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自由的成语-弄懂这3个问题,才能看透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

形容自由的成语-弄懂这3个问题,才能看透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8 18:12:34
阅读: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公众号ID:superMr_xu)

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我想了想,准备借这个机会,用三个问题讲一讲财务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1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财务自由?


老克是我朋友里已经财务自由的人。


上市公司高管、原始股、N套房、投资理财……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就是我人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关注“栩先生”,后台搜索“老克”看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但我最早和他讨论关于“财务自由”话题的时候,他的一些话却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看法。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


但他纠正我说:你错了。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我现在做的工作,我如果不喜欢,觉得不合适,我就会说“NO”,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上班。


他怕我不明白,又举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我已经算财务自由了,虽然我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和高圆圆谈恋爱,还是做不到,但至少,我不会为了钱去和凤姐谈恋爱。


老克最后说:财务自由不是让你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你可以掌控自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有所不为。


我一瞬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想到了另一个经常和财富放在一起讨论的词:


权力。


我之前看一本书的时候,里面关于“权力”,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


权力,就是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魔法。


这种魔法,可以来自直接的压迫,比如领导让你加班,家里逼你结婚,研究生导师让你给他买饭……


还可以是间接的压迫,比如负担的房贷,同龄人的攀比,他人的评价。


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让你身心不自由,心里再憋屈,最后却又只能忍了。


中国古代,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去对抗权力的压迫。


比如明朝首富沈万三,出钱帮着朱元璋修了南京城,还主动提出要出钱帮国家犒劳军队,结果被流放充军;明成化年间,东厂总管尚铭更是喜欢欺压富人,一有什么案件就把京城的富豪们抓起来问罪,让家人拿了赎金来赎人,而且谁的财富排名越高,就越危险;即使到了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从煊赫一时到衰败没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而现代社会,只要不违法、不出格、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是可以凭借财富获得相对自由。


没有公司可以强迫你加班,没有同事给你穿小鞋,没有父母抱怨你没出息,更不会有SB领导天天找你的茬。


不管财务自由以后会不会去做喜欢的事情,哪怕你就是天天躺着睡觉,也没有谁能够站在你面前,指着鼻子让你赶紧起来。


我至今仍记得几个当年带给我深深刺痛的新闻:一个保姆因为一点小事被雇主打了,还要打碎牙往肚里吞,给雇主写检讨;一个工厂车间因为某个环节发生失误,一车间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承认错误……


谁愿意啊,谁忍得住啊,谁受得了啊,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有钱的不一定是英雄,但没钱却可以难倒英雄!




2

没有财务的自由,何谈身心的自由。


只有当你可以选择不做不喜欢的事情,你才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随时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财富自由,就是拥有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护城河。相对于那些篱笆都扎不起的人,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知乎大V张佳玮曾经说过:财务自由了,人生还有其他烦恼,但你从此会过不惯非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回忆从前时,会诧异:之前那么沉重的生活,我是怎么忍下来的?


这种体会特别像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个噩梦:大学醒来时,以为自己还在准备高考,或是梦见自己在高三数学/物理小测验的考场里。


你一旦跳出了高考冲刺时的那种紧张和压迫,就很难再忍受同样的情况了。


就像老克说的另外一句话:财务自由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很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用到一个叫“忍辱负重”的成语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很佛系,对挣钱毫无兴趣。


去国外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研究当代艺术,到处逛艺术展,自己花钱办刊物,完全不考虑生活之类的现实问题。


而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在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她这一辈,就完全可以顺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在选择工作时可以将内心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而不用去考虑收入/职位等外在的东西。


事实上,有两种情况最容易取得工作的成就,一种是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逼着自己努力干活;一种是在财务自由之后,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


从这个角度讲,财务自由这个东西,越早实现越好,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年轻才有兴趣。


到了七老八十不缺钱了,但这辈子该吃的苦已经吃了,该受的委屈也都受够了,精力不在、兴趣不在,财务自由了又能干什么呢?




3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财务自由?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书,也问了很多人。


发现关于财务自由的定义很多,最后我选了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说法(也是《年轻退休》这本书里的说法):财务自由,就是被动收入超过支出。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就是区别于主动收入的,指的是不需要工作就能够获取的收入,如投资、股票、租金、版权、专利等等。


但按照这种定义,一个每月固定有几百块零花钱、但自己能省着花几十块的小学生,也能算财务自由了。


这显然不科学。


事实上,按照我的理解,财务自由其实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绝对财务自由,另一种是相对财务自由。


所谓的绝对财务自由,就是从整个社会的总财富来讲,公认已经处于财富分配的中上层,不需要付出劳动,仅凭现有积累,就可以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


在中国,这个门槛很高。


比如,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里提出:一线城市1.3亿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8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6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


也就是说,按照绝对标准,至少身家千万才有资格谈论财务自由。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147万人达到这个标准,比例大概是0.1%。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每年考上985的几率。和财务自由比起来,读书考名校真的是一件不算太难的事了。


