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珍惜粮食的诗句-盛世隐忧:一首诗看清朝的粮食危机,阮元减免关税,进口洋米赈灾

珍惜粮食的诗句-盛世隐忧:一首诗看清朝的粮食危机,阮元减免关税,进口洋米赈灾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8 21:35:37
阅读:
最新资讯《珍惜粮食的诗句-盛世隐忧:一首诗看清朝的粮食危机,阮元减免关税,进口洋米赈灾》主要内容是-珍惜粮食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盛世滋丁”背后的经济隐患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政治制度上,集历来帝制专权之大成,经济上所做的最大贡献便是,放松了人身依附的钳制,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


朕览各省督抚奏报编审人丁数目,并未把加增之数开报。天下承平已久,户口日多,若按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土地并未扩大。应令直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不增不减,永为定额。此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清史稿》


康熙皇帝


如此以来,清政府遂开始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这个政策原本是因为清政府无法彻查全国人数,只好放开人口限制,固定征收税额,以免地主借机压榨百姓。然而这个制度在百姓看来就是不用交人头税了,于是本着“人多好干活”的目的,人口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呈现出一个暴增的趋势,直到清代晚期,这一制度留下的后遗症才开始显露出来,其中一点便是人地矛盾的突出。


晚清农民耕地


按照清朝的重农抑商的国策,即便是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出现过剩的情况,经商也不被常人所接受,造成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趋于饱和,按照社会史学家黄宗智的说法是“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于是各地自清朝中期便出现了粮食危机。如果地方官员处理不到位,粮食危机便酿造成饿殍千里的大饥荒。


流寓失所的清朝百姓


粤省粮食危机与洋米入粤现象

历史上广东省地少人多,耕地不足,粮食匮乏,这一情况,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特别是山区贫瘠县份,一遇旱灾歉收,就必须依靠国家赈济。沿海地区虽较富庶,但一遇风灾,禾田受损,又往往失收


粤省民居


然而因为广东靠近沿海,自古以来广东都是海外夷商的聚集之所,因此洋米进口,在清代中叶,便已成为当时地方官吏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清朝中期的著名学者阮元,在粤省任职的时候正好遇到广东年岁歉收,不过他发现粤人与洋商购买大米的现象,走访后发现,洋商以海运贩米到清朝沿海地区的现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且也确确实实能够起到缓解饥荒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海外贩运来的洋米,不仅颗粒饱满,还非常便宜。


阮元:生卒年:1764~1849,清朝中期著名学者、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祖籍江苏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阮元



阮元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一首五言诗,写了洋商贩运稻米的事情,反映了他对洋米进口的观点,其中也表达了他对进口洋米的利弊的看法,这首诗名为《西洋米船初到》出自阮元文集《研经室集初集》卷六,诗句原文为:


西洋夷船来,毡毛可衣服。


其余多奇巧,价贵甚珠玉。


持货示平民,其货非所欲。


田少粤民多,价贵在稻谷。


西洋米颇多(原注:仅有内地平价之半),易不运连舳。


夷曰船税多,不赢利反缩。


免税乞帝恩,米船来颇速。


以我茶树枝,易彼岛中粟。


彼价本常平,我岁或少熟。


米贵彼更来,政岂在督促。


苟能常使通,我足岁亦足。(原注:以后凡米贵,洋米均大集,故水旱均不饥)。


——《研经室集初集》卷六


《研经室集初集》


意思是说:自西洋而来的夷商货船,所携带的毡毛货物做衣裳倒是可以,其他的东西都是些奇技淫巧,价钱还昂贵不堪,如此不实用的东西,中原百姓不要也罢,然而粤省人多地少,导致米价昂贵,西洋倒是生产大米(西洋大米只有本地米的一半价钱),只不过外商进口税过重,大米运来不仅不盈利还常常亏本,于是夷商们希望皇帝能够降低关税,这样无论是做粮食交易还是茶米贸易,都能够互利共赢,如果这样做,对人民是大有好处的。


农耕图


阮元减免关税,引进西洋稻米缓解危机

当阮元任两广总督时,适逢大早,于是采纳了罗浮山道士李明彻”的建议,奏请嘉庆皇帝减免洋米进口税,以及内地居民以货易米的货物出口税,嘉庆皇帝准奏后,果不其然,洋米果然大量输入解决了救灾问题。


阮元画像


当时在广东十三行为首的中外贸易体系下,以货易货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外汇问题。然而中外贸易缺乏更广阔的渠道,唯有通过十三行,外商方能到内地贸易,而地方官吏,深恐免除外商进出口税会影响到本地税收,于是对以米易货的出口货物,仍然征收出口税。


十三行商船


如此一来就导致外商交易的成本加大,所以外国米商踌躇不前,洋米进口仍然很少,一方面洋商手中握有大量商品粮而不能销售内地,一方面广东人多地狭,粮食需求量缺口巨大。李明彻便对阮元说明了其中利害,凡是以米易货的,同时免征货物出口税,这样以来米商有利可图。阮元便如实上奏,得获准见面外商进口大米商税,同时免除广东百姓以货换米的货物出口税,洋米果然大量海运至广东。


广东十三行洋商


阮元入广东这一年大旱,原本米价应该大涨,地方地主手握粮米待价而沽的情况一变为米价不涨反而略低,粤人自此免于饥荒。


就广东地理条件论,广东属于一年三熟,水热条件适宜,本身有很好的的耕种条件,然而清中叶开始,人口大涨,人口大量集中于土地,超过了土地耕种劳动力需求量,反而导致了粮食的生产量不高,劳动力亟待往新产业领域转移,以当时生产水平,农民粮食需求量大,自给自足尚不能满足,采取洋米进口,反而是一条出路。而减免洋米进口税,也是从阮元开始的首创。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