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重读朱自清《背影》,感受父爱如山,今年过年我一定要回家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重读朱自清《背影》,感受父爱如山,今年过年我一定要回家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4 03:14:34
阅读:



朱自清《背影》


导读

十几岁那会,我在外地读书。每次回家,再返校时,父亲必送我到车站。偶然一次,我从车窗往外看了一眼,刚好父亲转身欲要离开。当我看到他的转身时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不知怎的我的眼眶湿润了


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次数也是不多。但每次返程,父亲都坚持要送我去车站。我已习惯了坐在车上,看父亲转身离开的背影,总感觉父亲比上一次又苍老了些许。鼻子也总是不由自主的酸起来。


现如今,我的孩子也上中学了,父亲已是两鬓斑白,满头银发。前几日,无意间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很认真的又看了一遍。当我看到最后那段话时,我哭了,稀里哗啦的那种。朱自清先生在《背影》最后写道: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爱如山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朴实无华的词句,将父爱描绘的入木三分。父爱,有时候如山般高大伟岸,有时候又似春风般"润物细无声"。


买橘子


品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想大多数人对买橘子的片段,都记忆犹新吧。那个步履蹒跚,胖胖的背影,要说怎么也与高大伟岸沾不上边。但在那一刻,那个背影就是一座山不高大却伟岸的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明知穿铁道、爬月台,对二十岁的儿子来说轻而易举。而自己去又会比较艰难,可他还是坚持自己去,这就是父亲。但凡他能为儿女做到的,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他都会抢着去做,这就是父爱。


父爱,有时候又细致到让你无法察觉。他总是默默的关注着你,爱护着你。他像春风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你成长。


爬月台


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朱自清先生的父亲,哪里是不放心别人同他去。只是想亲自去送罢了。父亲,他从不会表达出他有多爱你。但他却一直陪着你,守护着你,总是对你不放心,不管你是十岁、二十岁,还是五十岁。冰心先生说: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由爱反思到孝

结婚生子后,人人都还在获取来自父母的爱。然而,自己却把所有的爱给了儿女。又有多少人,想到过年迈的父母呢?谁又想过,他们是否需要你的关爱呢


孝是一种美德


在我的家乡,老人们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水往低处流。"他们以此来形容,爱只要给下一代就行,他们老人家就不需要爱了。《淮南子》中说: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父爱从不求回报,他们也很愿意看到,子辈把爱都给孙辈。但他们难道就不需要爱吗?他们需要,只是不说,也不向我们索取。


都说"返老还童",人到老年却真是越发像孩子了。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关爱。他们的内心,有时候像孩子一样脆弱,他们再没有以前的承受力和抗压能力了,一点小事就有可能把他们压垮。歌德说过:


"我们体贴老人,需要和对待孩子一样。"


在我心目中,我的父亲一直是抗压能力很强的人。直到去年,我母亲的一场病,我才知道老人家的心理承受能力。记得在医院缴费窗口办理住院手续,我父亲拿着银行卡的手一直在抖,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能连续输错两次。这时候我才知道,我心目中高大伟岸的父亲,真的老了。他也需要安慰,需要鼓励,需要我们的关爱了。


孝也需要传承


什么是孝?孝不是你天天挂在嘴上的"孝",也不是你扔给父母一张银行卡,更不是他去天堂了你给他"守孝三年"。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先贤孔圣人,说过很多关于孝的话。我认为这些说的都很正确,但不不完整。他还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但只说了不能怎么做,却没有说我们需要怎么做。我认为,孝其实很简单。偶尔给父母烧两个菜、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看看电视、每天出门或回家能跟他们问声好,这就是孝。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又有几人能做的到呢?


南北朝颜之推说: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榜样的力量。你不孝父母,你儿必不孝你。只要把对子女的爱,分出一丝丝来关心父母,他们都会很是满足的。


当然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才不会真的在乎你孝不孝呢?就如你无私的爱着你的孩子一样。


扭曲的爱叫溺爱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也水平提高了。大多又是独生一个,所以,很多人把孩子当成了掌中宝、心头肉。对孩子的爱,完完全全扭曲成了溺爱。孩子被宠着、惯着,则个个变成了现代"贾宝玉"。说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


左传·隐公三年》有曰:"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真正爱孩子,就应当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不能因为宠爱,孩子做错事也一味的包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世上无不可为之事。反正就算错了,也无需承担后果、没有人会责罚。


纨绔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最好的例子,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思求学进取,只顾吃喝玩乐。犯错了没事,有王夫人、贾母罩着,就算父亲要责罚也是不能。不思求学也没事,奶奶说可以那便是可以。


先秦《孟子·滕文公上》有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贾宝玉就是这种人,但错的真是孩子吗?当然不是,孩子小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画家。最终画作如何,全取决于画家的手段。画上蛇,孩子便成了蛇,画成六爪金龙,孩子便会成为一飞冲天的金龙。这么浅显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启蒙之时读《三字经》,其开篇便讲的是这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孩子自小不加以管束,放纵他、任由他胡为。事做错了,不会承担任何后果,话说错了,也不会受到任何责罚。这样的爱不是爱,如果一定要说成是爱的话,那它叫溺爱。溺爱,终究会害了孩子一生。


贾宝玉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子。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贾宝玉结局惨,与他本人无关,是因为贾府没落了。可谁又想过,就算贾府不没落。就贾宝玉少年时的习性和他的学识,他最终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只不过贾府多出来一个贾珍罢了,他肯定会连贾琏都不如。


《狮子王》的启示

电影《狮子王》,应该大多数人都看过吧。《狮子王》讲述了一头幼年狮子,如何成长为新狮子王的故事。


狮子王


剧中,老狮子王木法沙非常爱它的孩子。辛巴出生时老狮子王开心、激动的表情成为了经典的画面。木法沙深爱着辛巴,但老狮子王拒绝溺爱。它要求辛巴学习关于王国的知识,它会很严厉的告诫辛巴,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并且非常重视和辛巴之间的互动。


他给辛巴自由的空间,他让辛巴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玩耍,可以教朋友,可以去探险。但它却不放纵辛巴,不会让它肆意妄为,也不能去耍"危险"的勇敢。


木法沙对于辛巴不会一味的溺爱,也不是过度的严格。它给予辛巴的,是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恰到好处的爱。


对孩子可以爱到近似于疯狂,但要注意方法。爱不等于包容一切,也不等于放纵。真正爱孩子,就要经常与他互动、沟通,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亲子。真的爱孩子,要教予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要鼓励、帮助他学习知识。这才叫真正的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自小就应该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为。错必有纠,再犯必有罚,而不是所谓的爱就要包容。


结束语

我们都在把爱奉献给孩子,同时又在获取来自于父母的爱。真的是"水往低处流啊!"但同样需要关爱、需要陪伴、需要照顾的父母呢?又有哪里的水会流向他们


背影


只有在看了一本很感人的书,或者看了一部感动的影片时,才想起无私的、不顾一切的给过我们爱的父母。只有这时候,才念叨念叨"父爱如山"。


以前我曾未想过,父母有朝一日将离我们远去。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越来越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谁也无法改变。我们只有趁着现在,多关心他们,多陪陪他们。莫要等到那一天到来时,再去懊恼、后悔,为时已晚了


我想大部分会懊悔的人,小时候都是被溺爱着,被宠着长大的。被溺爱、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比较自我,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不管不顾。抛妻,弃父当他的和尚去了。哪里还去管那些,曾经爱过他的家人们。一句了却尘缘,家人的死活与他无关了。





文/暮秋鸿雁


图/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本文作者暮秋鸿雁,拜谢您的阅读。可以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谢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