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叙事诗大全-打开李元胜诗歌和虫虫的正确方式(二叔专访篇上)

叙事诗大全-打开李元胜诗歌和虫虫的正确方式(二叔专访篇上)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5 13:31:21
阅读:

在我们认为,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让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大多数时候已经不能沉静下来好好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二叔却认为,虽然传统纸媒报刊杂志式微,手机阅读成为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相对短的文学作品反而能被更广泛的传播,例如诗歌。




二叔本名李元胜,著名当代诗人,江湖人称二叔。


随便翻开一个采访,里面对于二叔的官方介绍大多是这样一本正经的画风:


李元胜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气专业,1981年大二时开始写诗。后从事媒体工作二十余年。2003年,组诗《景象》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


2014年,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其中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瞬时阅读量超600万人次,成了货真价实的“全民阅读”读品,被鲁豫在节目上朗读,也成为当时全社会热度最高的“文化事件”。


2015年,诗歌《栅栏的另一边》在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好诗歌”评选中摘得桂冠。同年,李元胜进入重庆文学院,成为专业作家。2017年,获得“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奖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


2018年3月,凭借《天色将晚(组诗)》获得诗刊社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年度诗人奖,颁奖词是这样的:“它表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真相;并且能以直觉的方式走向对事物的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充满知性因素。语言自然天成,涉笔成趣,有一种无技巧的迹象。”


果然成熟不是看外表,而是靠技巧……而最厉害的技巧,就是毫无技巧痕迹。这就跟现实生活中的二叔一样,完全没有那些性冷淡的高冷画风,而是整天都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着好奇。


身边有这样的人存在你会觉得生活都真是太有趣了:才华横溢,心境像个孩童般纯净,如果再加上肤白貌美和一米八几的大长腿……所以二叔一直都是众多文艺女青年们心目中的男神本神了。




从诗人到自然博物界的旅行家

二叔前不久刚上了重庆卫视,那是专门为他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勐海寻虫记》。一提到他拍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虫子和蝴蝶,二叔就乐得合不拢嘴:“我给你说哦,现在只要一只中大型蝴蝶从我眼前飞过去,公的母的我都晓得!”


我才知道,他坚持这个爱好居然已经有十九年了——2000年左右开始成为一个自然博物爱好者,每年都要在原野森林中行走,拍昆虫和蝴蝶。


以前有人觉得这又不赚钱,又不能带来什么利益,还自己投入很多时间金钱精力,他这是闲得蛋疼。可二叔觉得,喜欢就是最大的满足。而且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来讲,这些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美好经验在前面十年虽说只是提供了素材,后面十年已经重新构造了自己诗歌的构成方式,并带来一个他目前诗歌的特质:来源于自然中的热情,灵感和奇迹,源源不断地进入诗歌。


“是时候在爱好和工作之间做一个选择了。”二叔心想,自己现在这个年纪正应该是专心玩的最佳时间,经验丰富,身体也健康,心态也还充满热情。于是,他就辞去了媒体高管的工作,专业从事诗歌创作。今年这一年多又以自然考察占的权重比较多。


“现在对于拍摄自然中的昆虫规划得是越来越清楚、系统,以前就只是单纯的兴趣。就像刚刚勐海这一次,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我在不同的季节去雨林里考察,发现了很多还没被当地考察中发现的东西,不是新物种,是新纪录就发现了上百种。”


他这次去勐海收获颇多,不仅拍到了珍稀的缺翅虫的照片,还得到了缺翅虫的标本,发现了好多没有记录的蝴蝶,和好多很震撼的画面——比如蝴蝶群聚。


“这样的场面只有在旱季的末端才有,旱季早了还没出来,晚了就不会群聚了。要抢在旱季的末端才能拍到。”二叔说,所以他一年多来一直和当地保持联系,还靠个人魅力发展了一个当地的村民当线人,让他帮忙看着,有了蝴蝶群聚的现象就赶紧通知。


结果一直都没接到线人的消息,他就自己在4月6号跑到了勐海去看。


到了村民家里,才发现果然不靠谱啊,说了三个地方那线人都没去看,一直在人类行走的地方去找,人类活动的地方,哪会有蝴蝶群聚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于是吃了饭他自己跑去看,只走了两百多米,就看见溪沟里有几百只蝴蝶在那里一动不动。画面太美,他激动地采取各种奇怪的姿势(反正没妹纸看见,偶像包袱也都扔了)在那里拍了好久,就这个场景从不同的角度都拍到了几十张很不错的照片,“这下真的拍安逸了”。


不仅如此,连以前从没曾拍到过的蝴蝶这次也拍到了,二叔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云南勐海这没有人烟的荒郊野外背着一堆摄影器材放着音乐嗨皮地跳了几段伦巴(好吧这段是我看着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感觉他这种每次出场自带BGM的真能干出这种事儿)。