像小米这样,能批量造就一个团以上千万富翁的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触摸到这条线。


也就意味着,谈论绝对的财务自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但别怕,除了绝对财务自由,其实还有相对财务自由。


那就是你不再为了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时,便可以达到相对财务自由。


按照这个概念,有人提出了财务自由的9个阶段,比如菜场自由:在菜市场里想买什么买什么;饭店自由,想去吃哪家饭店就去吃哪家饭店等等。




在合法的前提下,不用出卖时间去换钱,而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


这种条件下的财务自由,说白了,只要你的被动收入能够满足你的欲望支出,就是自由。






4

有人说,按照你的说法,相对自由很容易达到啊。


我只要降低欲望不就行了嘛,佛系青年、四大皆空嘛。


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再说,这里只说一点:所谓的降低欲望,对于像老克这种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人有用,对于刚出社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看起来很美的废话。


背后有父母需要赡养,前面有结婚生子的现实需要,即使你什么都不干,也要面临生病去医院的风险。


自己或者亲人的一场疾病,足以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命不由己,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才叫做痛不欲生。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上映的电影“药神”,能触到那么多人的痛点。


生活里的这么些压迫与重负,岂是一句降低欲望就能解决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谓的降低欲望应该是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上降低要求,而很多人其实还处在生理或者安全需要的层次。


遇到公司破产、失业生病、家里出事,你的欲望往哪去降?


更何况,就是表面上的“降低欲望”,很多人也压根做不到;多数人的降低欲望,只是躲进电影、游戏之类的世界里,装作无所谓而已。


所以很多人根本搞反了逻辑。


财务自由是身心自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当你财务自由了,你才可以佛系、无所谓,而不是你无所谓就可以说自己财务自由了。


明明没钱,还要努力劝你不要去挣钱的,这是真正的毒鸡汤。


人生的财富过程就是在做三件事:一是创造并获取财富;二是驾驭并使用财富;三是管理并保有财富。


这里的第一步,是先要努力去走向绝对财务自由,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稍微降低欲望,从而实现相对财务自由。


比如那些前半生在北上广打拼挣钱,三四十岁后去三四线城市生活的人。


只要国家大的形势保持稳定,他们可以很自由。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对离开北京去了大理,在苍山洱海边悠然生活的小夫妻。






5

第三个问题:怎么实现财务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澄清的一点:


谁也不可能手把手教你实现财务自由,就像我看一本书《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看得再认真,写下再多笔记,也不可能看完之后立马掌握暴富的法则,发现赚钱的门道一样。


凡是告诉你有什么方法立竿见影暴富的,基本不用怀疑,可以打110报警了。


我只能给你一个独立思考的角度,一个产生可能的方向,一个值得探讨的观点。


我一直相信,相对于那些乱七八糟的发财之道,我们更需要的是去不断打开自己思路,拓展自己对财富思考的格局。


而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是因为发现那些关于财富的畅销书或者理财课程里,说来说去无非两点:


一是存款、二是理财。


但在我看来,拿着几万块钱存款,理财理出个财务自由的,那是传奇。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


一位年轻人无意中碰见了一位百万富翁,年轻人很尊敬地请教那位百万富翁:“如何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呢?”百万富翁告诉年轻人,“第一天,我用5毛钱买了一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1块钱卖了出去。”年轻人听了,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于是很仔细认真地继续听。“第二天,我用那1块钱买了两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2块钱卖了出去。”年轻人又听了,心里在猜想,“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道理呢?”于是把耳朵竖得高高的,聚精会神地捕捉着富翁的每一个字...“第三天,我老爸死了,留下了600万家产给我,我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这个笑话在调侃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单纯的“致富思维”的同时,恰好指出了实现财务自由最有效、可靠的方式:拼爹。


在我看到的一本书里,作者研究了德国的亿万富翁人群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德国最富有人士中,有56%通过继承获得财富。


在一个相对成熟固化的社会里,继承将会是实现财务自由最大概率的方式。


但在中国,固化的效果还没有那么快显示出来。在过去的几十年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我相信,在战略上做到这三条中其中一条的人,最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第一条,分得比别人多。


这个分主要指的是一次分配,是最大可能地从GDP里直接分钱。


真正影响财富分配的是大机遇,而非小机会。小机会决定你的下限,解决糊口问题,大多是小钱,真正让财富实现大幅分配转移的是大机遇。


你可以不懂经济周期理论,但一定要知道周期的存在。然后尽量在周期内,接近财富分配的第一线。


比如08年4万亿后,超发货币大量集中在大型央企和银行手里,而这些钱又被央企大量用来搞房地产(不知道大家还记不得当年政府连下通知叫停国企买地)。


所以那个年代,如果能通过任何方式把钱从银行贷出来或者进入房地产,你就成了第一轮分到蛋糕的人。


在财富分配的法则里,越是最后分到蛋糕的人,就越要为整个体系的注水买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把蛋糕做大越来越难,所以分蛋糕和吃蛋糕很可能将会变成未来社会经济的主旋律。


