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赞美老师的成语-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从教30周年教师的感悟)

赞美老师的成语-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从教30周年教师的感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5 22:12:17
阅读:

当我提起笔写这篇教育人生时,才发现自己当老师已经30年了。30年的教育人生,没有得到多少官方的认可,至今我还不是“特级教师”。我始终认为名师不是靠官方打造出来的,名师是自己培养自己。30年教育人生,我唯一感到庆幸的是:我对教育还充满热情。我没有陷入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三:一是儿子的成长。陪伴儿子成长是我一生的事业。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近水楼台,得天独厚。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很难教育好别人的孩子。我陪伴儿子一路走来,从小学到大学,儿子发展得很好,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已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深慰我心。二是学生的感恩。上高中的学生给我寄来教师节贺卡:“诸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有此一语,胜过官方的任何荣誉。三是创造性劳动。教师的工作本应是创造性劳动,但现在变成了体力劳动者,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我带着镣铐跳舞,自己研发微课程,在儿子和学生身上实施。我感受到了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充实和满足。我感觉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自学考试,洒满汗水的道路


文凭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我的教育人生是伴随着自学考试开始的。自学考试在带给我心灵上些许安慰的同时,更为我的教育教学注入了一溪活水。


1983年,我以江苏省溧水县和凤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被南京晓庄师范录取。父母为我跳出农门高兴,老师同学却为我进入师范而惋惜。带着上完师范再考大学的天真幻想我进入师范,但师范不学英语的无情现实击碎了我的大学梦。于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度过了三年黄金岁月。这三年是我以书为伴的三年,无论冬夏和晨昏,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僻静的地方读书,鲁迅、巴金、雨果、托尔斯泰等中外文学巨匠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入了我的视野;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才真正体味到了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的豪放与缠绵 。


1986年,我来到溧水县实验小学任教。即使已经身为人师,但渴望步入大学的痴心依然不改。于是,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的消息传到我耳边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此,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上。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我不仅读教材,还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例如,报考《外国文学》,我不仅读完了厚厚的两本教材,还从图书馆借来了四卷本《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读得津津有味。这大批量的定向阅读不仅让我每一门功课都轻松过关,而且开拓了我的视野,滋养了我的灵性。现在,一些同事戏言我颇为壮观的肚子中装满了唐诗宋词中外名著,其实,这大多得益于那一段的苦读。


1989年,我获得了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尝到了甜头的我很想一鼓作气,参加本科段考试。但老校长对我说:“有个大专学历,做小学老师足够了。本科就不要考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上。”


“有大专学历做小学教师知识就足够了?”老校长的理论让我想不通,于是凡事都要弄个明白的我请求校长与青年教师对话,老校长同意了。对话的前一天,一位好心的老教师劝我不要发表激烈的言论。对话会上,我哪里按捺得住自己,慷慨激昂地发言,力陈自学考试的种种好处,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共鸣。还好,我那番激情演说终于打动了老校长,他同意我们参加本科考试了,条件是不能影响教学。只要让参加考试,附加多少条件都可以,更何况只是要求我们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为了对得起校长的信任,我在教学上更用心了。白天,一心扑在教学上,晚上,我把时间分成两段:7点——9点备课批改作业;9点以后自学,一直到深夜。记得考得最苦的一门是英语,由于师范不开设英语课,再加上几年的遗忘,我的英语连初中毕业水平也达不到。很多人在英语面前退缩了,但天生好强的我决不轻言放弃。于是一课一课地啃,一遍又一遍地听录音,考了三次才通过。1993年,当我终于把自学考试本科文凭拿到手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7年的自学考试历程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对我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她磨练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为以后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超越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语文教育是我的挚爱,我为她如醉如痴。在语文教育的殿堂里,我时而迷惑,时而清醒;时而感觉山重水复,时而感觉柳暗花明……


