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助人为乐的句子-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

助人为乐的句子-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3 19:38:47
阅读:
帮助者的特点
  • 人格特质

在同样的情境下,一些人会积极反应,为他人提供帮助,一些人却无动于衷。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助人者呢?长久以来,社会心理学家一直没有发现哪种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利他行为。帮助行为和某些人格变量只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通过人格测验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哪些人是助人者。那是不是表明利他的人格特质是不存在呢?人格研究者对这一质疑做出了以下回应:


  • 助人性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
  • 那些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同理心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关心人,也更容易表现出助人行为。
  • 人格影响的是特定的个人对特定情境的反应。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为了能够得到社会赞许会做出助人行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就不会这么做。
  • 性别

如果求助者是陌生人,并且情境具有潜在危险,男性比女性更常伸出援手。在相对安全的情境中,女性的助人行为会略多于男性。另外,女性更容易对朋友碰到的问题产生共情,也更愿意付出较多的时间来帮助朋友。


当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社会规范时,妇孺优先的性别规范就会发挥作用;如果灾难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则会出于本能和冲动忽略性别因素,努力逃生。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和性别规范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充裕的时间。


  • 宗教信仰

世界上最大的四个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都宣扬要怜悯和慈悲为怀。是不是信徒更乐于助人呢?宗教的确启动了一些关于精神的想法,这有利于信徒实施一些坚持不懈的,和自己的道德信仰一致的行为。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从事志愿者工作上花费的时间更多。全球的调查都证实了信仰承诺和志愿行为的相关性。宗教信仰和有计划的帮助之间的联系还扩展到了其他的公共组织之中,包括业余俱乐部,自主团体和服务社等。



增加帮助行为

社会科学家的目标是理解人类行为,从而提出改善的方案。我们怎样才能利用研究所得的知识来增加帮助行为呢?


  •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和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他人的助人行为。在一系列关于犯罪检举的实验中,听到旁观者对事件的解释,或者在他人呼吁检举的情况下,被试对偷窃行为的检举显著增加。


  • 个人化的诉求

个人的,非语言的恳求也会增加他人的助人行为。例如搭便车的人通过直视司机的眼睛可以得到两倍的搭车机会。哪怕是两个陌生人,只要有过短暂交流的,得到对方帮助的可能性都会增加。简而言之,任何能够凸显旁观者个人特质的事情,例如个人请求,目光接触,告知姓名,预期的会面等,都增加了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凸显个人特质会使旁观者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从而更关注自己内在的利他主义观念。


  • 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感到内疚的人会以行动来减轻内疚感并维护他的自我价值感。负有内疚感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因此提升人们对违规行为的意识也能够增加他们的帮助意愿。


人们也关心自己的公众形象。引发个体关注自我形象的最实用的方法是:请求很微小的帮助,以至于个体不能拒绝。例如街头募捐者在恳求他人捐助时加上一句“哪怕一块钱也是帮助啊”,他就会得到更多的捐助。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也能强化人们关于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


  •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如果我们能够习得利他主义,那么如何使它社会化呢?


道德包容性


利他主义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去除天然的内群体偏爱,扩展利他主义的边界,消除“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限,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看他其他人的帮助行为或者听到助人为乐的故事,帮助行为就会增加。媒体的积极榜样也同样能够助长帮助行为,而且亲社会的电视榜样作用远大于反社会榜样的作用。哪怕是带有亲社会内容的电子游戏或者歌曲,都能够增加人们的帮助行为。


学习具体的帮助行为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学习如何实施具体的帮助行为。当孩子们这样做时,他们会发展出帮助他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技能,这也有助于孩子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当他们自我觉知到自己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的时候,这种自我觉知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帮助行为。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为了使人们在大多数人都不实施帮助的情境下做出帮助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引出他们暂时性的积极承诺,使其得出自己乐于助人的结论,从而更倾向于提供帮助。在没有报酬也没有潜在社会压力的条件下帮助别人,产生的无私感最强。将帮助行为归因为同情比归因为顺从更有利于帮助行为的增加。奖赏作为控制性的收买会破坏帮助行为的内在动机,但如果作为意外的褒扬却能令人感到价值。


习得的利他主义


成为英雄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那些能够阻止你袖手旁观的社会压力。人们一旦了解了为什么旁观者在场会抑制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主动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学习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带着更高的自觉和同情心去生活和行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