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竹子的诗-玩转对仗:“绿垂风折笋”与“感时花溅泪”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竹子的诗-玩转对仗:“绿垂风折笋”与“感时花溅泪”哪一句含金量更高?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1 00:07:45
阅读:

按语:

对仗,即所谓对偶。当然,人们常说的对联也属于这一范畴。在近体诗中,律诗的中间两联有对仗的要求。它的产生是人们对于对称美在文字中的追求。幸运的是,我们的汉语天生就有对仗的特性,比如刀子嘴、豆腐心;半斤八两;虎头蛇尾等等。


对仗的练习和使用,对于掌握汉语的音律特征、文字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古人在私塾中都有对仗的练习,称做“对句”。即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鲁迅、冰心等都曾在文章中回忆过他们小时候对句的场景。



不久前我和朋友尝试了几次对句练习,形式是我出上句,上句一般是引用古人的诗句,然后大家对下句。我出的上句有:“小桥风满袖”、“凤凰台”、“绿垂风折笋”、“细雨鱼儿出”、“感时花溅泪”。


感觉这个过程很有趣,而且对创作有一定的帮助。故而记录一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毕竟诗文创作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身体力行的。


为什么用古人的诗句作为出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拿古人的诗句做对仗练习其实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古人佳句都是有完整的作品和思想作为依凭的,句子背后有很深的意味。


2、 这样练习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能对标前人佳作,而且能极大的放大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小桥风满袖

出句是取自了冯延巳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


这一次的对句效果还不错,无论在词性上,意境上都尽量去贴近,虽然也有很多细微之处、逻辑层面的问题,但达到了练习的效果。兹录一部分对句作品如下:


出句:


小桥风满袖。


对句:


曲径月无声。


古屋月盈窗。


曲径露沾衣。


残月水寒心。


云阁月依人。


江岸柳含烟。


野渡雪盈船。


深巷酒熏人。


远岫雾生烟。



【关于出句的分析】


1、“小桥风满袖”一句取自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小桥/风/满/袖。小桥,是一个名词,偏正结构,小是形容桥的。风是名词,细分的话属于一个气象名词。满,这里要注意,是一个形容词,但这里做动词用,想要对的工,也要用形容词作动词,当然,直接选动词也可以。袖是名词。


3、这里面,小桥是地点,作为修饰作用,风是主角,风钻进了袖字,把袖子充满。逻辑关系也要对上。


4、最后看意境,很有这种闲适的味道。我们对下句,也要考虑。




凤凰台

“凤凰台”这个对句练习只有三个字,是一个名词词组,主要练习的是对连绵词的认识。所谓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当然,定义比较难理解,我们从举例中更容易发现其特征。当时对的时候,怕限制住大家的思路,所以平仄和词性都尽量放宽了。结果对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出句:


凤凰台。


对句:


骆驼山。


鸳鸯池。


蝴蝶梦。


蝴蝶泉。


胭脂扣。


猕猴洞。


鹧鸪山。


鹦鹉洲。


蛤蟆岭。


芙蓉镇。


螳螂拳。


鸿鹄志。


鸳鸯谷。


玲珑阁。


蜘蛛网。


琉璃塔。


琅琊山。


珍珠鸟。


篱笆墙。


梧桐阁。


松柏岭。


琥珀盏。


玳瑁梁。


蔷薇苑。




绿垂风折笋

“绿垂风折笋”,这句诗是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组诗里面的第五首。这首诗全诗如下:



其五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这次对句的重点在第二联。这一次大家的对句基本都能对上,但倒装的这种手法表现的不够好,所以就不录了。不过这一次的出句涉及到了重要的表现手法——倒装,所以有必要着重说明一下。


【关于出句的分析】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很多人都说,这两句用的技巧是倒装。为了强调颜色,就把颜色放到了前边。倒装之前是这样的:


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


的确,从语言习惯上来说,确实是倒装。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句诗。分析清楚了,才能对的好,即便对不好,才能理解杜甫的好。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首先,第一个字用的颜色,第一个用的颜色,是把颜色做了强调。


其次,第二个字,炼字,绿色垂下来。红色绽开。一个向下垂,一个向外绽,是一张一弛。动词都有层次感的。凡是好的中间两联的炼字,动词都不是单一炼的,不仅单句炼字好,两句之间,炼字也相互映衬。


