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竹子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为何多爱画竹?|倾城之殇

竹子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代文人为何多爱画竹?|倾城之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5 11:25:55
阅读:

中国古代诗人热爱自然、观察自然,很多诗作中都蕴含着奇妙的自然生态。诗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把一定人的品格和精神赋予植物,比如梅、兰、竹、菊等等,这也是古人诗作中为何频繁出现他们的原因。


古代诗人多以雅士自称,而竹子在古人看来,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因此多喜欢在自己居住之地种上一些竹子,每日欣赏倒映着的竹影,看着一根一根碧绿挺拔的竹干,无论春秋冬夏,一年四季笔直挺拔。在主人家看来,种竹子可以表示自己向往竹子高洁傲岸的品格。




代表着主人是一个雅士,因此古代以雅士自居的读书人往往会在院落之中种上一片竹林以显示自己品行端正。苏东坡曾有一首诗来描述古代文人爱竹的迫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宁愿自己吃饭的时候没有肉食也不想看着自己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这是独属于古代文人的操守,恐怕今人难以领略到当时古人的心境吧。


一、文人多爱画竹的原因所在

我们讲诗画同源,中国古代的文人善长画画的画家必然也可以做那么几首诗词,对于竹子而言,文人不仅写诗爱写它,连画画也有独属于竹子的画法,那么为何古代文人多爱画竹呢?


1、爱竹成性的古代文人


古代不是现代,现代人有事无事都喜欢留恋于手机中间,不愿意出来,对于古代文人爱竹大概也和今人爱手机一样的道理。他们因为爱竹而咏竹、画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咏竹名篇和画竹名画不计其数,更是让古人研究出来了不止一种画法。


勾勒上色法


古人对于如何画竹有着很深的研究,不仅是画法上面有所创新突破,在对竹子的审美上也在一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文人将画竹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勾勒上色的画法,属于花鸟画一类,一种是不带色彩的水墨画一类。比如《雪竹图》、《竹雀图》,他们都属于勾勒出来的花鸟画一类,形象生动,若放在现代,肯定让人以为是学完素描之后的上色下来的。


而水墨画一类最主要的就是墨竹了,全画都用墨水著作,意境深远。墨竹重写意,这也与古代文人赏竹有关,一面注重竹子的形态美,一面注重竹子细微处所蕴含的自然人文哲理,阴阳二分一光一暗,墨竹的画法能够画出竹叶的阴阳向背,勃勃生机。


2、以竹子喻人格


古人爱竹也许是因为对于竹子本身形态的喜爱,但若爱竹咏竹的传统流传至今,那么古人所爱所咏的竹已经超脱于单纯的一个竹子本身了。《诗经》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赞美君子的品行犹如绿竹一般。可见,重文名重气节的古代文人对竹子的情结早就有了。


雪竹图


借修竹喻人格操守把诗写活的诗人历史上不只一位,诗圣杜甫同样也是一个爱竹之人,一生无论贫富贵贱都喜欢居住在茂林修竹之间,可谓“平生栖息地,必种树竿竹”。他一生所写咏竹诗不计其数,曾有一首《佳人》将自己独立不屈的意志通过竹子表现出来,那个时候他冒着被饿死的风险硬生生的和昏庸无能的肃宗撇清君臣关系,他写到“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即使天寒地冻,自己也要坚贞的坚守着,以佳人的气节喻自身,将佳人的节操和竹子的苍劲融为一体,反而观之,竹子在杜甫的心中同样也是拥有着不凡的气节和品行


3、借竹子表达人生态度


作画是个精细的活,不仅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付出足够的感情,如此一来得到的画作才是有情有感的画作,而不是如今现在印刷出来的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当把感情付诸于画作上时,往往可以通过一幅画来感受到作者为人如何,这也是古代文人爱画竹的原因之一,因为画如其人,倾情于竹,领略竹子的精神内涵以自省,所以时常画竹,时常感悟人生。古人画竹重形,更重神,竹子经过无数画家诗人的歌颂早就不在仅仅只是一颗竹子了,在作画的过程就是画家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笔墨情操精神意志


