


父亲一直不清楚,卡夫卡对文学的热爱甚至超越了所有亲情,也因此,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着他对文学热情的深入而日渐加深。


卡夫卡曾说,抛开才能和等级上的类比意思,他把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和福楼拜视为他真正的血亲,由此可见他对文学的真情。四个人中,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结过婚,因此也不难看出他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第一份爱情的到来是在他 29 岁的时候,卡夫卡与这位小自己 4 岁的名叫菲利斯·鲍尔的女孩订过两次婚,也两次解约。在这第一次订婚中,卡夫卡完成了短篇小说《判决》,并开始创作中篇小说《变形记》;而第二次订婚后,卡夫卡开始孕育长篇小说《审判》。


菲利斯并不支持卡夫卡写作,于是他只好通过写信的形式对菲利斯进行引导。他们交往的 5 年间,卡夫卡写给菲利斯的信多达 500 封,这些信都是他深夜的杰作。在他去世后,这些信以《致菲利斯的情书》一名作为独立一卷出版。德语版《情书》厚达 800 页,比卡夫卡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长。


卡夫卡向往爱情,但并不渴望婚姻。他甚至曾以拿破伦的检验报告“睾丸的大小决定性的能力”来暗示菲利斯,他在性生活上将无法满足她。这样的矛盾情绪就像卡夫卡说的:“没有她我活不下去,但和她在一起我仍然活不下去。



卡夫卡与菲利斯·鲍尔


叁 | 他的性生活无关女人,而是写作


1918 年,36 岁的卡夫卡认识了 28 岁的混血姑娘尤丽叶,二人很快订婚。由于尤丽叶的父亲是个鞋匠,这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他认为一个鞋匠的女儿不配做他的儿媳,甚至刻薄地挖苦卡夫卡: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性欲,与其和鞋匠的女儿结婚,还不如去逛妓院。


偶然的机会,25 岁的已婚专栏作家米伦娜·杰森斯卡注意到了晚上到咖啡馆写作的卡夫卡,她给他留下一张便笺——“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上了你和你的作品。”卡夫卡给她回的第一封信是:“米伦娜女士,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为了庆祝这件美事,我决定给你写信......”


年轻的米伦娜是一团燃烧的火,瘦弱的卡夫卡无论怎样努力也满足不了她的需要。在他们的书信中,米伦娜曾对与卡夫卡的性生活表达不满;卡夫卡也曾要求她把身体的占有留给她的丈夫,把她精神的占有留给他。


对于卡夫卡,写作的那份执着和深入,那份满足和快感,恐怕与性生活是有天壤之别。或许他的性生活无关女人,而是写作。


在这段并不算长的交往中,他们精神层面的交流使卡夫卡的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城堡》得以成形。



青年卡夫卡


肆 | 除了文学,我一无是处


1923 年,卡夫卡的生命接近尾声,此时一位 19 岁的波兰女孩在海边朝他跑来。女孩名叫多拉,在德国的难民营做志愿者。卡夫卡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到德国与多拉同居了半年。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不仅使卡夫卡看到了人类最温柔的光芒,也使他完成了又一篇重要的小说《地洞》。


由于病情不断恶化,卡夫卡只好回到家乡。1924 年 6 月 3 日凌晨 4 点,这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离开了他挚爱的桌台。


卡夫卡大部分的著作都是抽着烟在晚上熬夜写成,他一生都受到疼痛、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折磨。卡夫卡孤独羞怯,有强烈的自卑感;他犹疑不决,有自闭症倾向,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病态的卡夫卡。惟有在他读书和写作的时候,他的眼睛好像被点亮了,那时的精神光芒仿佛可以照亮一切。


他作品中象征直觉的写作手法、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和变形荒诞的形象,与自己的家庭氛围及感情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一生没有结婚,究其根本原因是卡夫卡的恐惧,他恐惧于家庭生活将毁掉他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感,这也正如他的自我剖析:“除了文学,我一无是处。”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敏感于那些忧郁的、孤独的情绪。对其他一切却一直“冷眼旁观”,就像永远被定格在 1914 年 4 月 2 日日记里写的那样: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