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文学大咖纵论散文文脉传承 朱自清的骨气就是散文精神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文学大咖纵论散文文脉传承 朱自清的骨气就是散文精神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5 09:53:29
阅读:

昨日下午,首届“中华散文与中国精神高峰论坛”在扬州召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新颖,著名作家、诗人车前子,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李东华,《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马小淘,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者阿来、周晓枫、蒋蓝,扬州作家代表韦明铧、朱小涛、谢青桐等,围绕散文文脉传承,在论坛上各抒己见。本报今整理他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施战军


扬州是值得书写的中国缩影


之所以会有这个高峰论坛,想法是从朱自清来的,我们在台上朗诵的,都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这些都是朱自清写作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看到的一点,以为是全部。朱自清首先是古典文学学者,是大学问家,带过很多学生,后来这些学生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支撑力量。


朱自清是从先秦文学开始,转向中古文学,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最好玩的。朱自清还讲解过中国新闻学,学问很广,写了很多东西,都很真实。他有一本《经典常谈》,我还淘到过朱自清手抄的《古诗十九首》,他写的批注都非常好。这才是朱自清,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硬的骨头,丈夫气是他骨子里的——这是散文精神。


中国是散文大国,先秦诸子作品,哪个不是散文,比如庄子的《逍遥游》,里面那种飞腾的想象。还有魏晋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多好的散文啊!每一次文学往前发展,都是打着“复兴”的旗号。到了元明清,小品文的兴盛,出现了张岱那样的一批文人,遥接柳宗元。周作人上课时,说新闻学的源头,就是晚明的小品——这都是文脉,都是文脉上结出来的果实。


阿来、蒋蓝写的散文,都是在大地上扎进去,又飞起来的,这是中华散文的传统。散文的题材很大,宇宙之大,苍蝇之小,生活、思悟都可以写成散文,散文就是袒露内心的一种文体。


扬州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既有南方的细密风月,也带有北方的爽利宽厚,这是很多文化相遇的地方,丰富性、复杂性,有无尽的可能——扬州就是中国的缩影,值得我们去书写。


张新颖


获奖者撑开了散文的局面


这次“朱自清散文奖”的结果,特别符合心意,这5个获奖作家非常不一样。他们的努力,把散文局面撑开了,从那些狭隘的理解中走出来,这是散文写作的成就。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家对于散文的理解比较狭隘,什么是散文,什么不是散文,出现了排斥性。我们回过头来看文脉,文脉是一条宽广的大河,近代散文写作,就很丰富,就很宽阔。朱自清的散文也有我们不熟悉的内容,朱自清的日记,那个就是了不起的大散文,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的丰富性。


在我们开始写作前,有了小说、散文、诗歌的分类,最初的人,写出的文字是没有概念,写作发生在对写作的分类之前,后来才发生变化。好的写作,就是我有东西要写,不管是诗歌、散文,或是任何的题材。回到最初的原点,是在分类之前,就是文章,就是散文,非常自由。


章太炎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用文字写下来的,就是文学。我们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的小河里,所有的文字,都是大河。


车前子


中国散文没有中断过


作为阅读者,我觉得中国散文好看。中国散文没有中断过,不像诗歌、书法,总是某一个朝代最好。中国历朝历代的散文都很好看。


作为写作者,散文写作要有适度的保守,因为散文的写作有难度,越写越难。


阿 来


从《诗经》开始重学语言


过去散文的概念非常开放,非常大,我会不断回去看特别多的古典散文。我的案头一直有本书叫做《古文观止》,我会经常去看,可以巩固自己对于散文的认知和信心。


你永远不能在规定的题材中写作,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要把审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没有华丽的辞藻不重要,要有真切的情感。历史上大部分散文名篇,都不是所谓的“散文家”所写的。我们发明了一种名称,叫做“散文家”。


生活的多样性,发展出文化的多样性。各方面的应用文体,都应该是散文,或者叫做短文,给朋友写短信,也可以是散文。在阅读上,我坐车愿意读佛经,我也读其他经书,这并不代表我信教,我只信好的文字。好的辞章里,尽管风格不同,但是都有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追求、善良的动机,这样的文字就会美。


