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阻止造句-一句话让孩子躲过绑架,这条安全教育法则我们都该知道!

阻止造句-一句话让孩子躲过绑架,这条安全教育法则我们都该知道!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9 22:20:22
阅读:

点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父母心里紧绷的一根弦,但24小时贴身护卫显然不现实也无必要,孩子需要的是辨识危险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曾在英美等国生活工作多年的Shasha,以亲身经历分享安全教育的理念“技术”,告诉家长们怎样通过细水长流的日常教导,让孩子学会搜集信息、了解安全隐患、掌握应对方法。


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无国界城民”(ID: G-citizen)。


文 | Shasha 编辑丨闻琛


任何事情,理念和技术同样重要。


生命是第一位的,相信这句话很多人认同。但技巧上,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和孩子呢?


这两天看到朋友圈转发一条翻译过来的消息,说英国两名儿童差一点被绑架,多亏母亲告诉过孩子一句话,让他们成功保护了自己。


这个故事发生在医院里。孩子妈妈因意外而就诊,两个孩子在手术室门外等候。


这时候来了一位陌生女子,友好地跟孩子们打招呼,请求孩子帮忙。她说:男朋友害怕打针,躲进了厕所。希望小朋友帮个忙,去劝劝他。


她看上去很无助。但两个孩子坚定地说:


陌生女子继续劝说,但孩子们始终拒绝。


那个女子后来被证实预谋绑架孩子。两个孩子差一点遇难。幸好妈妈一直教育他们:“如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向孩子寻求帮助。


看完后,松了一口气。


但是,大概因为文章没有翻译完整,只选取了一部分故事,结果中国家长读完后纷纷评论:要教育孩子远离陌生人,懂得拒绝。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风险咨询的人,我有点着急。自我保护不是这样的!


远离陌生人,它并不是一条完善的安全规则。


找来原文细看,果然,这位妈妈其实提到安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不可以教育孩子远离陌生人,而需要教会他们识别古怪的行为 (在风险控制行业,我们把这些行为叫做Red flags危险信号)。


原文的侧重点原本在这项技巧上面。说这位英国妈妈自学了很多安全课程,也给孩子做系统的安全引导,关键时刻救了孩子一命。


今天这一篇,就想谈谈安全教育中的陌生人法则,以及父母如何做好安全引导。


1


陌生人危险吗?不对,熟人同样有危险


这个认知很重要。


我们常常警告孩子远离陌生人。但英美的安全教育不赞成这一点,因为它可能毁掉孩子对于陌生人的信任。


遇到紧急情况,家人又不在身边,你必须学会向陌生人求救。关键时刻,找到合适的陌生人真的可以救命。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很多绑架、性侵害和杀人案件,并不是陌生人作案的,而是认识的人做的。但即使成年人,如果没有安全培训,也难免对熟人放松警惕,尤其容易信任位居高位的权威人士。


那么,究竟该怎么识别安全隐患?


首先,父母需要告诉宝贝:陌生人不代表危险。关键是区分“安全的陌生人”和“危险的陌生人”;以及“值得信赖的熟人”,和“可能伤害你的熟人”。


怎样区分呢?


这里要介绍一条重要的安全法则:学会识别不合常理的行为和请求


也就是说,关键问题不在于你认不认识这个人,而在于,他的行为是不是让你觉得有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老师要求单独约孩子到校外谈一谈,这个要求就不合常理。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学校?校内不能谈吗?


遇到这种情况,不管老师有多大的权威,孩子都应该学会拒绝,并礼貌地要求把谈话放在校内进行。如果一定要在校外,需要给出一个理由,而且家长应该陪同。


再比如,一个陌生人站在汽车边上,招手让孩子过来。汽车+ 陌生人 + 无缘由的打招呼,这也是一个危险信号。孩子不仅不用搭理,而且应该迅速离开。


如果一个陌生小孩跑过来问:你能过来帮我一下吗?这也应该引起警惕。正常情况下,孩子也不应该跟孩子求助,而应该找成年人解决问题。


这些看似都很容易。但是,小孩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下意识地相信看起来英俊善良(或者 美丽可爱)的人。孩子们特别容易认为,只有看上去不像好人的人,才是危险的。


但实际上,很多坏人(包括熟人),长得并不像坏人。这一点和童话故事描述的是相反的。


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功课,它需要家长在家里通过讲故事和做游戏的方式,不断强化训练孩子的判断力和反应力,到了危险时刻才能用得上。


可以通过场景模拟的方式。比如,汽车、小店铺、洗手间等等封闭的场所,都可能是作案的地点。如果一个成年人引诱孩子独自去这些地方助人为乐,或者买文具,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哪些陌生人和熟人是可以相信的?


以下信息可以协助判断。


首先是职业,这一条适用于陌生人。如果遇到十分紧急的情况需要求助,相对来说,警察、商店保安和学校老师是比较可信的。


而如果是熟人,要看看对方的价值观他如何对待他人(特别是对待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他做事是否用心(而不是言辞多么动听)。


这些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


一个人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特别容易被看起来高大上、拥有财富地位、讲话让人开心的人吸引,尤其是恋爱中的女孩子。因为有些东西你还没有,你会被物质和好奇心带走。


很多人在经历过伤害之后才明白,判断一个人不能看外在,甚至不能看他在热恋中对你怎样,而要看他如何对待周围其他人,特别是那些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他是否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至于他有多少钱、给你送珍珠还是钻石,被生意上的人如何追捧,是否记得你的生日哄你开心……这些都是第二位的。


要告诉孩子,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对你的态度,都可能在一夜间改变,但人性却很难改变。