用老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国家经济永远是缓慢通货膨胀的,超发的货币不会凭空消失,你得看着大钱都去哪了,然后第一时间跟进去,即使没吃上肉,喝点汤也比别人辛辛苦苦几十年赚得多。


说得很现实,但也很真实。


第二条, 跑得比别人快。


多数比别人跑得快的,都不是自己跑,而是搭上了快车道,比如早些年去阿里、华为、小米的,早些年做淘宝的,囤比特币的。


抢跑的人有时候很可能不被人理解。但要想不被社会发展甩在身后,就一定要保持灵敏的嗅觉,一定要去关注社会和经济,去看都在发生一些什么大事,去研究哪些与自己息息相关。


说一句够狠的话,最近股票大跌,一个自诩从来不碰股票,所以没遇到过熊市的人;另一方面,在08年/14年大牛市的时候,也永远赶不上机会。


都知道房子赚钱,我老家县城的房子已经过万了,但这时候还敢进去的,都是真的勇士。


很多人都是比特币炒到几万一枚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东西,拍着大腿说早点怎么没参与。请问,早期去哪买比特币,知道么?


云里雾里想个十天半个月,很可能还不如搜索引擎+知乎+微信搜搜里看半天资料。


实在不行,花点钱约个牛人出来,当面问问。


所以,永远要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甚至越早的时候受点教训,之后也会大有帮助。


我在刚工作的时候开始玩股票,很快就被上了课,亏了好几万;所以,几年后股市逼近5000点的时候,我有一次坐的士,听到司机边开车边催着别人赶紧开几个账户,搞配资炒,回去二话不说就把几乎所有股票清仓,仅留了一点点陪着看最后的结局。


这件事上,我为什么比别人跑的快?没别的,提前受到过教训。


第三条, 做得比别人好。


这里的做,特指实打实的职场干工作。


打工也是能财富自由的,前提是你的能力和付出值这么多钱。


华为的收入高众所周知,特别是持股员工,每年光是分红就能达到近百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研发人员工作时间每年达到惊人的2800小时。


再看看小米,8个创始人中6人是顶尖工程师,2个是资深设计师,当年都已经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了。


王者荣耀项目组,曾经发过100个月的年终奖,背后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所以如果只会老老实实上班,也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一切机会。


巴菲特经常讲复利,持续的做,就是复利。选择一条赛道进行投入,把自己的能力打磨得足够强,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普通人也能缓慢实现财富的逆袭。






6

上面说的三条主要是战略层面的思考。


篇幅有限,只能是浮光掠影地点一点,其实每一条细讲起来都有很多东西值得阐释。


而在战术层面,最核心、最便捷的路径是两个,一个是:混圈子


混圈子本质就是认识领路人,如果你的朋友里连一个真正财务自由的都没有,你会很难摸到实现财务自由的门道。


开心麻花、德云社、爱笑会议室,当年也曾穷得到处走穴,但等到喜剧火起来的时候,赚钱的基本都是当年就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至于如何结识更高层次的人脉,我曾经写过,这里不再多说了(关注栩先生,后台回复“贵人”,可以看到相关文章)。


还有一个是:做生意


不是忽悠大家去创业,做生意的意思,就是努力从生产者进入投资者的行列。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对整个现代社会资本回报比率和劳动回报比率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资本平均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平均回报率。


用《百万富翁快车道》一书里的说法,一辈子努力工作是可能财务自由的,但就像是在慢车道上行驶,无论多努力,上限是固定的,而且速度很缓慢;而做生意则像是在快车道上行驶,不仅财富积累的速度快,而且几乎没有上限。


永远要记得在工作的时候,思考、发现有没有做生意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天分,看准了也可以找人参股、合作。


这就像是在慢车道里行驶,但眼睛要始终盯着快车道,一有机会就赶紧换道。


————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身心自由的理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里的“回”说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在孔子看来,颜回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喜乐平和的心态。


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只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以为我口头说着降低欲望、消费降级,我就能知足常乐了,却不知道,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往往需要非常艰苦卓绝的思考、求索、修行。


不是我只要一根网线,一个手机或者电脑,一碗泡面,那么简单。


能苦苦探索后顿悟的,都成了圣或者佛。


相对于修心成圣,赚钱反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毕竟,多少有钱人,说是财务自由了,但身心并没有真正自由。


陌陌上市前,唐岩的身家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但他却焦虑得成天失眠;马云爸爸已经是中国首富了,私底下却拜“气功大师”王林为师……


他们也有自己的执念放不下。


财务自由,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只有拥有足够强大而又自由的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更并不需要等财务自由了再来做。


这最后的几句话,才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对大家说的话。


—— END ——


栩先生说:感谢阅读,我是栩先生,文章来自我的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公众号ID:superMr_xu)。


关注公众号,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成长干货、深度思考等全网热文,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转发留言告诉我。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