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三国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家喻户晓,还有一人之前就做过却鲜为人知!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三国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家喻户晓,还有一人之前就做过却鲜为人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7 09:09:05
阅读: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写得那是相当精彩,几百年来,没有不知道的。光这段故事,罗贯中用了整整七回的篇幅来大肆渲染,可谓是浓墨重彩。因此,许多的成语、典故至今流传。


赤壁之战


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脍炙人口!只是可惜啊!这些故事都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并非史实。不过其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被描写的可以说是好戏中的重头戏,并且在正史中还是有点影子的,不妨今天来给您说说?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当时是孙刘联军对抗曹操大军,以少对多,周瑜任大都督,也是压力山大。他派给诸葛亮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负责督造十万支箭,并且只给他十天时限。


造箭?是个什么活儿呢?咱们都没造过,不知道。其实诸葛亮也没造过(诸葛亮并没有发明过“诸葛连弩”,不要受传说误导),但是诸葛亮知道这是个细活儿、更是个慢活儿。并且那时候没有机器、没有流水线,全靠手工。十天时间,别说十万支,就是一万支够呛。这就摆明了周瑜是在故意给他出难题,好让他要么推三阻四不愿意接受任务,要么接受了任务怎么也完不成,然后再找个借口置他于死地(因为罗贯中认为周瑜忌妒孔明)。


可是,让周瑜没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但没有推托任务艰巨而拒绝,而且还替“集团”考虑说:十日太久,恐误大事,只需三日(这个牛吹的那是相当大)。诸葛亮主动要求缩短时限至三天,周瑜竟然没有任何怀疑,还“大喜”!还签了军令状!真的相信了!


诸葛亮何等人也?其实他心里早就“有恃无恐”了。因为它早就“算”到三日后江上必有大雾,有大雾就好“做文章”。于是三日后诸葛亮就带上“傻乎乎”的鲁肃和二十艘装满草人的小船,坐在船上喝着酒、听着音乐,到曹营转了一圈,十万支箭就这样轻松地凑齐了。周瑜知道了这事之后,差点没有忌妒得吐血而死。


周瑜


这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在此之前,有个人早就用过这个方法“借”箭了,只是被作者一笔带过了,没有多少读者注意而已。


那是在十八路诸侯响应曹操号召,结成同盟,共讨董卓之时。董卓兵败西逃,临走时焚烧了洛宫殿。长沙太守孙坚,救灭宫中大火,从井中得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盟主袁绍得知后,便向孙坚索要,孙坚矢口否认有此事,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信让刘表半路拦截孙坚,孙坚突围,背盟毁约,直奔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下仇怨。


孙坚得玺


后来,袁术向刘表借粮,刘表不给,袁术生恨,便唆使江东孙坚讨伐刘表,以报当初洛阳拦路之仇。孙坚心中怒火复燃,报仇之心顿起,于是便有了“孙坚跨江战刘表”一回。


孙坚出战


孙坚借箭一段原文大意为:刘表派黄祖拒敌。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布精兵于后,号令军中:见船靠岸,便乱箭齐发。而孙坚则令诸军不许妄动,只伏在船中往来江上诱敌,一连三日,船只数十次靠岸。等黄祖军箭射完了,孙坚才肯罢休。拔掉船上所得之箭,共十万支。当天正好顺风,孙坚下令把箭再返射向黄祖军。黄祖大败而逃。


这就是“孙坚借箭”的整个过程,很短,一笔带过,显得比诸葛亮还要轻松许多。那作者为什么没有重笔描写孙坚借箭呢?小编认为《三国演义》要力捧的人物是诸葛亮,主要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如果在此处就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孙坚,之后再写诸葛亮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诸葛亮


那么,到底“用船借箭”这项“技术”是诸葛亮和孙坚他俩谁发明的呢?都不是。正史上孙坚和孔明都没有“借”过箭。倒是孙坚的儿子孙权干过一次这样的事,但是也不能称之为“借箭”,而是意外得箭,怎么回事呢?


孙权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那是在赤壁之战过去五年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阵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第一回合交战,曹军失利,坚壁不出。一日,江面薄雾,孙权乘轻舟,并且鼓乐齐奏,驶近曹军水寨,窥视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孙权来去自如,并无防备,恐怕其中有诈,不敢轻易出战。便发出了那千古一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即,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向吴船。不一会,吴船因单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眼看要翻。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受箭。等船两侧受箭相当,船身渐平,孙权才满载而归。事后曹操才明白,人家来偷看水寨,自己还给人送了个“大礼”。至于送了多少,有没有十万支,小编觉得,应该远远没有,那是小说夸张的手法。这便是当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的主要素材。只是把这个故事添枝加叶之后,加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又添油加醋之后加到了其父孙坚的身上而已,实非二人所为。


罗贯中


其实,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本就是小说家们创作时惯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精彩、更有看点。尤其是赤壁之战这个段,虚构的特别多,史实却少得可怜。


所以易中天先生说:“《三国演义》,整体来说是‘七分实三分虚’,而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恰恰是‘三分实七分虚’”。


文/张超杰


(特别声明:本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发布者,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喜欢请关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