初到溧水县实验小学报到时,教导主任让我挑选自己喜欢的学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语文。因为我要把自己对文学的挚爱传递给我的学生。就在我踏上讲台三个月的时候,语文教育专家蒯福棣老师来调研,学校安排听我的课。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采用读练结合的方法执教了《手》这篇课文。没想到,蒯老师听完课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教学不到一个学期,上出这样的好课,真不简单!是棵好苗子,学校要好好培养。”遵照蒯老师“好好培养”的嘱咐,学校一次又一次地把语文教学的重担压在我的身上,随着一次又一次锻炼,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高。先后获得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陶行知教学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在成绩面前,我沾沾自喜了,以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真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那次徐州上课让我突然间认识了自己的差距。


那是1995年,我作为南京市小语界的唯一上课代表在徐州参加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向来自全省一千多名专家、老师作观摩教学,踌躇满志的我期待着一举成功。可真正站在聚光灯下,真正站在摄像机前,真正站在主席台上,真正站在那么多挑剔的眼光中,我突然间感觉到手足无措,我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还没有稳定好心神,上课的哨声吹响了。我匆忙进入教学环节,以致开场的几句话中有个字念走了音。几分钟后,我才镇静下来,提问、讨论、讲解、朗诵……一环扣一环。四十分钟转眼就过去了。“上节好课真难!” 走下讲台,我掏出手帕,擦拭着额角的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这节课上得普通平常,但它却让我清醒了许多——原来我与名师的距离还十分遥远。


走过了盲目的乐观,我静下心来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上过几节公开课,但那大多是智囊团帮助的结果,我还缺乏独立备课的能力。教学中对环节的预设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只能在我预设的情景中进行,当学生的问题跑出我的教学思路时,我还不具备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次反思让我发现了更大的上升空间,这发现让我迅速抛弃了过去的喧嚣和浮躁,静下心来,从原点起步,我开始了沉静的探索。


两年时间就这样在我的寻觅、实践和思考中悄然而过。1997年,我加盟无锡南洋国际学校。出于对语文教学的深爱,我开始了对名师课堂的研究。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贾志敏小学界四大名师的录像和书籍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本,看了多少遍;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这些中学名师的书也让我爱不释手。我研究他们课堂上亮丽的教学技术,探讨他们课堂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体味他们灵活多变的评价语言,感悟他们巧妙高超的应对能力。“研究――模仿――反思――再研究――再模仿――再反思”,在这样反复地呈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和实践中,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地提高。


2007年,干国祥老师带领新教育团队入驻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与我不期而遇。我们一起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如切如磋。


一次录像回放式评课,彻底转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观。2007年11月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小圆厅执教了《小露珠》。一上完课,许多听课老师对我说:“诸老师,您的课上得很精彩。”走出小圆厅,听着老师们的赞美,我的心情跟屋外的阳光一样灿烂。晚上六点半,新教育研究中心小共同体的评课开始了。这次评课采用了录象回放的方式,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暂停录象,大家就这一环节的教学畅所欲言:这样的教学有效吗?没想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老师们都提出了批评意见,一堂颇为得意的课竟然被批得“体无完肤”。


人是在批评声中成长的。在反复的研究探讨中,我们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使我的语文教学在理念和实践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第一重境界:制定合宜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是以课文的思想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及其组合方式,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掌握语文知识;第三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规则和例子的组合学习,以及变式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让语文教学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都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历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如果课堂上能够重现这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不可能是平淡、平庸的。要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语文课必须充满智力挑战。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呢?我提出了四个观点: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确立目标——辛勤劳作——突然顿悟,在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的道路上幸福前行。


新教育实验,与你相遇的幸运


“新教育实验”激活了我的教育理想。感谢网络,感谢“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无数的精彩和丰富。


一直以为上网是一件闲事,所以基本不去触及。2002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教育在线”,从此便成了一只撞进“网”的小小飞虫,再也无力摆脱她的吸引。


起初,只是浏览各家贴子,拜读名家文章。渐渐的,我结识了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夏青峰、滇南布衣、苏静、薛法根等一大批网友。朱永新的大气、李镇西的睿智、苏静的诗意、滇南布衣的执着……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尤其是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使我在教育被应试笼罩的一片黑暗中看到了一些曙光,强烈的认同感弥漫在我的心头。于是,我首先在自己和儿子身上开始实施“新教育实验”。我与儿子一道每天坚持背诵一首古诗,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小学六年,我和儿子共读了100本书。我为儿子出版了日记集《新鲜每一天》。