竹子拥有这么多的精神内涵,固然是文人墨客的赋予,但却也和竹子本身的生长状态有关,否则的话,古人也不可能将如此多的精神意义寄托在一颗绿竹之上,就是因为竹子的坚韧不拔让古代文人有所感同身受,进而为之。将人生态度和青竹形象融为一体的当属郑板桥的《竹石》一画,我们所熟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一个不屈不挠,同风霜雪剑一次次抗争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竹石图


二、竹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竹子作为一种常见植物,不仅仅只借助于其独特的外形来寄托文人墨客的情操思想,更重要的源自于其对百姓民生日常生活的影响,正因为竹子在某个历史阶段中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竹子为基础的竹文化才历久而弥新,一代一代相传。


1、竹子在日常生活


竹子不仅仅是文人骚客日常卖弄学识的物件,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的生产资源,文人也是人,如若竹子只是那虚无缥缈的象征,相信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爱画竹咏竹。说道竹子对人们日常生活最有帮助的地方,那边就是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之前,古人用竹子加牛皮绳制作竹简,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八百多年里人们一直采用竹简写字著书,如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论语》《尚书》等,都是凭借竹简的记载才得以流传下来,可以说是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古代竹简


对于竹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我们看古人造字就可以略知一二,古人造字以竹子头为部首的文字多大两百零九个,比如笔、简、筷、笼、笛等,除了这些以竹制品为主的字外,还有以笑、等、第、答等于百姓日常行为相关的词语,并且我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竹子的成语也数不胜数,比如“青梅竹马”“日上三竿”等等,总之竹文化已经影响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作为古代百姓人人熟知的植物,对于有关竹子的诗词也在民间传播的相当迅速,再加上自古以来画竹、咏竹早已成为了一个文人墨客的习惯,所以文人爱画竹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2、竹子对于文化的影响


文人爱画竹,和竹子本身有着莫大的关系。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躯干本体上有着已经明显木制化的结节,并且 我国竹林生长地区繁多,山村野路,农家庙宇旁多有青翠逼人的绿竹。古人喜欢对植物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而这种精神意义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日复一日的流传下来。这也是诸多植物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所在,而竹子就是其中耀眼的一种。


牡丹在世人眼中多是富丽堂皇的象征,兰花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之后也成为了雅士高洁傲岸的代表,松柏在寒风中静静伫立,彰显着其伟岸的身影。竹子在古人眼中和他们都不同,它四季常青,竹海飘飘荡荡美轮美奂。它在古人的眼中就像一个中肯朴实的老农民,不过分修饰自己,不去炫耀自己,只要自己明白自己就可以。这种品格无疑和古人向往隐世生活的心理相互对应,所以古人喜欢拿竹子以自比,喜欢画竹,咏竹也就有了新的解释。


三、结语

历史上最早的画竹大概开始于唐朝,尽管南北朝的时候也有绘画雕刻中记载着竹的模样,但只有其形而无意,而直到唐代才有了对画竹技法的不断改进,墨竹这种传统写意的水墨画也是晚唐时期开始兴起,等到了北宋,画竹便到了兴盛。


古代文人画竹在传承了数十上百年后已经具有了一种哲学层面的精神内涵,已经有了派别的兴起,比如苏东坡的“胸有成竹”一说,对画竹的方法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总结和延伸,开创出来的“湖州竹派”对后世画竹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观念影响。由此关系,北宋以后的文人画竹已经和竹子本身没有了多大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文坛上的风气和前人的经验理论指导,这也是北宋后画竹的一大特点。


就如同前文中的比喻一样,竹子对于文人就如同手机对于今天的人,都是一种心里的寄托和依赖,不同的是古人借青竹以自比的同时也要求自己要想一颗苍劲挺拔的翠竹一样,勇敢的面对一切磨难,坚守自己的本心。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竹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李世东,颜容,中国竹文化浅析,生态论坛


3、古代文人为何喜爱竹子绘画,中国花鸟画研修院


4、朱雨婷,中国古代的竹子审美及其文学表现,湖北师范大学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