我一直相信中国传统的文字书写。诗歌和小说,从观念和形式上,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我们始终用华语写作,华语带有的文化遗传密码,那是风雅的传统,不能违背。最后我们面对的,还是语言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诗经》开始,重新学习语言。


周晓枫


散文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


很少有人一直写散文,但是我不会别的,我只会写散文。现在觉得写作是一种马拉松,极为艰难,值得尊重。


我以前不喜欢《青年文摘》《知音》之类的文字,认为是生菜,96%是水,其他都是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营养。但是最近,我看这类杂志,有时会看得泣不成声。很少有文字让我这么感动,我重新学会尊重。


我以前也觉得,拿写作谋生,为人民币服务,是一种羞耻。但是现在想,首先为人,再为人民币,这也没什么。


散文是水分,在皮肤下面。散文写作是传道的,是日常的,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


蒋 蓝


责无旁贷为汉语之美做贡献


我在30多岁之前写诗,后来觉得自己不成熟,就想认真写作,用写作把自己清洗一次。我涉猎的东西多,读书不精,但读得杂,家里藏书接近4万,我用4间房子去装。这辈子要干什么?能不能在写作上有其他的想法,首先是思想随笔,从2000年开始写,实际上很躁——思想随笔,那么什么是思想?后来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不是思想,是冥想,背离了我写作的初衷。


于是,我开始写散文,我想问自己,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散文是一条大河,《山海经》是散文,一句话说清楚,是“寻玉之书”,里面很多山都是产玉的,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白玉。《山海经》是历史地理的起源之作。写散文,不是为了抒情写作,古人的策论书信,文学也好,言论也好,都可以归结于散文的范畴,散文不需要做尖刻的分析,抒情的、思想的,本身就是大包容的智慧。但是大包容,不是大混沌。


能不能把散文和随笔进行打通?我曾给杂志社投过几篇文章,我自己觉得写得很认真,编辑认为是随笔,有分析,有考据,杂糅很多东西,我内心觉得应该回到这种状态。我渴望在非虚构里有突破,我在西南做田野考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做文学考察,看到之前有些学者,写到西南空间是错的。你站在河边,看到他们写的河流方向都是错的,地点错,时间错,人物错,不是一种描述性的错误。比如太平天国失败后,石达开怎么被杀的?之前所有的答案,只有1千字。后来我进行考证,我用散文5万字说这个话题,这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看问题的不同。石达开在临刑前,对狱卒说,我们都读《三国》《水浒》,知道很多英雄的故事,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别人故事里的英雄。


中国散文有四个关键词:真挚、真实、真理、真在,这就是一步步向前走的步伐。作为写作者,我们责无旁贷为汉语之美做出自己的贡献。


韦明铧


用散文的方式来反思文化


扬州散文有传统,很深厚,《汉赋》里就有《芜城赋》,清代学派的大学者们,如阮元、焦循、汪中等人,都是学问好,文章也好。


我一开始写散文,追求优美漂亮的散文,以为散文最高要求就是优美。那是在1979年,全国出现一批纯文学的刊物,我的散文思想自由,文采飞扬,得到杂志编辑们的青睐,以为散文就是这么写,江苏广播电台还播过我的一篇散文,当时让我很激动。


第二个阶段,那是我从南京调回扬州,眼光和心境发生变化。南京是省城,文化视野宽广。回到扬州,我就开始反思,觉得散文没有承担起表述国家兴亡的重担,没有反思文化的得与失。我开始写批判文章,1981年,我写过一篇《扬州瘦马》,就在《读书》上发表过,形式是散文,内容是反思。我写了一系列文章,集成一本小书,名为《扬州文化谈片》。


天下很小,散文很大。散文的担当很大,以前觉得有意蕴有意境的是好散文,现在我认为,要有担当。散文家不仅关于风月,而且要有担当。最主要的是真实,要用科学冷静的眼光看世界,把直面人生当成写作的第一要义。用散文的方式来反思文化,用大散文写大文化。


朱小涛


朱自清现在不仅仅属于朱家


人们很熟悉《背影》,我从北方来到扬州,收集整理朱自清的作品,发现这篇《背影》写成于1925年,1930年进入教材,80多年了,还在教材里。从1930年到1951年,一直进入国内多种教材,1951年之后受到质疑,有位姓黄的老师,他说《背影》很不好教,后来全国有不少相同的意见,建议不要把《背影》放入教材,后来就拿了下来。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又把《背影》放进去了,此后,又有很多教材重新把《背影》放进去。进入新世纪以后,还有一些争论。现在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还在教材里。