在我和儿子身上,我看到了“新教育实验”的美好前景。加盟翔宇后,我立即在全校推广“新教育实验”。我为全校教师编写了有关“新教育实验”的小册子,作 “新教育实验”的报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我以儿子为例,谈“新教育实验”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我针对学校实际,拿出了新教育实验方案。就这样,新教育实验在翔宇实小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举办首届读书节,掀起读书热潮;举办师生读书展示会,好评如潮;“教育在线”网上专栏,如火如荼;承办第三届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影响深远。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研发微课程走进了我的教育生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微课程研发的五大策略。


第一大策略:教材——凭借教材研发微课程,通过对课本的研发,整理出共读课程。比如,我依据教材中的《月光启蒙》,与孙友田的《月光母亲》以及野夫的《江上的母亲》组合,研发了“感恩母亲”微课程。


第二大策略:特长——利用特长、专长与擅长,研发独特的微课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将自己的特长转化为微课程。比如,我喜欢灯谜文化,利用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研发了灯谜课程。这个灯谜课程做了一个学期:第一月我出灯谜给学生猜,第二个月喜欢灯谜的学生出灯谜给同学们猜,第三个月我与学生自己创作灯谜给同学们猜。


第三大策略:地域——利用地域文化,研发微课程。比如,无锡的梅园闻名中外,于是以梅花为契机,开发《梅花三弄》课程。我把20多首梅花诗词纳入三个篇章: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我带领学生到梅园举行《梅花三弄》课程的告别仪式。


第四大策略: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开发微课程。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


各种问题,我们可以聚焦问题,通过开发微课程从而解决问题。比如,我每两年新接一个班,怎样尽快让学生喜欢我,家长信任我?我利用开学第一周,研发了开学课程,做到四个一:新学期给学生写一封信;带领学生进行第一次晨诵;学生第一次习作给新老师画像;开发第一次家长会。


第五大策略:仪式——依据学校举行的各种仪式,研发微课程。很多时候,


我们把仪式当成了一项任务完成,于是仪式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将仪式做成微课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我在六年级研发了《杨柳与送别》毕业课程。这一毕业课程具有三个特色:在古典的氛围中营造浓浓的离别情愫,珍惜彼此之间相识、相知的缘分;将经典诗词置身于送别的情境中,经典诗词在特定的情境中复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共鸣;体验古人离别的情韵,道声珍重,别离是为了重逢。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幸福人生。


“跳槽”经历,“归零”后的重启


“跳槽”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30年的教育人生中我已经四次跳槽。跳槽曾给我带来无限的凄凉和寂寞,但更多的给予我的是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成熟。


我的好友都说我这人特爱“折腾”。30年的教育人生,我经历了三种不同体制的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名校转制学校。每一次跳槽,我都把自己打回原点,重新开始。每一次跳槽,都会燃烧我的教育激情。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经历是人生的一笔珍贵财富。


初入无锡南洋,抛开了 “铁饭碗”,离别了父母、妻儿、朋友,远走他乡。面对陌生的一切,真有难以忍耐的无尽酸楚。每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在校外公路上散步,乡愁便油然而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此景,让人倍感寂寞。面对它,我曾经心灰意冷,往日的山情水意变成了水瘦山寒,眼前的初日瞳瞳也会幻化出风雨潇潇。岁月匆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扪心自问:难道就这样在寂寞中迷失?当初立志闯一片新天地的豪情呢?痛定思痛后,我拨开纷乱的思绪,立下了前进的航标。白天,我与孩子们神游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里;晚上,我独自在教育理论的王国里遨游。此时,我不再寂寞,宁静的校园反而使我的思维更加清晰,更加敏锐。原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寂寞难耐到耐住寂寞,这是走向成功的开端;从耐住寂寞到享受寂寞,这是人生精神力量的一次升华。


我知道,我还要继续走下去,一路风雨一路歌地走下去。让我以朱永新先生教育诗中的一段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是一个行者


跋山涉水,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使命是探索,是发现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风景


我用生命去融化,去燃烧


使平凡流逝的岁月充满春光


作者:诸向阳(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 新生代语文教学名师)


了解详情与报名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