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有生的成语-佛教名词含义:无明、四圣谛、四住地、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有生的成语-佛教名词含义:无明、四圣谛、四住地、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11 05:16:37
阅读:
最新资讯《有生的成语-佛教名词含义:无明、四圣谛、四住地、一念无明、无始无明》主要内容是-有生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一、“无明”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太阳


在给学生上课时,有一节课专讲《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当然要讲到“十二因缘”。


其中第一个就是“无明”。一般情况下,我会把这节课安排在晚上。


首先提问:什么是“无明”?学生们面面相觑,茫然不知。这时候,我就会关了灯,刹那间教室内一团漆黑。在漆黑的空间中,我会说一句话:现在,没有光明,这就是无明。


学生们恍然大悟,虽不确知这种理解是否符合佛教本义,但是,这是我看到“无明”一词之后的第一理解。


就字面而言,无明就是没有光明。教室这个空间没有光明,会黑暗;心灵的空间,没有光明,也会黑暗。


心中整天黑暗没有光明,自然会在黑暗中度过自己的生命。


二、佛教的无明


1、愚痴而不明白道理


那么,在佛教中,究竟对“无明”是怎么解释的?


一般认为,这是“愚痴”的别名,意谓“无明”即“愚痴”。


因为愚痴,心自然“暗钝”,自会障覆真性,对于诸法事理,便会无所明了。


一句话,因为愚痴而不明白道理,这便是“无明”。


2、无明是愚痴


这在经典中都有很好的对答,《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载


“何故名无明?无明是何义?


答:不达、不解、不了,是无明义。


问:若尔除无明,诸余法亦不达、不解、不了,何故不名无明?


答:若不达、不解、不了,以愚痴为自相者是无明。余法不尔,故非无明。


问:何故名明?明是何义?


答:能达、能解、能了,是明义。


问:若尔有漏慧亦能达、能解、能了何故不名明?


答:若达、解、了,能于四谛真实通达,说名为明。诸有漏慧虽达、解、了,而于四谛不能真实通达,故不名明。”


这里对“无明”与“明”解释得都非常透彻,“无明”就是“不达、不解、不了”;而“明”是“能达、能解、能了”,也就是说,“无明”就是不了达,不了解。


不了达,不了解什么呢?这里说的是“四谛”。


3、四谛:苦、集、灭、道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是佛教中的四大根本真理:


苦:是说人生是苦的;


集: 这一苦是有原因的;


灭:一定要灭除这一痛苦;


道: 而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即佛经中常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4、不知四谛就是无明


论中说人不了达此四谛,便是“无明”。


按照这种说法,四谛就是灯光、就是太阳光,能让心灵的空间顿时亮堂。就其本质而言,“无明”,便是无知,不仅仅是对“四谛”无知,对其它好多的道理也都一无所知。


5、无明有很多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在解释“无明”时列举了二十四中“无知”“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法僧无知,于苦集灭道无知,于善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无罪法无知,于应修不应修法无知,于下劣胜妙法无知,于黑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生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


这其中涉及时间,因果,善恶、业报、因缘等。佛教认为,这些都是人心中的光,能了达,便会破除无明。


三、“无明”之喻及其概念的演化


1、三十多种同义词


其实关于“无明”的别名还有很多,《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就列举了三十多种“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暗、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顽騃浑浊、障、盖、发盲、发无眼、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欣、等欣、极欣、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这些林林总总的名称,反映的都是“无明”的词义。


2、譬喻


仅仅有此还是不够的,为了便于更深的理解,佛经中把“无明”和许多词语组合起来做譬喻,以生动地表达其意义。


如“无明父贪爱母”,是说“贪爱长养诸业譬如母,无明发生诸惑譬如父”;


如“无明病”,比喻无明像并一样可以伤人。


又如“无明酒”,意谓无明像酒一样能使人的本心昏沉;


如“无明壳”,是说无明像鸟的外壳一样可以生育生死;


如“无明树”,比喻无明像树一样可以生出苦果;


又如“无明网”,是说无明像网一样能束缚住人的真性。


四、因为无明、所以造业


在十二因缘中,“无明”可以缘起“行”,为什么呢?


世尊说:“无明为因,无明为缘,故贪瞋痴起,此贪瞋痴性,是名无明缘。


是说,贪嗔痴三毒,便是无明缘。这是根本,是众生生命现象轮回发展的最初环节。


由于有“无明”才产生众生的行、识、身体、感受、爱、取、生、老死等轮回现象,正因如此,十二因缘也才环环相扣。


五、无明的演化


1、不知空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明”的概念也被赋予新的涵义,在初期的大乘佛教经论中,中观派所说的“无明”就是指不能认识事物的空性。


如青目给龙树《中论》做注释时说:“以无明爱染贪着色,然后以邪见生分别戏论,说因中有果无果等。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智者不应分别。”


是说无明产生邪见分别戏论,其实事物都是性空的,不应去执着。这就是破除无明。


2、四住地烦恼


而在后期瑜伽行派的经论中,无明被分为“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又被叫作“烦恼障”和“所知障”。


“住地”,意思是说住在这种境界中,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并对之产生执着。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云: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


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


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这里所说的住地,意思是说住在这种境界中,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并对之产生执着。


这其中讲到的一念无明烦恼有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分别指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着。


3、一念无明


这四种住地烦恼能生一切起烦恼,因此念头就随起随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因而称为“一念无明”。


这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又与众生相应,因而烦恼不断。


4、无始无明


而“无始无明”是说众生不明白真如实相。


它无量劫以来从不与众生心相应。


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此时仍未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5、金刚心


那么如何对治呢?


他又说:“必须以金刚心,重重磨炼,方始得还本源心地。


这里提到了磨炼一颗金刚心,而最终还至本源心地。这样,无明即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