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舟过安仁的诗意-“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的诗意与情愁

舟过安仁的诗意-“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的诗意与情愁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8 03:57:00
阅读:
最新资讯《舟过安仁的诗意-“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的诗意与情愁》主要内容是壹天宝年间,正值天下太平,唐玄宗每次和他心爱的杨贵妃外出旅游时,仪仗队前总有一位十几岁的英俊少年。在韦应物15岁时,韦銮就通过一番打点,帮儿子搞了个御前带刀侍卫的工作,说是护卫,其实相当于“伴游”,也就每次在皇帝出游之际开开道,助助兴,或者打打猎。-舟过安仁的诗意,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天宝年间,正值天下太平,唐玄宗每次和他心爱的杨贵妃外出旅游时,仪仗队前总有一位十几岁的英俊少年。


那少年骑着骏马,威风凛凛,睥睨四周,脸上浮现一丝掩不住得意的神色。这小子,便是皇家带刀侍卫——韦应物。


说到“韦”姓,那就要牛上天了!从西汉一直到唐朝,坊间便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意思是这韦氏和杜氏都特别厉害,跟皇帝差不多是“一家亲”。


这话丝毫不夸张,仅在唐朝,韦氏便出了20位宰相,杜氏稍弱,但也“产出”了11位宰相。所以,这韦应物光在姓氏上,就赢在了起跑线,况且还是在首都有房的“本地人”。


别看这韦应物每次现身都趾高气扬,其实他大字都不识几个。别埋怨现在要拼爹,古时候更拼爹。韦应物的父亲叫韦銮,是个画家,擅长画花鸟山水,很受唐玄宗的赏识。


爸爸被大老板赏识,儿子的工作就是小菜一碟了。在韦应物15岁时,韦銮就通过一番打点,帮儿子搞了个御前带刀侍卫的工作,说是护卫,其实相当于“伴游”,也就每次在皇帝出游之际开开道,助助兴,或者打打猎。


与此同时,他爹又把韦应物安排进了太学(皇家公立大学),韦应物进去只当混个国家重点大学的学历就走人的,发下来的课本都一直是新的。


每次一下班或不上学的日子,韦应物就迫不及邀上一些同事和“古惑仔”,去赌坊赌一把,去酒楼大吃大喝一顿,或者,在街上调戏良家少女。


有一次,韦应物又带着一帮古惑仔在街上晃悠,路过一户人家时,发现了一位身材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竟然密谋着晚上去将女子抢过来。


不料行动时,被巡夜的官兵逮个正着,当韦应物阴阳怪气地自报家门时,官兵顿时没了脾气,只能认怂,走人。


要不是后来有一次韦应物和朋友喝多了酒在一起“忆苦思甜”,他这些事,还真没人知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窝藏罪犯、赌博、强抢民女、发酒疯、不读书……在韦应物看来,升学压力,毕业找不到工作,讨不起老婆这些事,遥远得简直像一则神话故事。韦应物觉得自己的人生,理应只适合耍酷、玩乐、虚度光阴。


韦应物和醉生梦死的唐玄宗一样,他们不知,巨大的危机已经在1000多公里外的范阳(今北京地区)暗自发酵。而唐朝的军队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看似强盛,实则不堪一击。


755年,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以讨伐“国贼”杨国忠(时任宰相,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远房堂兄)为借口在范阳搞事。


许多州县的守军见安禄山的军队来了,直接大开城门举手投降,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很快沦陷。


756年6月,潼关(今陕西渭南市)失守,长安危在旦夕。70多岁的唐玄宗只好带上杨贵妃一跑了之,一路向西南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则带领大部队在前线抵抗,同年,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称帝(唐肃宗)。


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韦应物,顿时失去了靠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曾经天子身边的红人,因为战争,成了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的难民。而韦应物的家,恰恰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长安。


756年8月,唐朝另一名大诗人杜甫,时年44岁,准备到灵武市追随新任大老板唐肃宗,可很不走运,直接与叛军撞个正着,被逮住带往长安,苦兮兮做了8个月的俘虏。


就在杜甫被抓的当月,20岁的韦应物在长安结婚了,妻子是16岁的元苹。


正当乱世,生灵涂炭,家又处在“敌占区”,婚礼可以想见是极其低调的。都说结婚前后的男人判若两人——有人一身坏毛病隐藏太久再也不憋不住了,有人逐渐退去苦涩迅速成长。


韦应物结婚次年,大将郭子仪率军夺回长安城。他回到组织后,干的第一件事,是请求进入太学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在当时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看重诗赋的时代,一个男人,想干点正经事,读书写诗是最佳选择。


