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读书法-读书再多再快,怎么能力不见涨?试试高效快速阅读一本书的4步法

读书法-读书再多再快,怎么能力不见涨?试试高效快速阅读一本书的4步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2 18:41:28
阅读:

原创文 | 汨罗江上一叶舟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句话,爱上一本书!爱上阅读,需要灵魂有那么一点点灵动,透过“冰冷”的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和力量。


爱是没有条件的,爱上一本书,如痴如醉,这就是最优雅的速度!


你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


读完一本书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还是一周、一个月、一年……?


有人说,一年读500本书、1000本书。对于知识传播者、拆书人来说,这样的速度属于正常一种工作节奏,但对于更多大众来说,真的需要读这么多书吗?


有人说,“读过1000本书是什么体验?”“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这句话很具有鼓噪性,背后真实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但金字塔顶端,最成功之一的马云,肯定不会告诉你:他读1000本书,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阿里巴巴集团著作的《未来已来》这样写道:


你到底有什么,你要什么,你可以放弃什么——本书的第四章,是马云献给年轻人的歌。他觉得人生最佳的大学是社会大学,他坦言自己看书不多,有时候一本书可以看很长时间,比如《道德经》《孙子兵法》,一章一节可能会看上一年,翻来覆去地看,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书不仅放在办公室里,还放在卫生间里、枕头旁,被带上飞机……他告诉年轻人,看书很重要,但是看世界更重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他看来,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观点,跟优秀的人交流以后,你看问题的视野和深度会很不一样。


同样作为著名画家的陈丹青,也说:我的读书心得是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


一年读1000本书,平均每2.7天读一本书,知识和智慧是用数量和时间来衡量的吗?


很显然,这种知识数量的鼓噪论调,对于大众来说,弊大于利,导致一些人盲目跟风,追求读书的数量,掉进了知识的陷阱里——以为思想的海阔天空,可以战胜一切,实现自己人生的愿景。


2018年,有一则报道说:


  • 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
  • 韩国每人年均11本
  • 法国每人年均14本
  • 日本每人年均40本
  • 德国每人年均47本
  • 俄罗斯每人年均55本
  • 犹太每人年均64本

透过这则信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以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别说一年读1000本书,人均一年读40本书,向邻国日本看齐,我们就足以傲视群雄,毕竟人口基数在那摆着呢?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泛滥的年代,知识成了一种焦虑,因为要学习、要了解的知识太多。同时一些人也在贩卖知识的焦虑,导致不少人盲目追求读书数量,陷进囫囵吞枣的坑路,求知若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和焦虑。


然而这种“激素式快餐文化”的催生下,读书很多,工作、生活、情感等等依然一片迷茫、无力的人比比皆是。


为了追求速度,而迷失了自己!缺乏耐心,正在一步步毁掉很多人!


读书的速度和数量,因人而异,读书关键在于读精,学会一通百通。否则做学问是没有边际的,依然避不开古人早已断言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大坑。


想成为厉害的人,成就更好的人生,求知若饥应该是一场幸福,而不是一场灾难。


那么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既不失去自我,又适应这个时代潮流和变化?

动机决定需求,需求产生结果。


这样读书就对了!进入快速阅读的模式,首先要弄清楚4NO原则:


1、不要让时间概念误导了自己,逼着自己学会像他人一样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阅读完一本书,否则读书就失去了快乐的本源。读书的速度是一种相对论,必须审视一本书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意义,改变点什么。


2、不要盲目跟风阅读,明确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以致用?即学即用?还是临时抱佛脚?又或是无用之大用(精神修养方面的书籍)?


3、不要今天看逻辑学,明天看心理学,在一段时间内,读同类书籍,不仅能提升你的阅读速度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


4、不要试图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快速阅读,读书消耗眼力和脑力。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排除外界的干扰,事先喝一杯温开水,或是准备一杯自己喜欢喝的茶!


下面详细介绍快速阅读一本书的四步方法:


  1. 经典为先:吃透一个领域2本经典的书籍,这是快速阅读的基石。
  2. 按图索意:牢记7个知识精华点,这是快速阅读的知识地图。
  3. 要事第一:跟着心流走,明确自己当下的认知需求、认知兴趣,这是快速阅读的起点。
  4. 技巧致胜:掌握“Z字型”快速阅读法,这是快速阅读的加速器。

1、经典为先,一个领域吃透2本经典书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你只要吃透了2本经典的书,就能够登堂入室,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然后每年更新相关的同类书籍,了解新的观念和词汇,适应于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


专业领域书籍的快速阅读,建议你完成2本经典书籍的精读,细嚼慢咽,吃透书里重要的知识点,尤其一些是概念,并非一字一句去记住它,而是尝试按着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当你建立一本书的核心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知识量的储备,这时候你才具备同类领域书籍的快速阅读能力。


比如你读透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21世纪的管理挑战》,那么在阅读其它相关管理领域的书籍时,就能极大降低了书中相关词汇、专业术语等等的阅读障碍,包括一些案例、人物故事,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提升了你快速阅读的能力。


如果你从未接触过管理类的书籍,当你初次阅读一本书,如果出现大量类似“熵、第一性原理、阈值、米提斯能力”等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时,会让你看得“一头雾水”,陷入“匪夷所思”的阅读障碍,导致阅读速度效率低,知识吸收率也很差。


就像有人在看《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这本书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懂!


