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着急的成语-汉武帝判司马迁“腐刑”与成语“奋不顾身”的典故

着急的成语-汉武帝判司马迁“腐刑”与成语“奋不顾身”的典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0 23:19:36
阅读:

影视剧照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代雄主,虽然有人认为 在他统治的后期,任人唯亲、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使汉帝国的人口几乎减少一半,国库空虚,经济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更是为追求长生不老,信奉谶纬之学,迷信方士之言;听信谗言,逼死太子等等。但总的来说汉武帝的功劳远远大于过失,他开疆拓土一举奠定了中国辽阔疆域的框架,坚持对匈奴用兵,彻底解决了北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使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汉武帝时期却因为在朝堂上仗义执言惨遭“腐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姬李夫人的长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同时召见骑都尉李凌,命李陵率本部5000人转运粮草,为大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李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少年得志,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勘察敌情,虽没有正面与匈奴部队相遇,但也算全身而退。深受汉武帝喜欢,认为颇有其祖父之风,遂提封为骑都尉,安排他统领丹阳楚兵五千人,并在酒泉、张掖负责部队的骑射训练。


这次命李陵率本部殿后负责粮草后勤工作。可李陵觉得自己率领的屯边将士,常年驻扎边关,都是荆楚勇士、个个骁勇善战。自己也足以独当一面,单单让他们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未免有点大材小用。于是,向武帝上书叩头请求,希望自己能率兵进击匈奴建功立业,到兰干山南边分单于兵力为主力大军分担压力。汉武帝权衡利弊后,觉得李陵言之有理,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很不幸李凌率5000步兵军进入匈奴境内不久,在浚稽山就遇到单于主力部队,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5000步兵对八万骑兵双方实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李凌率部斩杀匈奴骑兵一万有余,同时又被叛徒告密,匈奴单于知道李凌所率部队只有区区五千步兵。于是,加紧进攻,李凌寡不敌众,又无援兵,最终兵败被俘。


一年后有消息传来说李凌已经投降匈奴,并求有人看见李凌为匈奴训练士兵,汉武帝闻听震怒非常,下令诛杀李凌全族。就在所有的大臣在汉武帝面前愤慨的指责李凌的罪过时,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凌辩解。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辩护词全文如下:“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大致意思就是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这次为李凌的辩护惹怒了汉武帝,最终被判“腐刑”。身受残酷腐刑折磨的司马迁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载入史册的辩护故事,以及有这次辩护而来的成语“奋不顾身”。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