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爸的词语-丧偶式育儿 | 谁夺走了我的爸爸?

爸的词语-丧偶式育儿 | 谁夺走了我的爸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5 17:19:38
阅读:

“丧偶式育儿”,一个精准狠辣的词语,戳中了多少家庭的痛点。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有很多“爸爸”与孩子不亲近,以至于有网友评论:“中国的孩子,只找妈!”。






何为“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名词。顾名思义,即指缺失了一位伴侣的育儿模式。


它表现为父母一方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有一方长期外出,不在孩子身边。或者父母均在孩子身边,但是其中一方没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经常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与孩子言语交流少)。


在当下,我们国家的“丧偶式育儿”以爸爸的缺席为主。有许多家庭基本是由妈妈一人挑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


在孩子的家长会上,出现的多数是妈妈的身影。


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有些爸爸没有耐心……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发布的一项《4-6岁幼儿父亲参与养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爸爸陪娃的时间每周比妈妈少了12小时。






“丧偶式育儿”从何而来

首先,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丧偶式育儿”产生的原因之一。


多数人都知道的一个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正是这个思想让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养育孩子是妈妈的事情,爸爸只要在外好好工作,赚到足够的钱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我们把这当成一个既定规则。在这个规则的指导下,爸爸妈妈的育儿分工有了方向:爸爸赚钱,妈妈养育。于是妈妈们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当成自己个人的义务。


而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爸爸的工作压力通常很大,为了赚钱他们拿不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


其次,有许多爸爸对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陪伴这件事不够重视。


许多“丧偶式育儿”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总觉得爸爸不喜欢陪自己。这不仅仅因为爸爸花了很多时间去工作,还因为爸爸多多少少有些自己的“小心思”。受性别观念的影响,他们觉得陪孩子,给予孩子关爱主要是妈妈的责任,而自己不需要花很多心思在情感支持和陪伴上。


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些爸爸不关照孩子的日常起居,他们觉得“自己不够细心,这些事情都不懂。”有些爸爸下班回家面对孩子的学习请教和玩闹邀请觉得“自己需要休息,孩子的事情孩子妈能解决的都交给她。”


另外,男女对父母角色转换的适应时间不同也促进了“丧偶式育儿”的发展。


学者叶欣分析说道:“绝大多数女性在怀孕或生孩子之后都可以快速承担其妈妈的职责,但多数男性进入爸爸角色的过程却比较漫长。”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生的初期父亲往往不能很好地承担育儿责任,母亲只能主动或被动承担起大部分育儿职责。久而久之,这样的育儿模式就在家里固定下来。到后期,父亲如果想再改变这样的模式是比较难的。






“丧偶式育儿”对孩子有许多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丧偶式育儿”容易导致孩子患心理疾病,上学或工作后难以融入集体,不喜欢或缺乏与师生的交流技巧。


经过调查分析后,石海娥在期刊上如是写到。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但在“丧偶式育儿”下成长的孩子在起点上便不敌其他孩子,他们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教导他们日常生活的启蒙老师。


在性格形成上,“丧偶式育儿”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忧郁、自卑、对待事情十分冷漠、不够自信等问题。


由于缺少了父母一方的爱,孩子的性格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童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时间。在那个时候父母一方的缺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这样的想法会一直伴随他们,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上的自卑和不自信。


在心理健康上,父职缺失的“丧偶式育儿”容易导致“父爱缺乏综合症”。


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度高、受到更多关爱的孩子心理状态更健康,认知能力也更强。而“父职缺失”情况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在心理上缺乏父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是生理问题。


在我国,“丧偶式育儿”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谁夺走了我的爸爸?”一句话令人心疼,引人深思。


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谈谈心说说话。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陪伴和情感支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