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一段话日记-《狂人日记》:用陌生化的语言,痛斥吃人的世界

一段话日记-《狂人日记》:用陌生化的语言,痛斥吃人的世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5 19:35:04
阅读:
最新资讯《一段话日记-《狂人日记》:用陌生化的语言,痛斥吃人的世界》主要内容是文/星空婉儿 《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这篇小说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它揭露了当时一种公开的秘密——吃人。 《狂人日记》是鲁迅《呐喊》中的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对世界的第一声呐喊,这一呐喊,对于旧中国而言,有着开天辟地的作用。-一段话日记,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文/星空婉儿



《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这篇小说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它揭露了当时一种公开的秘密——吃人。



《狂人日记》是鲁迅《呐喊》中的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对世界的第一声呐喊,这一呐喊,对于旧中国而言,有着开天辟地的作用。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完整,文中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被黑暗社会迫害致狂的“狂人”形象,以日记为载体,以意识流的形式,痛斥社会对人的异化,将人逼退至吃人的“兽”中去。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说:“《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在于向人们揭发礼教吃人的真相,人吃人的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且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认为是合理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何以会吃人?礼教是教人讲理的所在,它与吃人本是极其矛盾的两个极端,但是在当时的历史上,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两者却不再背道而驰了,反而融合成一体,礼教成为了吃人的载体。



吃人,本来是一件血腥的事,是一件让人心惊胆战的事,可是有了封建礼教的遮掩,大家披上了温情的外衣,将这样一种杀戮变成了理所应当。礼教让世人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供上层人品尝。在礼教与封建家族的包裹下,“吃人”变成了习以为常,或许被吃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境况。



《呐喊》——鲁迅




01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奇异”“惊奇”等理论上发展而来的,经过黑格尔的研究而得到发展,最终由俄国形式主义创造并定型。



“语言的陌生化”就是将我们熟悉的、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地损坏”,从而增加理解和心理感受的时间和距离,形成一种区别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的效果。



语言的陌生化不是随意地破坏语言规则,而是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



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时,受到了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书中有着浓郁的“超人”哲学的思想。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引起西方的轩然大波。尼采认为,要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用新的价值观来重构人的价值。




尼采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开篇的一段话,看上去似乎毫无道理。从月光到心理描写,到赵家的狗,再到“我”怕得有理,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



但是仔细研究,你便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如此好的月光,而“我”已经三十多年没见到它了,说明“我”一直活在昏暗之中,一种处于被监控的状态。这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这里的发昏又何止是环境的昏暗,更是心灵的禁锢,思想的昏暗。



正是因为“我”一直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一直是别人眼中的“狂人”,所以当我看到月光时心情分外地好,月光也显得很好,然而“我”必须十分小心,那“赵家的狗”指代的又何止是狗,更是愚忠的人,是忠于自己主人,跟着主人一起“吃人”的人。



《狂人日记》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狂人”不明白为何大家都想害他,为何这群陌生的人会露出这凶恶的嘴脸,为何竟连当时并未出世的孩子也是这般凶神恶煞。



更可怕的是,这一群人也曾都是受害者。在他们被知县拷打时,被绅士掌嘴时,被衙役霸占妻子时,被债主逼死亲娘时,他们都不曾这么凶。



曾经的受害者,在自己受到压制与迫害时,不曾站出来与封建势力对抗,不曾指责这不公的社会,不曾维护自己和家人。而如今,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被压迫者变成了刽子手,将这一罪恶延续了下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是这样一部吃人的延续史,人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



茅盾曾在《读呐喊》这篇文章中说道:“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一言喻的悲哀和愉快。”



《狂人日记》便是采用这看似不合理的陌生化的语言,通过狂人之口,来控诉这吃人的世界。



鲁迅




02思想的矛盾性


鲁迅在创造《呐喊》时,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一方面他们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骨子里有着传统礼教的烙印。



此时鲁迅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矛盾性。鲁迅曾坦言:“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



一方面,鲁迅觉得这个吃人的世界无药可救,人们都将在沉睡中毁灭。另一方面,鲁迅抱着极大的热情渴望改变这个世界,从最开始的“学医救国”,都后面的“弃医从文”,鲁迅在用不同的方式拯救旧中国。



鲁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从鲁迅与朋友金心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在鲁迅心中,人们正处于毁灭的状态,但是正因为“铁屋子”很难打破,因此叫醒那部分较为清醒的人其实是在让对方痛苦。



越是清醒,活得越苦。因为你看清楚了残酷的真相,却又无力扭转乾坤。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将会笼罩着你,吞噬着你,最终让你坠入痛苦的深渊。



人生最可怕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鲁迅告诫年轻人,“万不可做将来的梦”



但是,鲁迅依旧抱着微弱的希望来与这个黑暗的社会抗争。或许,凭借这少数觉醒者的力量,可以打破这没有窗户的铁屋子,带领人民走向光明。



爱之深,责之切。鲁迅用如此冷峻的语言直指社会的阴暗面,正是因为鲁迅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其中暗含着鲁迅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冷峻与热烈的痛苦。因此看到百姓的愚昧才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铁屋子”理论




03吃人的隐喻性


鲁迅曾说:“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



这里的“吃人”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吃人,而是隐喻封建礼教及封建家族对人们思想的戕害。



一、封建礼教吃人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没有年代的历史,便是从古至今的历史。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其背后却是“吃人”二字。



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熟了献给齐桓公吃,古人在灾荒之年易子而食,这样便可以避免吃自己孩子的痛苦。“易子而食”无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罢了,其实是残忍和自私的表现。



被大家奉为经典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埋儿奉母”的典故。郭巨家贫,对母亲极为孝顺。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后,郭巨认为如果养这个孩子,一定会影响到奉养母亲,因此跟妻子说:“儿子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奉养母亲。”



牺牲自己刚出世的儿子来奉养母亲,这是多可怕的逻辑,但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孝顺的典范。在这样的礼教下,一些人的“弑母杀子”都变得情有可原,“吃人”便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埋儿奉母》



二、封建家族吃人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现,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狂人”的大哥便是封建家族的代表,他拥有家族所有的话语权。即便是家族的长辈——母亲,也只能听从儿子的。妹妹是家族里最弱势的群里,因而最先被吃掉,对于这一结果,母亲只能默默接受。



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封建家族中一员,即便“狂人”觉醒了,甚至变成了受害者,也依旧改变不了自己是施害者家人的事实,甚至可能在无意中,自己也曾沾染了他人的鲜血。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维系了几千年的吃人传统,卷入这场无形的血腥杀戮的又何止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吃人”中的一环,或是“吃人者”,或是“被吃者”。





结语


《狂人日记》在用陌生化的语言,用意识流的形式,痛斥这吃人的世界。鲁迅把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对准了封建家族、对准了每一个愚昧的看客。



赵家的狗是愚忠的,当时的人又何尝不是愚昧的。“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对社会的呐喊,存在的便一定是合理的么



鲁迅的呐喊声振聋发聩,但是他自己却又陷入了无端的痛苦与矛盾中。鲁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孤独中与社会抗争。



因此鲁迅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我想,鲁迅要传达给世人的并非拯救孩子,不让孩子“被吃”,而是拯救孩子,别让孩子成为“吃人的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