造成这样问题,一是翻译者并没有把语言尽可能的通俗化,二是阅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理解书本中各种生僻、专业的知识术语。


还有人在看杰克·韦尔奇《赢》这本书时,打趣的说:字我是认识,但字不认识我!


所以对于专业类书籍的快速阅读能力,必须建立在吃透2本经典书籍的基础上,否则你不想吃苦,又想通过快速阅读来实现自己的能力提升,往往就会出现读不懂、读不透,越读越混沌的情况,造成半途而废的结果。


如果你读过10本以上优质管理书籍,对于新出的管理类书籍,当你拿到一本新书时,还未翻开第一页,实际上书中的很多内容你已经阅读过了,可能有30-80%的已经存储在你大脑的记忆库里,属于你的通用知识。在进行阅读时只有那些创新性的观点、思路、方法、故事等等,才会让你产生新的认知兴趣,停顿下来仔细阅读,引发思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你原有的阅读速度。


当然也不排除例外,比如我在看《领导力与新科学》时,这本书的管理知识涉及生命系统、混沌理论和量子物理,里面大量生僻的概念造成了我的阅读障碍,需要我去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理解书中的内容,阅读速度自然也就变得很慢。但对于有这些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来说,读起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至于一些拼凑编辑的书籍,尤其是那些非原创类的、知识搬家的书籍,有些人带着好奇心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逛了一个二手市场。


2、按图索意,带着知识地图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宝藏


一本书假定有7万字,能被人记住的字数有多少?


7000字,还是700字?


换句话说,一本书你能记住多少重要的信息、知识点、纯干货?书籍的知识精华点可以概括为7个精华点:本质、规律、原理、方法、事实、数据、金句。


这7个点构成了一副知识地图“芝麻开门,直取宝藏”的坐标,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书中去寻找它们。不论它们能解决你当下的问题,还是预期想要解决的问题,又或是纯粹的精神修养,总之你的大脑装着这7个知识精华点的思维框架去阅读,能帮助你极大提高自己阅读的速度。


3、要事第一,从你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阅读


把精力放在那些能产生最大价值的事情上。


你可以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阅读,但往往这种阅读方式无法做到轻松阅读,苦不堪言,读着、读着,往往不了了之,难以有效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实际上,不用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先花几分钟时间


浏览书籍的目录、作者自序或他序的的内容介绍,从你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跟着心流走,按需阅读(最有用价值的,或最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再快速阅读完剩下的内容,也可以不阅读。


举个例子,我在看中村诚一写的《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法》时,首先快速浏览了该书的目录和作者的自序,我发现目录章节里很多知识点,比如二八法则、MECE原则,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价值优先、要事第一等等,这些工作法的小知识点已经储存在我大脑里,形成了基础的认知常识。


这时我把阅读这本书的焦点,放在我最感兴趣的逻辑认知上。


  • 处理信息的方法
  • 思考问题的方法
  • 分析问题的方法
  • 解决问题的步骤

这4部分内容是从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详细介绍了一份工作从开始到实现目标结果所需要的4个逻辑流程。


这是个关键性的知识内容,虽然我之前也懂得这个操作流程,但未必了解得那么通透彻底,逻辑严密。因此遵照28法则,快速阅读这本书,分为3步流程:


第1步:从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


把阅读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这4个逻辑流程上,进行深度学习,升级自己的知识水平。


第2步:快速浏览完剩余章节的内容。


这个步骤的阅读意义在于:


1、对深度工作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认知,避免一些小知识点的遗漏;同时捕捉自己熟知的知识点中,作者有哪些新奇观点、想法和更精准的表述。


比如这本书的第六章——麦肯锡团队工作法则,内容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有一个子章节的目录叫:一个人不可能煮沸整个海。


该目录下的内容平铺直叙,围绕这句话来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内容与我之前阅读其它书籍的内容相差无几,属于我大脑存储的基本常识,因此该章节的内容只需要记住这一句点睛之笔即可。


金子般的一句话,如获至宝,令人精神通透,足矣!


