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钻研造句-潜心钻研十余载 他用“心”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活”灵魂

钻研造句-潜心钻研十余载 他用“心”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活”灵魂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5 18:52:16
阅读: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特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从刘备在平原的传说,到西河大鼓,再到管辂的传说……在这些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后,有一个人在默默坚守,他把一项项平原非遗文化留下来、活起来、传出去。


  他就是平原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助理、馆员李志奎,从参加工作起,他的工作在变,但不变的是李志奎一直从事着他最热爱的文化工作。现在的他已经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德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平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


  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


  来到李志奎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办公桌上摞着的一本本“大部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平原年鉴》、《平原县志》......有的甚至全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但是每本书上都有李志奎密密麻麻的批注标红。


  从2005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全国逐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李志奎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在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算是个新生词汇,李志奎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不知道就得学!”于是他边工作边学习,常常查阅到深夜,厚厚的工具书摞起来足有一米高。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非物质”一词就定义了它的属性,后人要挖掘很有难度。“根据我县的历史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证主要来源于文物、石碑石刻和古葬墓,而这些史料非常少,最困难的就是挖掘,最早的也只能追溯到明嘉靖时期。”李志奎说。


  今年国庆期间,李志奎没有在家度假休息,在这几天里他先后三次去了平原县恩城镇的文昌阁,到底是什么拥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着他?说到这个,李志奎如数家珍,把恩城文昌阁的故事向大众网记者娓娓道来。


  原来,现在的恩城文昌阁位于恩城镇中心小学,就是过去恩县文庙的位置,是以前学子们读书和供奉孔圣人的地方。“现在里面还立着7块石碑,这太有研究价值了,去100次也值!”而一上午只能抄录不到两块,其中还有很多生僻字、模糊看不清的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的困难之处,李志奎却云淡风轻,丝毫不觉得辛苦。


  十几年里,李志奎克服重重困难,醉心研究,陆续有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普查和申报、保护和研究过程中就积累了文字100多万字,图片900余张,音频、视频100余小时,建成省市县三级名录保护体系,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个。


  其中,《刘备在平原的传说》、《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西河大鼓》3个项目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城鸽子会》、《恩城签子馍馍加工技艺》、《管辂的传说》、《戴家口河灯节》、《牛斗虎》、《平原剪纸》、《平原面塑》、《“庆和堂”银铜器皿制作技艺》等14个项目列入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3个。


  如今李志奎心中有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开展平原县境遇内所有石碑刻的文字整理工作,现在他已经整理墓志铭、墓碑、革命烈士纪念碑、记事碑等石碑刻近百通,6万余字。


  “这些散存的碑刻由于年湮代远,受风雨侵蚀,字迹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辨认,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也能让更多的研究者便于查阅,也算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李志奎说。


  


  


  为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如何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这是李志奎经常思索的问题,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成为他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李志奎接触最多的就是文言文,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流传下来的原版文言文晦涩难懂且没有标点符号,很是枯燥,但李志奎不这么认为。


  他说:“最初入门时确实觉得这些文言文读起来费劲枯燥,但是当你真正钻进去后就会着迷,被古人的故事和智慧折服,实际上古人的很多智慧和哲学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和弘扬。”他曾发表过一篇叫《雷嵇古的家规》的文章,通过讲述明朝人雷稽古的故事颂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李志奎通过查找史志、方志、谱乘、采访调查知情人等多种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在《山东文物》(山东省文物局主办)、《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史志》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平原出土唐初期珍贵造像》、《甜南清真寺考略》、《戴家口的河灯节》、等传统文化研究文章30余篇,15万字。


  2014年,李志奎编纂《平原县文化志》,担任编辑、撰稿人,撰写文字5万余字,编辑、校对10余万字,发表研究文章60余篇,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李志奎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深深沉浸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研究,李志奎还不遗余力的搞着自己热爱的文艺创作,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很有幸这么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学文艺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研究就是我创作的源泉。”


  正是因为对文艺创作的这股热爱,十几年来李志奎硕果累累,2004年5月,李志奎获德州市文化局举办的文化馆(站)专业人员业务技能比赛作品类三等奖;2008年5月,作品《西瓜甜煞北候人》获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9部门联合颁发的“我与新农村建设”征文活动三等奖。


  2008年11月,李志奎的作品《京腔京韵 一世情缘》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我的京剧情缘”征文比赛二等奖;2015年4月,作品《素质》在德州晚报社举办的“申通杯”微小说大赛中获优秀奖;2017年1月,李志奎被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拔为“德州文化之星”,同年被山东省委委组织部、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拔为“齐鲁文化之星”。


  “我下一步的想法就是把平原的民歌、民谣、民间谚语、俗语、方言等进行收集整理,集结出版一下。让更多人感受平原地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文化,尤其是家乡是平原,但又不生活在平原的人,离开了故土、故乡,见到这些,也是一种对家乡记忆的感怀。”李志奎说,“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用心。


  朝经暮史、笔耕不辍,李志奎多年如一日,以火一样的激情与水一样的哲思,潜心于钻研平原传统文化,致力于平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从而让平原文化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光辉。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