常年穿梭在云南各大山头,像原始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布朗山这些也都是他长期呆着的地方,和村民们早已打成一片,这近20年的积累,不仅仅是提供了诗歌的素材,摄影图片,还给他的另一个爱好也提供了很好的来源——茶。


勐海布朗山的泡着,老班章、老曼娥他也喝得不少。爱喝茶,还爱和朋友们一起喝,他现在每年自己会做一些茶囤着,通常都是十几个朋友一起分了,还有朋友自己给这些私人定制茶设计了包装。


为了让大家有荣誉感,他就每年在自己的微店上拿出一点点来卖。这次刚好做了一款弯弓,朋友设计了三种包装发过来,二叔马上拉着我说:“快,你茶语网媒体多年的经验,快帮我看一下哪款包装更好看?”


如今,这一年多的积累也写成了一本书:《勐海寻虫记》,即将出版,4月28日晚上九点半,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也播出了“李元胜的纪录片”——《勐海寻虫记》。




我觉着吧,二叔电视上看起来虽然也很帅,但真的没有现实生活中这样三维立体版的真人好看,难怪那么多妹纸把他当做心目中的男神经。


好奇宝宝,兴趣点每隔三四年转换一次

很多人都好奇,曾经是工科男的他,为什么做起了媒体人,一直做到副总编和集团高管,还在业余时间写写诗,顺便拿了鲁迅文学奖等各种大奖,然后又开始玩自然摄影,跑遍大江南北还跑去了西沙群岛拍虫虫。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典型的跨界达人,斜杠青年。


二叔说,其实他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从个人爱好来说,他差不多每三四年就会对一个新的领域着迷,然后开始疯狂地读这个领域的书,然后其实还没入门,新的一个兴趣点又来了。


他就这样不断地每三四年地自学一次大学。对音乐、围棋、图书出版、摄影、昆虫、植物等等一波接一波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音乐感兴趣的时候,他几乎下班后都是先去碟片市场淘碟,仅打口碟就收了数百张,那时进口来的CD很贵,一个月七百多元工资,只能买两张碟。有一年,他差不多是把家里菜金之外的所有钱都买成了CD。


“还好,在我最发烧的时候,全国的青年诗人都下海当书商了,我也加盟了朋友的书店,当起了兼职图书策划,兴趣的转移,让我们家逃过了一次破产。”


虽然天生放荡不羁爱折腾,但二叔也是有自己的主线的。除了本职正经工作,有两样东西是他一直坚持下来的:一是文学创作,二是野外考察。


这样看来,以他与生俱来的巨大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即使在大学期间没有开始写诗,后来肯定也会有别的事情吸引他偏离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


“没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事了,它引领着我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并享受着全新的体验。”


而最让大家无语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当过出版人,出过一本教大家如何使用电脑的书《实用电脑普及大全》,还发行了70万册……




诗歌是很浪漫,但它不是“空对空”



二叔虽然跨界很多,但他的主线是个诗人,而且是个才华横溢又被商业市场所追捧的诗人。在纯文学圈里,这两点能都做到,还是很难。


二叔大学是工科男,而我们很多人所理解的写诗,是一个很浪漫很思维发散的事情,甚至感觉工科严密的逻辑或许会跟这种浪漫主义色调产生很大的冲突。


对于这个疑问,二叔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平衡。越放得开,收回来的难度就越大,你的思想越是到了一个众人到不了的地方,转换成作品就越需要把它阐述得具体。


“工科背景的训练给了我一个强大的基座,而不是跳到空中去写。不管你是多么的异想天开,但是你写的时候是匍匐前进。小心翼翼,不能踩空。”


二叔觉得,他不太喜欢“空对空”的作品,喜欢具体的东西,也比较重视效率,他喜欢写自己归纳过的事件,不会拿一堆素材堆砌后留给别人去归纳。


“诗歌是经过非常好的归纳和裁剪的,把一些不必要的叙事消灭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把最重要的叙事留下。”


或许这正是工科背景带给他的作品一种特别贴心的感觉。再加上之前的媒体生涯,也让他受益匪浅:


媒体是一个很广泛接触社会的行业,能接触到各个阶层、各式各样的人,能够扩大一个人的视野,看世界的观点富有弹性。


一个好的记者和编辑从不会偏执的认为自己就拿到了一个观点,而是会冷静的去推敲,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不同的侧面和线索去求证这样一个事实。培养了非常好的调查的一个习惯,能全方位地,客观地去看待一个问题。”


这一点深有体会。十多年媒体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的记者经历,对于我自己的写作真的非常有帮助。


当我问到,说到创作的外放,梵高这类的艺术家是不是放得收不住?


