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舟过安仁的诗意-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贫乐.村居》教学随笔

舟过安仁的诗意-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贫乐.村居》教学随笔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9 10:36:56
阅读:
最新资讯《舟过安仁的诗意-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贫乐.村居》教学随笔》主要内容是-舟过安仁的诗意,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贫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内容。本单元的编排主题是"童年"。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了解中国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入手,在体味纯真、美好的童年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童年,对于十来岁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亲切的、熟悉的,因为他们本就在烂漫的童年时代;三首古诗词语言通俗、内容浅近却又情趣盎然。基于以上两点,加之学生已学过很多的古诗词,积累了虽无法一一明言却较为丰厚的学习古诗词的经验,我是按以下的组块教学这三首古诗词的:


组块一:童年话题燃童年


首先,以充满艳羡的口吻将学生的思想准备由郑重的语文学习中领出来,进入对美好童年的开心回味中:同学们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平时在学习之余,你最喜欢做的事儿是什么?(在学生充满幸福感的汇报中,我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其次,将学生的思绪由浸润自己童年的美好引向窥探中国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景象,从而进入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学习。


这一组块的设计,一是重情,二是简洁,在最短的时间内燃起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味,燃起了学生对了解他人美好童年的迫切渴求,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积极主动的情感基调。


组块二:初读诗词重感知


首先,从检查、交流预习情况的角度入手,解决学生读诗词的字音问题,保证将诗词读正确。本课字音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媚好"的"好"和"亡赖"的"亡",其它的诸如多音字"铺"、"乐"、"剥"以前多次见过,没什么大问题。"媚好"的"好"本就有两种读法:读三声表示美好、娇美的意思,读四声表示爱悦、喜欢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相媚好"的注释可知,这里应该读四声,"媚好"当动词来用。"亡赖"的"亡"课文中也有明确的注释,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在这里它是通假字。关于通假字可非常通俗地给学生简要介绍几句,让学生感性地积累一点古汉语的知识。


其次,通过个人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1、把三首诗词读准、读通,读出基本的节奏和韵味来;2、整体感知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写的是谁干什么?


本组快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写的是谁干什么"。在引导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关注文本,关注有关诗句和有关字词,并注意把话说通顺,说完整,说清楚,说简练。比如《牧童》,学生容易忽视"笛弄晚风",只看见"饱饭"后"卧月明",从而丢掉了故事的情节,显然谈不上"完整"。而《舟过安仁》,学生往往会在"是使风"上表达不清,说成"而是使风让船前进",怎样"使风让船前进"的没说"清楚"。至于《清贫乐.村居》,学生说的困惑在于这首词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做的事情也各不相同,都说上的话必然啰啰嗦嗦不"简练"。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提醒学生作者的重点在于表现儿童的童年生活,其他的可看做是对这个主旨的衬托,这样一来,学生的目光很快会聚焦到"小儿"身上来。


通过以上的反复读、说、议,最终得出明确的、统一的认识:《牧童》写一个牧童傍晚放牧归来时悠闲吹笛、吃过饭后躺在明月下的草地上休息,《舟过安仁》写两个小孩儿坐在船上,撑开伞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清贫乐.村居》写一个小孩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


这一组快的设计,很好地做到了整体感知与抓重点词句的统一,既避免了古诗词教学将师生置身于逐字逐句理解的枯燥乏味之中,又保证学生对每首诗词有一个正确的、整体的方向性把握,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足了功课。


组块三:画面取名炼言语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之后,衔接以往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在头脑中转化成一幅幅画面的做法,首先要求学生将刚才总结出来的每首诗词的内容想象成画面,其次通过男女生轮读、指名读强化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最后给画面起富有诗意的名字。给画面起名字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言语智能的方法,因为这不仅建立在学生对诗词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而且对语言文字的内容、形式有更高的要求,即给画面取的名字不但要准确,而且富有诗意、句式整齐。