相比王勃、骆宾王、杨炯、李贺、杜甫、张九龄这些六七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的神童,韦应物的确太迟。


可是,迟,并不意味着落后。兔子起步再迟,也能甩出乌龟十万八千里。有天赋傍身,再加上那么一点点汗水,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韦应物27岁参加了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个八品小官洛阳丞(当地主要领导的秘书)。这位子,韦应物干得不太爽,他在《任洛阳丞请告一首》中说:“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


这韦应物,第一份工作而已,就受不了官场上阿谀奉承的风气,便以身体不好要养病为由辞职。


你不是要养病吗?就给你个轻松的杂活儿干好了!洛阳丞干了不到一年,上面便让他做了河南府兵曹(管理兵器等军用器械)。


有一次,几个士兵在军中干了违法乱纪的事,恰巧被韦应物看见,就令手下将他们逮了起来。可问题是,这些士兵根本不在韦应物的权力管辖范围之内。


军队领导听闻小小一个兵曹竟然“猫抓老鼠”越权办事,一不做二不休将韦应物炒了鱿鱼。


假如时光回到20岁,韦应物不与他们一起干坏事就谢天谢地了,还能干出“越权执法”的事吗?


失业赋闲的韦应物,索性就暂居在洛阳城,有时游山玩水,有时和往来洛阳的文人在一起搞“诗歌沙龙”,其中不乏卢纶、司空曙、夏侯审这种向往隐士生活、喜欢写山水田园诗的“大历十才子”。


这时候的韦应物,诗歌技艺突飞猛进。想起以前战乱不断的日子,在军队被排挤的郁闷,韦应物写诗给好友卢陟(zhì)说: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认识韦应物的人都说,他变了,变得让人不认识。


一个曾经“人见人恨花见花衰”的社会小哥,几年不见,为何变得大公无私?为何开始儿女情长伏案写诗?


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神经的错乱?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能让韦应物浪子回头,还回得如此彻底,就不得不提他的妻子,元苹。


元苹与韦应物,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姻缘。元苹老爸是吏部的高官,元家是北魏昭成皇帝的后代。


元苹修养极好——“动止则礼,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于奉亲。”她为了能让丈夫在外安心工作,将家中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让韦应物为家事分心。


对女儿的教育,元苹也很上心。在女儿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元苹就手把手地教写字,还教女儿读《千字文》。


不仅如此,元苹还是个很有情趣的女人。每当她忙完柴米油盐这些粗糙的家务活,便会找空读书,兴致来了还练练毛笔字。


而且,正是当韦应物从天堂跌落地狱的那一年,元苹来到了他身边。


这样的女人,韦应物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不感激。曾经轻狂如韦应物,在妻子这所大学的熏陶下,满身杀伐之气逐渐减弱,内心变得柔软平和。


可惜,世间再美的爱情,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时局动荡,工作变动频繁,往上晋升的道路坎坷,虽然夫妻感情和睦,家庭幸福,但韦应物对妻子,更多的,是愧疚。


在36岁这一年,元苹在清苦的生活中因病去世,这一年,40岁的韦应物在从政之路上依旧没有大的起色。


“贫贱夫妻百事哀”,让韦应物深感无力和悲痛的是,由于彼时韦应物正在任上,妻子死在了简陋的官舍,葬礼也只能在长安城太平坊租的房子里举行。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韦应物亲笔撰写了《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又况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妻子葬礼上那一幕幕凄凉的景象,令韦应物一生都难以忘怀和愧疚。他所想到最好的归宿,就是同妻子“虽百世之后,同归其穴”。


元苹的猝然离去,给韦应物的打击实在太大。他对妻子的怀念和内疚,化成了一首首凄美的诗篇。


在《伤逝》中,韦应物写道: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


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韦应物说,结婚快20年,以前每次上班回家,儿女都笑嘻嘻地扑过来,妻子将简陋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如今我回到家,落入眼中的是无人打扫的屋子,还有妻子曾对镜梳妆的桌台,一切物品都如往常一样,可心爱的妻子却再也回不来。我的心已经无所寄托,就像我家房子周围寂寥丛生的野草……


