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自信短句-“你是最棒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安慰孩子,其实是在摧毁他的自信

自信短句-“你是最棒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安慰孩子,其实是在摧毁他的自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8 09:42:20
阅读: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薇薇安


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资深爱好者,专门研究孩子学习、成长、情感等知识,深切认同“精神富足,灵魂才能光芒万丈”的教育理念。


朋友最近因为儿子睿睿的成绩愁得焦头烂额。


睿睿现在上三年级,小脑袋特别灵活,但是偏科特别严重。数学成绩特别好,语文和英语成绩却出奇的差。


周末去朋友家,正好遇见她在家给儿子辅导作业。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背一小段文章。孩子摇头晃脑背了大半个小时,依旧没背下来。


最后睿睿哭丧着脸说:“妈妈,语文太难了,背书太难了,我不行,我学不来。”


朋友心中生气,但怕伤害到儿子,便强忍着安慰他说:没事,睿睿这么聪明,是这个文章太难了,换我也不一定背得下来,没关系,你还是最棒的那个。


睿睿听了这话,表情缓和了下来,但依旧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


周一的时候,朋友在微信上告诉我,睿睿回家后十分沮丧,直接说自己不想念书了。


原来,早上语文老师让大家背诵课文,其他同学都背出来了,只有他背不出来,好几个同学都说很简单,读了几遍就会背了。


这种落差,大大挫伤了睿睿的自尊心,最后他连学校都不愿意去了。


我忍不住告诉她,睿睿厌学是因为她之前说的那句“没关系,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的。”


安慰孩子,确实能在当下让孩子心里更舒服,但孩子在学校看到其他同学都能完成,唯独自己不行,他的自尊心和自信息就会瞬间下降,之前妈妈帮忙建立的自信,只不过是虚假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未来以昂贵的失败为代价的下一代。


很多时候,父母想用积极愉快地鼓励去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但却很容易产生反作用。


那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不再是那个很快就能将不愉快真相忘掉的孩子了。


父母的盲目鼓励,反而会让孩子有羞耻感,让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沮丧”,最后,导致他们更加气馁,降低自信心。



01 不会沮丧的孩子,真的很无助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


人就像冰山一样,浮在上面的是可以看见的部分,其实是我们的行为和兴趣,那些看不见的部分,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表面上说“自己不喜欢语文,不想去上学”,其实他们的内在的需求是“因为学不会,我真的很沮丧”。


如果我们直接鼓励孩子“没关系,你很棒”,其实是盲目地把孩子的沮丧感拿走。因为缺少沮丧感,孩子无法及时更正自己,他们就会重复不断地失败。


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无能,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案例。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十分害怕考试,不管怎么复习,一考试就考砸。


心理学家发现,这个孩子早就对考试产生了生理上的恐惧、厌倦、排斥,并打从心底里认为这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失败之路。


而孩子的爸妈,每次都是不停地安慰他:“没事,下次会考好的,我们相信你。”


然而,父母的话不仅没有安慰到孩子,反而让孩子的压力更大。每次父母离开头,孩子头埋头在被子里痛哭,或者坐在床边发呆。


孩子告诉心理医生,每次他都想告诉爸爸妈妈:“我不相信我自己,求求你们别再相信我了,我真的考不好,我不行啊。”


医生最后解释道,男孩的这种状态,是一种经历过漫长且重复的失败后形成的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反复受挫,产生了“我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的想法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消极的评价,觉得自己无法做好这件事。


内心还会不停地对自己说“我不信,我做不到,肯定会失败。”


作者牧之曾说过:暗示的力量很强大,可以治愈拯救你,也可以杀死你。


孩子在消极的暗示下,会越来越自卑,还会不断自己设限,影响未来的发展。



02 孩子需要的不是“感觉满意”,而是“表现满意”的办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快乐不是一种与我们所作所为可以分开的感觉,快乐就像是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跳完舞后的感觉,而是把舞跳好了的成就感。


对孩子而言,让他们内心真正满足的,不是感觉开心,而是完成一件事后的成就感而开心。


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不是“感觉满意”,而是可以让他们“表现满意”后拥有成就感的办法。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另外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来概括这种现象: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所以,当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要急于安慰他,说一些“没关系,你很棒”之类的空话,而是应该说“我们看看怎么能够做好”。


具体该怎么做呢?


1.当孩子无法完成时,想办法帮他完成


在《养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当孩子心情沮丧时,他可以停留在那个情景中采取行动,通过改变情境来阻止沮丧的情绪。而这个步骤,需要大人的帮助。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大人不同,有时候孩子完成不好一件事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


当孩子真的完成不了时,我们就要看到他的难处,并帮助他们把难度降低。


孩子文章背不好,难在哪里?也许是句子不够通顺,也许是生僻字比较多,那我们可以把一整段分成几个部分,一次完成一小部分,这样难度就降低了。


这个过程中,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很重要,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共情”。


和孩子共情,我们才能看到他难在哪儿,他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样的,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


小时候的我特别害羞,一开始我住在爷爷家,爷爷总是要求我出去社交,但我每次都跨不出第一步,那时候间,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性格有毛病。


后来回到妈妈身边,我依旧不肯社交,但她从来不会强求我去,而是会说:“如果你不敢过去和他们玩,就现在隔壁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我发现,站在旁边,慢慢就能参与大家的欢乐当中。


我能跨出第一步,是因为妈妈看到了我的害羞,并帮助我搭好了一个认识别人的机会,让我可以完成社交这件事。


当我跨越了这个困难,社交对我而言就不再是难事,而我之前的沮丧感也一扫而空,时间长了甚至还能在一群小伙伴中,充当起小领袖的角色。


2.孩子完成的结果不如意,教会孩子乐观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到:乐观不在于正面的词语,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


乐观不仅是不停地对自己使用积极夸张的语言,而是在于我们对一件事情原因的看法。


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事情的原因。


塞利格曼提到正确的做法分为两步:一是要孩子确定负起了实际的责任;其次,要让孩子把失败的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学会“对事不对人”。


前不久,吴尊的女儿NeiNei参加芭蕾舞比赛,失败了。


表演完后,NeiNei伤心的痛哭了起来。


她从三岁开始学芭蕾,每天都非常努力地练习,但是艰辛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好成绩。


爸爸吴尊面对伤心的女儿,说的一番话,让人赞叹。


他首先是指出女儿在表演时紧张了,然后继续告诉她这并不是她跳舞能力不行,只是这一次没发挥好,调整好心态下一次争取拿到好成绩。


在爸爸的暖心安慰下,NeiNei微笑接受了自己的证书,并开心地和爸爸一起去游泳吃晚饭。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把对结果的关注,拉回到对原因和过程的关注。


除了安慰孩子,我们更不能让孩子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了自己,引导孩子正视问题,而不是怀疑自己,他们才会越来越强大。


结 语

人生如果没有重头再来的勇气,每一步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能够在父母的保护下,去经历失败,再在父母的鼓励下,重新迈出自己挑战的步伐,这便是对孩子自豪的教养。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