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种的成语-迷路?齐桓公全靠这种动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这个成语

种的成语-迷路?齐桓公全靠这种动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这个成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3 11:36:58
阅读:
最新资讯《种的成语-迷路?齐桓公全靠这种动物走出困境,唐山也因此多了这个成语》主要内容是前文我们说到,西周时期诸侯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战争,北方草原民族已经开始威胁中原诸国的安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韩非子.说林上》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大队人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后管仲建议由军队中的老马带路,大家才走出困境。-种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前文我们说到,西周时期诸侯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战争,北方草原民族已经开始威胁中原诸国的安全。到了东周大分裂时期,这类战争依然在继续。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经过励精图治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之一。


齐桓公影视形象


能力越大,责任越多,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外辱,成了齐国和桓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公元前663年是齐桓公姜小白继位的第23个年头。这一年,北方的山戎(古人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南下攻打冀北的燕国,燕庄公求救于齐。齐国是当时的中原霸主,更兼“华夷不两立”的传统思想,齐桓公领兵亲征,山戎败退,齐燕联军一直打到孤竹国一带才回师。


桓公北征一事,在《国语》《春秋》书中都有记载。这次是客场远征,对手又是战斗力强悍的少数民族,所以,仗打的很艰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韩非子.说林上》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桓公北征是“春去冬反(通返)”,大队人马一度在中途迷路,最后管仲建议由军队中的老马带路,大家才走出困境。这则故事,便是成语“老马识途”的出处。


军队迷路,应该是陷入了自然环境恶劣的境地(比如沙漠或深山峡谷),或者是由春到冬的季节更替,眼前的景象变化导致的。


迷谷村大致的地理位置


故事讲的很生动,但是,“老马能识途”却有足够的科学依据。马的嗅觉神经极其发达而且记忆力惊人。人类不辨南北时,马的这一作用恰好能派上用场。韩非子之所以刻意强调“老马”,用意无非是突出老干部、老领导在队伍中的作用,他们毕竟人生经验丰富,比一般小同志高出不少。


这种类似“老马识途”的寓言举证、说理,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并不少见。这其中有不少是虚构的段子。而且,故事的发生时间距离韩非子生活年代隔了四百年。此事不见于管仲自己的著作《管子》和知名史书《左传》,反而历经了四个世纪的断代后见于韩非子作品,确实有些蹊跷。


“老马识途”成语的解释


但是,经历“焚书坑儒”后,很多先秦著作被毁,韩非不会无聊到去给一个死去的国君编排这种八卦新闻。而且,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态度应该是相对严谨的。


或许,“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原本记述这件事的著作消失了,但是《韩非子》(秦朝推崇法家之道)却留存下来。那么,这四百多年间,相关的空白记录就不难理解了,这篇故事也就不大可能是完全杜撰的。


在今天唐山市滦州市城北三十公里的迷谷村就是因为“老马识途”成语得名的村子。“迷谷”者意即当年让齐国军队迷路的山谷也。


但是迷谷村处在滦河河谷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差小,而且距离村子不远就是滦河。即便是冬季,千里雪原一片肃杀,也不大可能让人找不着北。


如果这种地形能迷路,只能说明齐桓公、管仲智商余额不足,集体脱裤子打屁股都不解气。人都不会迷路,要老马领路干什么?


不过,包括卢龙、滦州市在内的冀东地区,确实曾属于古孤竹国的地盘。2011年,人们还在卢龙县发掘出了孤竹国城邑遗址。滦州市的“迷谷村”可以算是冀东孤竹文化的一个缩影,至于当年齐桓公迷路地是否真的在此,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卢龙县“中国孤竹文化之乡”铭牌


冀东地区的孤竹国文化遗址众多、学术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卢龙县更是于2009年获评“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可以说,唐山、秦皇岛的孤竹文化的营造和宣传,条件是足够的,也是有足够数量的文物、遗址和文献记载为支撑的。可惜,河北省相应的开发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冀东孤竹国和冀中中山国的命运一样,还处在“酒香巷子深”的阶段。


韩非子影视形象(右)


在唐山的滦州市和迁安市,甚至出现了两个“首阳山”(孤竹国国君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文化地标尚未形成统一,又咋能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呢?


毕竟,攥紧拳头打人,比一根指头的力量要大得多啊!


没过多久,这北边少数民族的军队就又来南下了,之后又出现了啥故事呢?且听我们下回再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