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中国对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文化

中国对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文化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0 05:37:39
阅读:
最新资讯《中国对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文化》主要内容是-中国对联,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小编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谈谈我国的对联文化。对联,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对联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很多的内容。所以,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深入了解一下我国的对联文化。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对联的定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小编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下对联的特征。


第一个是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第二个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第三个是严肃性。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 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好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话可以在下方评论哦,小编就会及时看到啦。想知道更多知识和信息的话就给我点个关注吧。小编会持续更新的哟。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