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学生的话-学生的三句话

学生的话-学生的三句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31 19:04:14
阅读:

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中国书法(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刘颖/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


开学了,教师节也快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常见的往往是从学生的角度写老师的文章,把老师对象化,这固然有趣,但少了老师的现身说法。现在,我们请到兼有教师身份的三位作家,写写他们的体验与感悟。


一晃眼,在耶鲁教中文已经超过二十年。春花秋月,日出日落,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也早从青丝玉颜变得两鬓如霜了。这些年来,时常听到这样的问询:你,值么?或者,问得更戏谑也更具体:你,撂下手头抡惯的笔杆吃起了粉笔灰,倾下腰身去给小洋鬼子讲解“波泼摩佛”,值么?


本来,我一般不会回应那一类在此地属于“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混话。不必说,在此洋风洋水的异域,可以借中文母语安身立命,更可在一流“藤校”中为人师表;于时代激变的颠扑流离中,可以谋得如是一片绿荫,一坂净土,我只有感激命运厚待、上苍佑护的份儿,时时心存感恩、谦卑和敬畏,从不敢胡诌任何玩“酷”、玩世的狂言。然而,这一类问询多了(尤其在遇见京师故交时),我就会拿出下面这三句学生的话来“搪塞”,反问道:值不值,你看呢?


第一句话——


“苏老师,毕业这些年,我仔细想过,我在耶鲁遇见过这么多好老师,上过这么多好课、精彩的课,可对于我最重要的课,分量大到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课,还是——中文课。你一定没想到吧?”


我确实完全没想到,毕业离校多年,他们竟然会说出这样一句“撞得我心头嗡嗡响”的“重话”。而且,说过此类“重话”的,并不只是一两位学生。不错,多年前我曾写过《语言改变生命》一文,谈到自己的一个课堂观察:进入一门语言,就是进入一条生命的河流。正如西哲所言,语言即存在。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将可能会怎样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形态和人生轨迹。但是,我也同样深知:大学的语言课程,一般只是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外语”,处在滔滔滚滚的“名师授课”的“主流”之外的“边缘”位置(可我这种“人微言轻”之论,马上就受到一位恩师同事的诚恳批评)。然而如今,看着眼前这些毕业多年已然长成一棵大树、拥有自己人生一片绿荫的学生,他们或是因为学会了中文,打开了人生最大的一扇窗户,获得了生命中另一片博大的世界;或是以中文作为职业利器,开拓出自己一片可以恣意驰骋的事业疆场;甚或,以中文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更以“1+1”大于2的双语优势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落地生根——他们把中文课视作“最重要的耶鲁课程”,自是“其来有自”的由衷之言了!


第二句话——


“苏老师,我在你的课上学过很多中文成语和中国文化,但你知道吗?毕业这几年,在几个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我觉得你教会我的这句话对我最有用,也最能影响我未来整个人生的方向……”


“是哪一句话呢?”我很好奇。


“是你教会我的——‘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心头又一次被“撞得嗡嗡作响”。这位当年“校草”级的大帅哥已经毕业离校四五年,先后在广州和上海的华、洋公司任职,他的故事甚至登上过《纽约时报》。还在当学生的时候,家世优裕的他就一直担任着耶鲁校园内资源回收的垃圾车司机,每天跟他的黑人兄弟一起在校园里收垃圾;也组织过校内颇具规模的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议题的讨论。那天他自中国回美探亲,在耶鲁见过我后,就连夜匆匆离去,原来他为当时的总统大选当义工(事后他告我:当晚他敲了至少五百家门,动员选民出来投票)。他果然一直身体力行着“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杜甫有曰: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我欣慰于中国古圣先贤的文化血脉,已经可以沛然贯通到这样一位洋小伙子的身上。我当时感慨地说:“就凭着你学懂了这句话,在心里种下了这句话,你在耶鲁苦熬四年的中文就没有白学,我这位‘苏老师’呢,也就没有白教你!”


第三句话——


“苏老师,我虽然已经在耶鲁的中文课熟练掌握了中文,也上过北京的中文暑期班,但我自己对中国,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位天才型的聪慧学生,毕业几年后已然在汉译英领域取得了非凡成绩,在接受中国某著名大学聘约离美赴华任教前夕,专程到耶鲁向我辞行。“我才发现,过去这些年,你就是我的中国。我心目中的中国,就是你。我对你的了解,就是对中国的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


他说得很随意,我心头却又一次被他的话“撞得嗡嗡响”——“你就是我的中国。我心目中的中国,就是你。”如此吓人的“高大上”的话,他是用一种平静自省的语气说的。我,却不能不为之肃然,动容,并陷入长久的省思,甚至有点临深履薄——可不是吗?对于这些中文零起点的洋孩子,他们心目中具体的“中国”,他们对"Chinese"的基本了解,不就是从你——他们最早接触到的中文老师身上,开始的吗?说“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使者”与“文化使命感”,好像已成了一种“贴标签”的俗套;可是,当你“倾下腰身去给小洋鬼子讲解‘波泼摩佛’”的时候,“中国”,不但是在你的身后,而且,就在你的身上——你一己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确确实实,就是学生眼里的“中国——China和Chinese”啊!


——“值”么?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