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重阳节美句-霁景重阳上北楼——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二)

重阳节美句-霁景重阳上北楼——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5 11:16:51
阅读:
最新资讯《重阳节美句-霁景重阳上北楼——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二)》主要内容是-重阳节美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霁景重阳上北楼——咏重阳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重阳节时值深秋,秋高气爽,霜景迷人。诗人们登高揽胜,赏景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先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九日登山》(节选):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天宝十二载(753年)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


全诗三十四句,节选的是前八句,意思是: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辞》,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偶尔就到州牧那里去喝酒。我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只是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适逢重阳佳节,诗人登山饮酒赏菊,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及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全诗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感慨时事的失望心情;及仍怀有远大理想,远大抱负,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决心。


李白还有一首《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两遭采摘,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心情: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诗人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 这属于第二次登山宴赏,故诗人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不由得感慨万端。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诗人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诗人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再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得见此风流。


诗人在这首诗里记述了重阳时节依俗登高,爬上北楼鸟瞰远眺的情景。“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远的青山、京城万象尽收眼底。“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接下来看到的是眼下平野里得到雨水滋润后的菊花妍若仙姿,美艳动人。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时节,百芳藏迹,唯菊花傲然凌霜盛开,这正是菊花之可贵,被人们誉为长寿花。“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老人们插着茱萸祝愿与长寿花一样,高兴地欢歌起舞。妙趣横生的舞姿像睡妇刚醒一样憨态可掬。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像美女头上随意散乱的首饰彩显,赏心悦目。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怪不得陶潜醉心于菊,人生能有几次欣赏到这时的美艳和欢乐呢?


这首诗像一幅优美的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登高时见到的远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欢度重阳佳节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诗人叙事真实浪漫,比喻贴切形象,感慨乐观向上。结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共鸣。


再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刘禹锡青年得志,但进退无定,几遭贬谪,饱尝仕途坎坷之艰险。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随杜佑入朝。顺宗元和元年(805年),他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不久失败,首遭贬谪。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荐返京。因游玄都观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讥讽得势小人而复贬连州。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又被朝廷从和州刺史任召回。这首诗就是诗人此时北还时途经洞庭湖,登乐游原遥望洞庭湖时写下的佳作。也是诗人当时“藉登高而望远,借山水以寄怀”之见证。


诗题中的“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诗前二句“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谓景中藏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表面上看是写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盘旋峻险;遥望洞庭湖一片烟雾迷茫。然而诗人言近而旨远。诗人所处的时代正逢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间的兴亡变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人生之路岂不像眼前山河一样峻险,仕途之道又何尝不似眼前遥望一样茫然呢?因此,这“世路”看似指眼前之路,实指人生之路;这“君门”看似指眼前远眺之山门,实指仕途之门。这一“险”字,使人触目惊心;这一“深”字,又使人对前途忧虑重重。此联“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王夫之《姜斋诗话》)达到了情景交融、妙合无痕的境界。


后两句“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情在言里,意在诗外。“上高处”呼应题目“登高”。这是古代诗人词客乐为之事,从这一点上, “郁然与骚人同风。”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自然引起无穷的思绪:天伦之乐,身世之感,家国之悲,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如果说是与 “骚人同风”的话,那就是诗人羁旅他乡,难免要产生思念亲人朋友之常情。不过诗人之意并不仅在于此。他一向反对分裂割据,积极参与政治革新,然而壮志未酬,眼看战乱连年,生民涂炭,国家危在旦夕,这怎不使诗人为之“伤心”?因此,本诗不仅是抒发诗人与“骚人同风”的个人悲欢喜怒之情感,而且包含着诗人借诗言志的深厚意蕴。这就比一般登高抒怀诗具有了更高的境界。


唐代诗人钱起的《九日登玉山》,写得飘渺灵动: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首联说青山霞景,圣地宜人,而且鲜有人知,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加凸显了玉山的美景。也借此抒发了登山赏景的欢愉心情。颔联说登山揽胜之后把酒饮宴,远眺山下,目光所及,思接往事,联系古今,虚实相生,也微抒人生苦短、今夕感慨,拓宽了境界。颈联由静转动,移步换景,写得飘渺灵动,写出了山中自有仙境,所的诗句造化天成;同时,诗随水流将空间推至渺远,将时间推至将来,意境开阔。尾联先以“忘归”抒发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之情,后落笔在“松下”“幽云”,以景结情,诗句虽未着一字于情,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不尽婉曲回味。


全诗寄情于景,也是诗人长于写景,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一贯风格的体现。


再看晚唐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张祜专程从自己隐居的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张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诗人,他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曾使杜牧深为佩服,赋诗相赠,甚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又说“如何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他们同游池州城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七律诗。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隐隐透出无奈和挣扎。诗人是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暂驱积压心头的郁结。化用典故,浑然无迹;劝人慰己,意蕴幽深。r>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无奈的苦涩。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诗人的文采风姿,尽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