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赞美牡丹的诗句-国色天香,开放在诗词里的牡丹

赞美牡丹的诗句-国色天香,开放在诗词里的牡丹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5 03:10:23
阅读:

牡丹,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有四大名种:姚黄、魏紫、欧碧、赵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


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唐代皮日休《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明确赞颂牡丹为“花王”,誉其为“人间第一香”。


许多诗用世间绝色的女性之美来刻画牡丹,展现“花王”之美。


唐代徐凝《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浓艳已极的笔墨。这无比美丽的洛阳牡丹,莫非是洛神宓妃化成的吧?她身披绚烂的朝霞,婀娜多姿,摆弄出令人心醉的万千娇态。



唐代李商隐《牡丹》: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容颜初露的卫夫人、绣被覆盖的越人、善舞的戚夫人、石崇家燃烛、荀令君留香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盛唐王维的《红牡丹》诗,运用拟人手法,把牡丹花写得很有情思: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诗中运用娴熟的笔法,细腻地描绘出牡丹的娇美,还写出花亦有心,花也怨春,用拟人手法使诗意灵动有韵,把物之外相与内质结合在一起,由感官向心灵开拓,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灵魂。


再看唐代罗隐《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全诗的意思是: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牡丹宛如一个云鬓高髻的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在春风吹拂下显得格外娇美。就好比昔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一枝解语花,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躲入了水池中去。似乎在花的世界里也有与人一样的高低贵贱,更显得牡丹的高贵不可攀。最好两句诗人发出感叹:可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盛唐李正封有首《牡丹诗》,刻画牡丹的“国色天香”之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诗的意思是:早上对着有倾国之色的牡丹畅饮美酒,不禁沉醉。夜色如水,牡丹的天然花香也染香了衣袂。这一片如火如荼的仲春景色使得如花容颜如醉如痴,赏花忘记了时间,惹得低沉的明月不禁问起何时才回去。诗写得含蓄、典雅,对仗工整,成就了牡丹“国色天香”的超凡姿容之美誉。从此“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在赞美牡丹的诗词中,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至为驰名: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将牡丹的形体之佳,色彩之美,芳香之浓,风韵之最,写得非常出彩。前两句写芍药的“妖无格”与芙蓉的“净少情”,用两种绝色花卉的美中不足借以烘托牡丹独具二者之长,以此铺垫出牡丹的品格、情韵、色泽之无与伦比。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疏枝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直抒胸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喷薄而出,一个“惟”字,一个“动”字,极有力度,将牡丹艳压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开始长安城中男女老少前往观赏,万人空巷的轰动盛况一下子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中牡丹的“国色之美”,正是通过它对京城至尊之地的轰动来衬托,或者说,它有一种“京城效应”。这种赏花狂热,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从而烘托了风尚的焦点——牡丹的“国色之美”。



美兮牵动时尚,足见美之力度。再看五代诗人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


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这首诗写得十分别致,将牡丹令人痴狂的魅力通过正面赞美、侧面烘托,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不算,又把人们沉迷于赏花,连平时爱读的诗书,也无暇顾及,任其与尘埃为伴的狂热痴迷点染出来。再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 徐凝《寄白司马》),都是烘托牡丹富贵气象、举国同赏的佳作。


唐诗中刻画牡丹“国色之美”最为精彩的笔墨,是依托唐明皇、杨贵妃、李白这些尊贵无双、才华无双的第一流人物来完成的。天宝初,皇宫内庆兴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乘夜游赏,招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风华正茂、雄心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一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辞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李白巧妙地提取杨贵妃与牡丹相通的特质——大气雍容、体态丰美、艳压群芳、宠冠后宫……将贵妃可堪代表盛唐气象的丰腴体态、卓绝无双的富贵姿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尊宠地位,巧妙地融于“牡丹”这一意象之中,达到了人花合一的华美境界。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充分刻画了牡丹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之美,由此对杨贵妃的娇容给予了含蓄有度却妙喻传神的赞美,既令龙颜大悦,又使诗名远扬。时至今日,无论从任何角度品评,都无愧是咏牡丹诗中的极品。


在许多咏牡丹的诗词中,不少是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徐夤《尚书座上赋牡丹得轻字韵其花自越中移植》)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开元寺牡丹》)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超群芳的特点。唐代诗人孙光宪的《生查子》词,将牡丹拟人化,比作头插玉簪,艳压群芳的美人:“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乍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感人心,为物瑞,烂漫烟花里。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他在《咏白牡丹》诗中,用蟾精雪魄来比喻她: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暧气庭面倒银杯。


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后以蟾蜍指代月亮。诗人赞美牡丹是月宫中孕育出来的仙花,花朵如美玉,珍贵无比。


明代诗人李贽的《牡丹》诗写道:


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


省中一树花无数,共计二百单八枝。


将牡丹比作古之美女西施,生动形象、比喻贴切。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如唐代诗人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诗中不仅赞颂牡丹的美丽,更赞颂她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牡丹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表现了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尚风格。



又如,唐朝诗人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诗中赞美牡丹超凡脱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贵气质,及灿烂艳丽的芳姿,赞颂牡丹在百花盛开后于暮春开放,不与百花争先的品格。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