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犯错、不断纠错、渐趋完美的富有趣味的探究过程。比如《牧童》,第一名发言的同学取的画名是"牧童穿衣卧月图",马上有同学反对:"穿衣"不恰当,诗中是"不脱蓑衣",蓑衣下还有衣服,再说把吃饭的事儿丢了。于是有同学取名"牧童饱饭卧月图",但还是有同学反对:牧童回来时吹笛子的事儿也反映不出来呀!于是又有同学取名"牧童吹笛卧月图"。质疑声仍然不少:吃饭又丢了,不脱蓑衣也没体现。我在此时给学生也抛出以上取名的两个不足:没反映出时间——"晚"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放牧归来,归来吃饭,饭后"卧月明"。这可真是"火上浇油",使学生"愤"、"悱"到极致了。于是,我点拨学生:这首诗中牧童做的事儿真不少,要在画名中都反映出来,显然不现实,你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他归来时吹笛子也罢,归来吃完饭后不脱蓑衣躺在明月下的草地上也罢,都是在干什么?"休息!"学生立即反应过来,于是有了"牧童晚归休息图"的名字。这还不算完,有学生提出:"休息"一词太平常,没有诗意。在群情激动的抓耳挠腮中,"憩"字从他们嘴里蹦了出来,经过一番辨析,"牧童晚归休憩图"的画名彻底出炉。后两首取画名没有《牧童》那么波折,大抵是因为两首诗词的内容本身没有《牧童》那么丰富,况且学生也有了给《牧童》取名的经验教训,"两童张伞行船图"、"小儿卧剥莲蓬图"在轻松愉悦中很快得到。


本组块的教学,一是再次强化了诗词意思,二是有重点地关注了字词,三是锤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和概括能力。


组块四:品味特点悟诗情


首先抛出第一个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的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经过一番自读自悟和学习小组内的互相交流,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比如《牧童》,学生抓住了"笛弄晚风"、"饱饭"、"不脱"、"卧月明"等,体会到了牧童悠闲、惬意的特点;《舟过安仁》,学生抓住了"收"、"停"、"张伞"、"不是"、"是使风"等,体会到了两小童天真、活泼的特点;《清贫乐.村居》,学生则抓住了"喜"、"亡赖"、"卧剥"等,并结合翁媪"相媚好"、大儿中儿勤劳的衬托,体会到了小儿的顽皮与无忧无虑。


其次,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从诗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有了对第一个问题探究的扎实基础,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看出了三首诗词的作者愉悦的心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赞美,而且从"弄"、"怪生"、"喜"等字词中体味到了作者丰富而美好的心理变化,可谓理解入木三分,情感体会淋漓尽致。理解到了这种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取得好的效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如果说组块一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情,那么组块四则重的是诗词的情,作者的情,从而达到了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的境界。不仅如此,教学到了这个组块,实际上是换了个角度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再研究、再品味,所以从理解字词句这条线上看,也做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是符合小学生多层次、循序渐进地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句的原则的。


组块五:整体回归促表达


首先是交给学生一个任务:"用一段通顺、连贯、生动的话串讲每首诗词的大致意思"。有了前面几个组块的教学过程,这个任务并不难完成,事实上学生讲得的确也很不错。从具体过程上来看,教师只需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点拨点拨学生:1、"铺"体现了青草的茂盛和草地的平缓、广阔;2、"六七里"与"三四声"为虚指;3、"草铺横野六七里"是从视觉上讲,可以"放眼望去"开头,"笛弄晚风三四声"是从听觉上讲,可以"侧耳静听"开头;4、"不是遮头是使风"意思要表达明确:原来他们不是用来遮头,而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5、"喜"当"可爱"来讲比当"喜欢"更恰当,这样既体现了小儿的特点,又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教学古诗词进入"说句子大致意思"这个环节时,我总是给学生强调解释诗句意思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一个较高要求。基本要求是:1、语句通顺、连贯、简洁;2、诗词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要有体现。较高要求是:句子表达的情感和韵味儿尽可能要与原诗词保持一致。


其次,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总体感受,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特点:纯真,美好。


最后,交给学生一个课后任务:从这三首诗词重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篇完整、生动的故事。


整体——部分——整体,这是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材料的一般过程。组块五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的过程回归到了整体,而且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达到了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之一——了解句子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古诗词改编成故事,这无论对升华学习本文产生的情感,还是对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抑或是完成本单元其余课文的学习及关于童年生活的习作的训练,都是大有裨益的。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比较耗时(一共用了四个课时),其中时间花费最多的是组块三及组块四第一个任务。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够?还是我的要求过细、过高?还是我的引导不得法?这还得自己不断反思、总结。但有一点我仍是深信不疑的:以上组块尤其是组块三和四不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它们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学生言语智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