再次,风雨,是自然的天气现象。笋,梅是植物,是何将军山林里的植物,是长在山林中的,或者说竹子,梅林构成了山林的一部分。写景也不是乱写的。


最后看,折断的折,是动词。而肥字也是动词。我们常规来说肥字是形容词,但这里肥是把什么什么变肥的意思,是动词。


我们从技术上分析完了,这个确实是典型的倒装句。


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是倒装。


刮风了下雨了,看到一团绿色垂下来,走近一看,哦原来是风把竹笋吹断了。看到一簇红色绽放,哦,原来是雨水把梅子滋润成熟了。


韩成武先生在《杜诗全译精注》里对这两句翻译的很好。


绿色低垂,那是风中折断的竹笋。红色绽开,那是雨中熟透的梅子。


所以,从句子倒装,语法的角度理解这两句诗,只是一个层面,而缺少生活和发现的眼睛。只有从杜甫去发现生活的美发现景物不同时候的新变化,才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实杜甫在诗中,把颜色放到首句的诗句很多,比如:


1、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2、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3、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4、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5、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


6、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最后,分享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里面的一段:


杜甫的另一种侧重写法,是用颜色字放在句子头上,或用颜色构成的词组放在句子头上,下面再加说明。


用颜色字放在句子头上的,如《放船》:“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晴二首》之一:“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秋日夔州咏怀》:“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看到青色,爱峰峦在船前过去,看到黄色,知道成熟的橘柚过来;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草绿,看到红色,知道是东方海上的云霞;紫色的是从岷岭收获来的芋,白色的是在陆上开凿的池中莲花。


用颜色构成词组放在句子头上的,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晓望白帝城盐山》:“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寄岳州贾司马巴山严八使君》:“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色绿而下垂的是被风吹折的笋,色红而饱满的是经雨滋润的肥大梅子;色红而浸在水里的是短短的珊瑚,色青而挂下来的是长长的薜荔;深翠色的是山壁上的裂缝,远远的红色是高耸的红楼;青翠而带干枯的是栈道上的竹子,色红而腻的是小湖中的莲花。


这样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要把色彩突出来,也是侧重写法。这种写法,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有些场合也符合生活的真实。


比方诗人坐着船前进,先看到黄色,再知道是橘柚。还有,先写色彩确实使句子挺拔,比方作“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峰峦惜青过,橘柚知黄来”,句就软弱。这可能由于先写色彩,再加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较有吸引力。


比方“绿垂风折笋”,看到“绿垂”时,不知是讲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说“风折笋垂绿”,就没有这种吸引力。这里也显出修辞的作用来。




细雨鱼儿出

“细雨鱼儿出”出自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中的一首: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细雨鱼儿出”这一联要想对的工整,其中一个难点在“鱼儿”两个字。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不应该因为意境而被形式束缚。印象中这个对句对有意思的有三句:


出句:


细雨鱼儿出。


对句:


斜阳客子愁。


清秋蟹子肥。


清风知了鸣。


最后一个“知了”对“鱼儿”不工,但对的挺生动,也有意境。



感时花溅泪

“感时花溅泪”出自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原以为这句虽然有一定难度,起码词性上意思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实际是这一次的对句是最近几次对句最不理想一次。即便我在开始就把这个出句做了反复的分析。


但这次对句练习的效果明显不及之前的几次。大体能对上的只有几个:


出句:


感时花溅泪。


对句:


念旧草伤情。


卫国草忧心。


忧国雁愁肠。


【关于出句的分析】


1、句子节奏:感时/花/溅泪,花是诗眼,是自然中的意象。时是当时的时局,是外在的。感是人的主观。溅泪,人独有的感情,但此刻却赋予花这样没有感情的事物上。


2、感,动词。时名词,因为外面时局的动荡,而造成内心有波澜。这是这两个字。所以看到花开了,明明是很快乐的场景,可觉得花好像也受到人的感染,仿佛像人一样掉下眼泪,或者说人掉下的眼泪溅到了花上。


3、花是名词,是一个自然界的意象,泪又是人才有的意象。从外到内感动,然后从内心再反馈到自然外界上,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



杜甫这一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所以难对,是因为这两联承载了太深沉的东西,且不说诗的写作背景,即便从手法上便包含了古典诗歌意象、寄托、比兴等元素,如果能理解这一联的妙处,就能基本理解古典诗歌含蓄的手法。


况且这里面还有所谓的“乐景写哀情”以及“花”“鸟”这两种美好事物本身的象征意义有待我们去琢磨和体会。当然,这个问题足以用另一篇文字去单独讨论了。




感兴趣的可以留言对一对。


(本集完)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