好的作品总是在不同的声音中成长,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各种各样的议论。创作的大宗旨不要变,那就是真善美。散文是中国发展时间最长、运用最广的文体,中国精神通过散文的形式直接表达,传统文人所崇尚的风骨、正气等,都在散文中体现。


朱自清说,他不擅长写小说,所以写散文。当然,他的主业是教育。他从小在扬州长大,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他身上就有古代士人的精神。朱自清是我的祖父,但是朱自清现在不仅仅属于朱家了。


谢青桐


散文创作应有专业精神


现代媒体环境改变了传播手段,精美的散文一夜之间流传,但是随着开放性的到来,文学的专业性、权威性受到空前的威胁。虽然说,人人都可以从事文学,但是不等于说散文就没有专业性,创作主体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怀担当。


记者 王鑫


摄影 新利 江瑞 程曦


【相关新闻】


众名家畅议散文的“今天和明天”



高峰论坛现场



施战军



阿来



张新颖



蒋蓝



周晓枫



车前子


原标题:众名家畅议散文的“今天和明天”


一场春雨,洗出扬州城万木葱茏。昨天下午,“中华散文与中国精神”高峰论坛如约举行,嘉宾、获奖者与文学爱好者,怀着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意,欢聚一堂,共话诗意散文。


施战军


应重申散文中国精神


“中国是散文大国,先秦诸子哪个不是散文,庄子的《逍遥游》展示想象与理性,秦汉时期的文章结实,更不用说魏晋文章了,还有唐宋八大家……” 施战军侃侃而谈,重申中华散文与中国精神非常重要。


在施战军看来,“中华散文与中国精神”这个想法是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得来的,丈夫气是朱先生骨子里的,而这就是中国精神。“人们在台上朗诵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散文,无论扬州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只是朱自清整个写作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施战军强调,朱先生首先是古典文学学者,是大学问家,同时是个教育家。说到朱先生,施战军再次提到了扬州。他说,扬州处在南北文化交会的地方,带着南方的细密,还有风月感,同时也带着北方的爽利,甚至有些狰狞的感觉,“人的性格也有这种东西,我们路过史可法路,精华与糟粕在这里相遇,这里既有勤勤恳恳的朴实劳作,也有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适。扬州是中国的缩影,全新的物象,值得好好梳理。” 施战军如是说。


阿 来


好的语言是创作奠基石


“我一般写文章,绝不先写标题。”阿来一开始就透露自己的写作“秘籍”,“起初我不愿意写散文,80年代对散文有一种看法,认为散文会写成空洞的华丽文体,对这样的文字我保持高度的警惕。”


在创作的过程中,阿来也会碰到问题,比如不可能永远在规定的体裁中创作,“林语堂说,中国人把审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读书识字的传统。”阿来说,历史上大部分写散文名篇的,都不叫散文家,“我愿意继承风雅的传统,雅正的传统。不能写小说的时候才是作家,此外,应用文体都可以看成是散文,或者是美文。即便是短信,也可以考究它是散文。”阿来最后说,作家面对的还是语言的问题,所以应该从《诗经》开始,重温语言。


朱小涛


作品应在不同声音中成长


对于《背影》,很多人都很熟悉,但《背影》的曲折过程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从北方来到扬州,接触过一些朱自清的作品和评论,对《背影》的曲折过程有些自己的看法,它写在1925年。1930年到1951年,它一直进入国内多种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地位比较稳定。但从1950年开始,它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受到质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人重提这篇文章,这才开始解冻,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在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又放入了《背影》。”


朱小涛表示,一个好的作品总是在不同的声音中成长,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作品,包括散文,其创作的宗旨应该是真善美。”此外,朱小涛表示,“朱自清说自己不擅长写小说,文学创作是他的副业,我觉得他从小在扬州长大,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他身上有许多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说的风骨气节和精神。虽然我是朱自清的后人,但是他不仅仅属于朱家,我们作为散文创作者,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骨继承下去。”