一个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人,即使最终分手了,他依然可能在你低落无助的时候,帮助你和你的家人;而如果一个人不善良,你曾看见他对待别人冷血、辱骂甚至暴力伤害,那么,等他对你的感情没有了,他也可能用同样方式对待你。


无论国内国外,很多残忍的伤害事件不是来自于陌生人,而是发生在涉世未深的恋爱或朋友关系当中。如果被伴侣、朋友或老师伤害了,孩子应该马上勇敢地向陌生人求救。


在家庭教育中,仅仅教育孩子远离陌生人是不够的。


2


没必要太紧张,但需要做好准备


大家看到媒体报道拐卖、失踪、性侵的事件后,往往特别紧张。就好像一个地方被恐怖袭击后,游客们纷纷退团,不去了。


但实际上,刚刚被袭击的地方未必危险;而没被袭击的地方不一定安全。


同样的,孩子被拐卖的概率,相比于其他事故而言并不高。大人的过度担心可能让孩子过分焦虑,削弱他对危险的反应能力,反而容易受到其他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去伦敦时,曾经丢了包!不是一般的小包哦,而是一个双肩背的大登山包。小偷从我身边把包扛走,又从我眼前出了门,我居然没发现。


在此之前,我20多年从未丢过任何东西,因为一直很小心谨慎。


为什么我会在伦敦遭遇惨重损失?


就是因为,我以为那里很安全。在地铁里,我看到大家的包甚至没有拉链;小孩子在草地上随便乱跑;在餐厅,人们把包随手放在地上,也不留心照看。


于是我以为,这是个充满安全感的城市。


但事实证明,就是因为我对那里的作案手法不熟悉,于是,在这个事故发生概率总体并不高的城市,我成了受害者。实际上,伦敦的盗窃案件在某些区域、某些时段真不少(比如我丢包的那个时间),只是我作为老外,不知道而已。


后来从事了风险咨询行业,我明白了搜集信息的重要性,任何事情越是了解,受伤害的概率越低。


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地方很安全。


特别是当你要去陌生的城市旅行或上学,收集信息是第一步。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区域、学校,都会发布详细的安全报告,告诉你主要的安全隐患,遇到事故该找谁等等。


要仔细看!


正确的做法,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忧心忡忡,不敢出门;而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对作案手法、趋势规律、危险地点等等心里有数,有所准备。


特别说一句,根据美国的法律,美国学校一定要对周围的安全情况做公示。你可以在学校网站搜索到相应报告。里面通常有很有用的信息。


另外,美国的大学有专门的安全部门。发生紧急情况时,校警来得可能比外面的警察快,所以,你要牢记学校警察的报警电话!


这个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会100%安全。多一些信息、多一份准备,可以让生命多一份保护。


孩子是自己生命的负责人。父母需要引导他学会搜集信息,了解安全隐患,懂得如何应对。


有时候我们爱孩子,常常过度保护,这反而削弱了他们对于自己生命的保护意识和应对风险的反应能力。


父母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强化引导、适度放手,相信孩子会有一个超精彩、低风险的世界。


3


做孩子生命安全的合作者,而不是管教者


我在英国听到这个理念,觉得很有道理。


为什么呢?


再来讲一个事实。


美国CNN最近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美国有一半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对手机有瘾,每天都要上社交媒体很多次。但是,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从不会告诉父母自己在做什么,有各种办法逃脱父母的监视询问。


同时,也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表示不会隐瞒父母,其中20%的孩子表示接受过来自父母的网络安全教育,这些孩子知道如何安全使用互联网,怎样保护个人隐私,通常不考虑与网友见面。


父母在安全引导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决定了孩子是否及时与父母分享信息。


美国的网络性侵害案件往往发生在父母过于忙碌、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里。在这些家庭,孩子对于网友的依赖和信任,远远超过对于自己父母。


所以,西方的教育和社会学者不停地呼吁提醒爸爸妈妈,要成为孩子信赖的伙伴!


这在当下格外重要。


互联网时代,孩子们除了真实世界,还多了一个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的辽阔,是父母很难追踪监管的。


有些父母会说,我不让孩子上网。


但英美的教育学者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它效率很低。


第一,孩子需要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第二,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一定的尊重,尊重是信任的前提。


在使用网络这个问题上,全面禁止可能行不通。因为孩子有自己的眼睛,他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


比如,他会看到父母一回家就抱着手机上网。


当你对他说,不能总看手机时,他会很困惑:如果这个东西不好,没有用,那为什么爸爸妈妈整天看?他们为什么不约束自己,而来约束我?


你不如给他一定权力,并做出规矩,比如,每天只能使用一个小时网络。并告诉他,使用社交媒体需要注意什么,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让他觉得父母既尊重关心他,又具备很多知识,是可以信任的。


孩子的信任是安全的第一步。失去了信任,父母往往成为最后一个获知危险信息的人。


很多最终出事的孩子,是在父母日复一日的不理解当中,选择和陌生人沟通,对他人倾诉了自己的全部。


而实际上,父母才应该是最关心孩子,最无私保护孩子的人。


当你们建立了一个彼此信任的伙伴关系,孩子会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和你讨论。


及时沟通,发现问题,是避免问题和保护孩子生命最好的途径。


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精彩的世界、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平平安安的一生。


作者简介


Shasha: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全额奖学金学者,本科复旦,硕士英国。从英国财经媒体到华尔街投行,生活了3个国家6座城市,致力于探索如何“出得去、回得来”,让事业和生活成功跨越国界。创办“无国界城民”(G-citizen),分享国际话题、教育和生活。


点击下图,了解外滩教育VIP更多福利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