韦应物为元苹写的悼亡诗,现存十九首,如《过昭国里故第》、《悲纨扇》、《出还》等,字字包含深情,句句如泣如诉,令人不忍猝读。


逝去的已经逝去,而未来的日子,还得照过。尝尽人间百味的韦应物,上班之路遍布河南、陕西、安徽、江西、苏州等地。这期间,韦应物做过小跟班,当过县令,干过刺史,也在中央机构呆过,可他的身体实在不怎么结实,经常生病,也因此时常赋闲在家。


韦应物就像一块无怨无悔的砖,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每当赋闲的日子,韦应物就到处旅游,拜访隐士高人。幸好那时候旅游是不要门票的,不然光门票钱就能让没啥存款的韦应物破产。


783年,47岁的韦应物被调往安徽滁(chú)州当刺史,总算媳妇熬成婆,干起了中层管理。在这里,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在雨后的黄昏来到西涧,溪水边长满了萋萋芳草,枝繁叶茂的树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鸣叫。雨后的溪水,比平日流得更湍急,渡口边空旷无人,只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水中……


这是西涧的春天美景,又何尝不是韦应物的心境写照?


他的心恰如那一只小船,孤独,却又宁静,仿佛在等那位再也不会见到的美丽妻子。


韦应物的巨大转变,还体现在对佛、道的修行上。人生的大起大落,情事的沧桑易改,身体的过早衰弱,让他不断内观反省。


韦应物觉得,少年时候的自己,跟世人一样,为了不断膨胀的欲望和自身的利益,稀里糊涂地苟且。那些追求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对芳尊,醉来百事何足论。”


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更清醒,韦应物深深迷恋上了佛法和道法的修行。并由此结交了不少高人隐士,彼此之间常有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


有一次,韦应物想去寻访滁州全椒县的一位道士,便写道: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天在居所感觉很冷清,忽然想起了隐居在山中的故人。我想,此刻你一定在山涧边砍柴,准备回去煮些粗茶淡饭。我很想带一壶酒去看看你,一起把酒痛饮,探讨人生,让你能在萧瑟雨夜不那么无聊。可是啊,秋叶如雨,落满山林,我又能到哪里能找寻你的行踪呢?


这首诗,让宋朝最牛的文坛老大苏轼也无比喜欢和钦佩,也很想作出一首,可惜始终没找到韦应物结尾这一句的神韵。


然而,与一般隐士或修道者最大的不同是,韦应物并未因此而逃避社会。只是,相较于钻营者,他没那么积极;相较于悲观者,他也没那么消极,他追求的,是生活和内心的恬淡。


在入世和出世之间,韦应物应当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远离世间凡俗的羁绊,学陶渊明,学王维,做一个散淡而自由的平头小百姓,而另一方面,官员的身份,曾经遭遇的战争,又不得不让他正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职责,乃至国家的兴衰。


52岁时,韦应物做了三品大员——苏州刺史。此时,他的身体更大不如从前,但韦应物没有忘记苏州的百姓,田间辛苦劳作的农民,让他时常牵挂不已。


在负责征收各种赋税时,总是尽他所能,能减的减,能免的就免。但尽管如此,当他看到城中还有流浪和乞讨的可怜人,他觉得对不起朝廷给自己发的工资。


在《寄李儋(dān)元锡》一诗中,他表达了这种无奈而复杂的心情。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在苏州为官仅仅3年,百姓就送给他一个尊称——“韦苏州”。这对于一个为官的人,算是最高的赞赏了吧!


身为苏州最高长官,韦应物的拮据生活却依然没有太大改善,当任期满后,韦应物清点了一下行李和积蓄,才发现,想回长安候选,这点钱会在半路饿死。无奈,韦应物只好打消了回长安的念头。


还好,苏州无定寺收留了这位人人爱戴的退休老人。未多久,韦应物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悄悄在寺中离开了人世。


796年十一月,距离元苹去世整整20年,韦应物与元苹合葬,这位一生对妻子念念不忘的男人,终于实现了“百世之后,同归其穴”的愿望。



闲来读十首韦应物诗,无事风尘独不归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秋夜寄邱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寄李儋元锡》


唐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简卢陟》


唐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闲居寄端及重阳》


唐 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唐 韦应物


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赠王侍御》


唐 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次:停泊。


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舫:船。


临:靠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作者:小诗叔


來源:简书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