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植树节名言-张华 ‖ 人人动手 绿化祖国——3·12植树节

植树节名言-张华 ‖ 人人动手 绿化祖国——3·12植树节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0 11:35:50
阅读:
最新资讯《植树节名言-张华 ‖ 人人动手 绿化祖国——3·12植树节》主要内容是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植树节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倡导植树造林的第一人。他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规划造林护林。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次年,又颁布《森林法施行细则》及《造林奖励条例》。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15年7月21日,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孙中山先生于1917-1919年所著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的计划,提出测量各省荒废未耕之地,进行全面规划,“或宜种植,或宜放牧,或宜造林,或宜开矿”。


1923年植树节活动


1924年初,孙中山公开倡导“三民主义”,内中一节专讲林业建设。并从森林与民生、建造森林、开发森林、森林行政、山林测量和森林与建设6个方面详加阐述。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此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植树节一度废止。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国植树节节徽,以提高中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便民众有组织地参与绿化活动。


植树节节徽有三层含义:1、树形,表示全民每年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1984年 9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中国古代植树活动


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


先秦时期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公元前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 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亊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即使是在诸侯混战、四方割据的春秋战国,植树依然盛行。孟子曾经向梁惠王献策,五亩大的宅地,如果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何愁没有衣服穿?齐国名相管仲要求城民布衣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巩固城防,并有名言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不可以为天下王。”,可见其对植树的重视。“能树百棵使繁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意思是谁要能种一百棵树并使其长势繁盛,就可以得到黄金一斤,粮食八石的奖励。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的壁画与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树木形象。比如,秦都咸阳三号宫殿遗址中的壁画《车马图》描绘了两组林荫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上绘有扶桑神树。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在道旁植树。《至言》记载:“秦为邓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以青松”,可见当时植树之盛。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意思是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


隋唐时期


公元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河挖渠,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


大唐盛世,草木繁茂也为这个伟大的朝代增添了亮色。唐代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相当于现代的“自留地”。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树木。唐朝还规定,凡驿站与驿站之间,都要种上道树。开元年间,还下令各地在通衢两旁都种上各种树木,以荫蔽行旅。


宋元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下令“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他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可晋升一级。这就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其中规定,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种榆、柳等。同时严饬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审报不实,按律治罪。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人称“植树皇帝”。朱元璋一登基就诏令天下:“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还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诏令一颁布出去,仅金陵钟山等地就植桑麻五十多万棵。而后逐年递增,蔚然成风。到朱元璋退位时,据说全国各地栽种树木达几亿枚之多。


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维新,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