二叔说:“梵高他恰恰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艺术家,梵高的东西是建立在自己非常个人的对世界的体验上的。或许我们看起来他非常的与众不同,就觉得他是蹈空的,但实际上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一个探索、求证的过程。


比如他能听见来自空中的漩涡,这来自他的疾病,我们看不见听不见这样的东西,就觉得看见他的艺术作品感觉非常奇异。但是对他来讲这些艺术作品的呈现,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实际发生的事情。


就像一个物种学家和一个地理学家,跟一个诗人,眼里看见的东西肯定不一样。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一种探索过程,来找到他们心中世界的本质。只是探索的路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一个作品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感受,和对世界的归纳和判断去写。把它跳空到离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之外,这样的写作之路是很难成功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

二叔曾经在一篇“创作谈”里谈到,“写诗就像采气:当我们偶遇到这个世界的奇异事物,必须调动全部的心智和语言天赋,才能对它进行把握,诗歌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


也就是说诗歌写作不一定非要规划写什么,甚至怎么写,你会偶遇什么样的事物,产生怎样的经验,“更像是宿命”。诗歌写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都会一气呵成。从技术层面上说,诗歌作品的高下,其实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作者如何处理写作过程中的停滞状态。


他的经验是:“我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强行进入下半场,或强行结尾。我会从这个未完成的建筑工地退出来,重新审视,重新等待。”


写作有个惯性。因为我们很多人最开始写作,都是从阅读中来,你阅读了很多前人写作的样式,在写作中难免不会受他们的影响,你就会在那种文学范式里面写东西,甚至你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和他们所感受到的是有区别的,但你会觉得这个不对,好像要像他们这样去写才对。


当你有一种独立的精神,敢于以自己的判断为准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从前人的套路中出来了。


一个作品如何能跳出日常的一个轨道,和人家不一样,恰恰就是你敢相信你自己。你就不会去限于人家的作品里——莫言曾在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创作者为人一定要谦卑,但是在艺术作品中一定要独断专行。


二叔说,如果非要说到创新,或者风格,可以这样理解:


你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套路,重新为语言和诗歌定了一个自己的规矩。但是这个规矩,是小规矩,它符合人类表达的一些共识。这个很重要,人类在语言交流上的共识,是一切语言作品的宪法和总纲。有些人他强调个人语言的不同,搞了一个非法的东西,人家就不懂了。


好的作品恰恰不是跳出一个大规则,都是一些小角度的突破。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是小的突破,它不会去突破语言的逻辑,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基础。


正如我们所讲的大道——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月亮每天晚上交替,这是不变的规律。


中国诗人在探索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过程。像这个时候我们的实验诗歌,包括朦胧诗和第三代人,非非主义也有很大一部分。客观评价这批作品,它们当时正好处于一个当代诗歌快速发育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方向都充满了可能性,我们不去尝试是不知道这条路到底对不对的。


所以这批作品都是很具有开拓性的一批作品,如果说它们撞了墙,它们是为我们去撞的墙。它撞了过后让我们知道那里有墙。还有一些它把墙撞破了,发现这里有一条新的路可走,虽然它自己因为尝试性的作品有一些不完整,但是它让我们知道这里有条新的路,有个窗口。


包括我们还有一些当代诗人的写作尝试,他们都不是以通晓和好读,甚至都不以作品的完整性为目的。它写的就是语言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就是探索者,趟过去了,就是赢家。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诗歌的规则。所以在各种比例上诗人自己本身去选择走哪一边,这种区别还是很大的。


整个中国当代诗歌其实都是在一个未充分完成的过程中,是一个未充分完成的通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很多都具备开拓性,本身不完整。


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一定要结合时代,要客观。


二叔认为,对于文化消费而言,现在才是一个更好的时代,大众有更多的选择。诗歌也从一种浮夸文化崇拜中,回归正常的地位。


几十年来,中国诗歌一直在默默向前,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丰富而又多元的形态。而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注意力从单一的金钱成功学转向艺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大学的时候就该去写诗,写小说,玩音乐,去尝试各种人生的可能。


二叔这次谈了很多干货,我写下来都有一万多字了,篇幅太长,实在不忍心删掉那些精彩的文学观念和建议,因此分成了上下两篇。




下一篇里,二叔将会为我们聊到以下几个问题:艺术家的生活幸福和艺术价值成反比吗?


对艺术来讲,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哪个更重要?


对中国的当代诗歌现状怎么看?


奋斗之外的时光同样有价值


重庆是一个非常适合写诗的城市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下一篇:二叔】年轻一代,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二叔的书和茶:




卷毛帅∣只写身边有趣的人物


长按识别二维码发现一个好玩的世界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叙事诗大全-打开李元胜诗歌和虫虫的正确方式(二叔专访篇上)

    在我们认为,现代通讯设备的便捷让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大多数时候已经不能沉静下来好好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二叔却认为,虽然传统纸媒报刊杂志式微,手机阅读成为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相对短的文学作品反而能被更广泛的传播,例如诗歌。二叔本名李元胜,著名当代诗人,江湖人称二叔。-叙事诗大全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