“一个人不可能煮沸整个海”这句话观点新颖犀利,作为团队合作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具有很强的鼓动魅力,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一种类比、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个人与整体之间合作共生,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关系。


2、对于当前用不到的知识点做一个概况性的了解,等到需要用时,随时可以找到书籍中的知识点,进行即学即用。


比如第十二章——麦肯锡走访客户方法,这是一个很棒的知识点,虽然暂时用不上,但未来要用到的概率极高,因此这个章节的标题要加权记忆,成为下一个阶段,逐字逐句阅读的一个重点。


第3步:阅读完成后,必须做一件事。


写下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意义,记录自己内心的渴求;然后参照七个知识点精华,整理出一份知识点脉络的思维导图,形成一本书的知识体系,把这个“知识树杈”嫁接在大脑神经网络里,形成一个再生的神经元操作程序。


这个程序就是自己对深度工作发出操作指令的一套思维模式,在这个基础上你有意识的不断吸纳其它知识的元素,进行进化,迭代升级,完善深度工作的指令程序。


怎样迭代升级,让自己成长的速度更快,更“完美”呢?


带着比较思维,猎奇心理去阅读同类书籍!


当遇到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大脑会进入对比思考的模式:


  • 《深度工作》讲了什么?
  • 与《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法》有什么不同?

这种对比思维的阅读方式,有2种意义:


一是能激发自己阅读好奇、认知兴趣;


二是帮助自己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指导自己做出更加“完美”的工作目标。


因此我在阅读《深度工作》时,同样也是采取快速浏览作者目录和自序的方式,大脑里检视这本书与《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法》之间的差异,然后快速进入《深度工作》从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4准则阐释如何进行深度工作:


  • 工作要深入
  • 拥抱无聊
  • 远离社交媒体
  • 摒弃浮躁

通过这4部分内容的阅读,可以分析出《深度工作》这本书侧重的是认识论,从环境因素及个体修养的角度来阐释如何进行深度工作;而《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法》这本书,顾名思义侧重的是实操方法论,从个体、团队、顾客这3个维度来达成深度工作。


通过比较思维的阅读方式,找出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辩证思考知识点与自己的匹配度,形成自己深度工作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


比如书中提到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有人在家里开辟冥想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荣格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荣格这样评价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很显然私密环境创造深度工作的这个知识点,对我当下条件来说,并不具有可实现性,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但可以有另一种变通的形式,比如我在家需要安静工作时,我会事前通知我爱人,某个时间段我要闭关工作,避免干扰分心。


因此在阅读中要注意这2个事项:


1、哪些知识点是带有前提条件的,需要依据自身情况来考量。


比如前面提到的开辟一个私人办公室来创造深度的环境,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2、哪些知识点是逻辑必然性的规律,不存在前提条件,依据逻辑来执行就会收获很好预期的目标结果


比如价值优先,要是第一等等的工作原则,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只要按着这个逻辑规律去工作,就会达成预期的目标结果。


通过以上两本深度工作书籍的学习,有了相当多的知识储备,当我再看《深度工作七步法》这本书时,阅读速度就更快了。


同时也因为这本书从艺术和商业的角度,采取一种“大道至简”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来诠释深度工作的7个步骤,颇有一点禅意的味道,以一种更加高维的精神通透,灵性来穿透认知思维的壁垒,达成一种“无为而治”的行为结果。


比如谈专注力对深度工作的意义,书中这样说,一行禅师写道:


“洗碗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专注是为洗碗而洗碗的练习,站在水槽前,两手沾满洗涤液,全神贯注地投入,满心好奇,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冲向碗已经洁净的未来。


实际上,不少家庭就是第一种情况,吃完饭,洗碗变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事,甚至谁来洗碗都变成一种家庭的内部矛盾。


看着眼前一堆油乎乎的碗筷,如果带着想把碗洗干净的念头,洗碗必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专注洗碗本身,洗碗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心无旁骛,那么洗碗这件事就会变得愉悦很多。


4、技巧致胜,快速阅读书籍的1个方法


“Z字型”快速阅读方法。


眼睛从一行文字的起点(A点)到终点(B点),以这2个点为坐标,聚焦A,横向快速扫描文字,落到聚焦点B点。如此反复,呈现做“Z字型”扫描式阅读。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重点聚焦下,中间文字快速扫一眼。


这种阅读方式避免一字一句,把时间消耗在过渡、铺垫的话上,而是快速、高效地找到该页、该章最关键的信息和概念词汇。


阅读完毕时,重点内容划线、或做出笔记。


结束语


无论你以什么样的速度读一本书,重要的是明白这一点:一本书能给自己的生命意义带来些什么改变?就像有人说的:“读一本书,记住一句话,用好一句话,足矣!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书本的文字信息,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哪怕书中的一句话,点亮自己混沌的思想,拨迷见智,让纸面的文字,流淌进自己的灵魂,感受其中的震颤,内化于心,冥冥中变成自己一种行动的力量,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欢迎你订阅我的圈子,第一时间获取更新的文章内容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