张新颖


摆脱狭隘树立“大河散文”意识


“这次散文奖评选结果特别好。这五个人非常不一样,不仅在于个人创作的特色成就,更在于我们把散文局面撑开了,把对散文的理解从狭隘模式中走出来了,这是我们这么多年的成就。”张新颖表示,大约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左右,大家对散文的理解比较狭隘,会给它设定条条框框。


“散文的文脉就像是一条大河,而不是小溪,单讲现代传统,朱自清的散文写作,是非常丰富的。”张新颖感慨表示,“我希望在写作的时候,大家应该拥有写作最原始的冲动。散文是一个自由的东西,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了,用文字写下来的就是文学,写作者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条条的小河中,文学都是大河。”


蒋 蓝


努力突破将散文跟随笔打通


“我在三十多岁以前一直在写诗,后来我觉得应该要写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书不是很精,但是读得多、杂,我家里藏书接近4万,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几个问题,这辈子要干什么,写作上有没有另外的想法。”蒋蓝表示,他首先试水思想随笔,陆续在一些思想杂志上发表文章,但还是很躁,虽有理念有想法,却忽略了思想与冥想有区别。


“作为长期失眠者,我已经把自己修炼成处惊不变的分析师,思想建立在理性思考上,冥想非理性,毫无目标。有一天,我找不到回来的路途,冥想的翅膀在空中融化了,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写的不是思想而是冥想,背离了我写思想随笔的初衷。后来我开始写散文。”蒋蓝又开始思考散文,“散文服务于文学空间,随笔服务于心理空间。文学、史学等都归结到了散文,中国的散文,开始就不需要进行尖刻的分析,它是一个大包容的智慧。”


“写作中,我曾想过散文、随笔能否打通,这是一个文体上的矛盾。但我想做一个体裁上的突破,我基本上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用了5万字散文来描述一件事情,我跑了25个县市,花了很多路费跟资料费,我写的所有场景都是我亲身经历,没有一个是我编造的。但历史学家跟文学家看问题是不同的。”


周晓枫


写作也可以用来谋生


此次扬州之旅,周晓枫感慨颇多,“很少有人只写散文,但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只会写散文。”周晓枫表示,今天来扬州发生了一些改变,“我认为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一项事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是不容易的。”


周晓枫以前认为写作是神圣化的,不应该用来谋生,但现在却认为,写作也应该走下神坛。“散文对我而言就像水一样,是有水分的。它可以很日常,也可以很‘精神’,我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世界里,将散文写好。”周晓枫说道。


车前子


散文越到后来


越难写


车前子对于散文的感受,就是烈女一样的态度,贞女一样的情怀。“作为阅读者来说,中国散文好看,欧洲戏文可读。” 车前子表示,中国散文好看,他从来没有中断过,“诗歌书法看多了也许会有些乏味,但是散文历朝历代都好看。”


车前子表示,写作者,先前就像昆仑山脉,需要适度地保守,散文的写作难度是开始很容易,但到后来越来越难,散文不是人尽可夫,写到后来只会觉得它是烈女。


韦明铧


有担当的散文才是好散文


作为扬州地方学者,韦明铧谈及散文感到很亲切。“扬州散文有传统,而且很深厚,清代扬州学派,学问做得好,文章写得好。”韦明铧介绍说,他也是从散文开始步入文化的领域,截止到现在,他写过60多本书,大多数都是散文。


“起初写散文是在南京,当时就认为散文就是要写得优美漂亮,后来觉得有意境才最重要,但现在我真正体会到散文不是吟风弄月,而是要有担当,有担当的散文才是好散文。”韦明铧感慨说,散文对文化、历史、民族等都要有担当,文章才能好。


韦明铧指出,有担当的基础就是要真实。“文采是其次的,真实是第一位的, 要把真实直面人生看做写作第一要义。”韦明铧透露说,要用散文反思历史文化,“散文是个筐,可以放进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对社会道义的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谢青桐


新媒体下散文要有专业精神


谢青桐是媒体人出身,他分析,由于当代的媒体环境,互联网新媒体改变了散文传播手段和内容,很多美文通过微信网络就能一夜间流传。谢青桐表示,人应该要有散文专业的精神,虽然现代的传播平台改变了知识话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现在人人可从事文学,但这不等于散文没有专业性,没有专业精神。散文需要专业精神。


记者 乔国军 田文荟 吴丹 张旭/文


宋永根 孔棋/图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