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魏晋南北朝平民生活_魏晋南北朝称呼

魏晋南北朝平民生活_魏晋南北朝称呼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19 07:12:49
阅读: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引语: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中国古代所说的"节",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节日"的概念,而指的是节气。

古时有"四时"、"八节"之称,"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是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从周代开始,我们的先民们就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气中,来举行不同的仪式,进行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和仪式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渐渐地分别固定在一年中的某一日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传统节日。这种节日,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岁时",就是指一年一度的固定时日。元日元日为夏历的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正"、"正旦"。因为它处于一年的开端,四季的开头,一月的开始,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而这一天,我们现在都把他称之为“春节。”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关于“元日”的记载

元日在魏晋南北朝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庶民百姓,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

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年元日都要举行朝会。除了个别年份特殊情况以外,朝廷中一直进行着元日朝会的活动。

《三国志·魏志·刘劭传》记载了一件事,就说明了当时元日朝会的重要性。东汉末建安年间,刘劭曾到许昌,当时曹操正定都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值岁末,主管星历的太史预言,元正将发生日蚀。群臣闻此,纷纷来找尚书令荀彧,主张停止朝会。刘劭正在荀彧的住所,便说:"古时候的梓慎、裨竈是著名的史官,他们也有算错的时候。有的时候灾异自己会消失,有的时候是史官推算有误,所以不应因为天象将有变异而废行朝礼。"荀彧非常赞同,便建议曹操照常举行朝会,日蚀果然也没有发生。

《宋书》卷十四《礼 志》中也记载了很多这样类似的事情,分别在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 年)、四年(公元278 年)、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 年)、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及永和年间(公元345-公元356 年)都发生过,所不同的是,这几次都因为天象变异的原因而停止了朝会(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出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十六国时后赵、南燕,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都有关于元日朝会的记载,这就说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个别年份外,朝廷中一直进行着元日朝会的活动。

元日朝会的仪式

元日朝会的仪式,在西晋的《咸宁注》中描述得很详细。在元日之前,负责礼仪的官员就会提前在端门外,为有品级的王公大臣们准备好座位,并在宫殿前准备好乐队。

等到群臣到齐后,宫庭中将火盆点燃,群臣从云龙门、东中华门进入,来到东阁下坐待。皇帝在一片鼓乐声中出来,百官皆伏拜。停止鼓乐后,百官按品位高低依次献礼贺拜,最后是少数民族客人进拜。

大家贺拜完毕后,皇帝入内稍事休息,然后在一片钟鼓乐声中再次出来。谒者(主管接待宾客)将王公至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领上殿,依次向皇帝献酒。

献酒时,献酒者先将酒跪授侍中,由侍中将酒跪置御座前。然后献酒者自酌,置己位前。此时谒者跪奏说:"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侍中答:"觞已上。"百官伏称万岁,四厢乐声大起。寿酒献完,皇帝开始进御膳,群臣也就席进食。食毕君臣一起欣赏乐舞,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将元会时的盛况描绘得更加生动。时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就曾留下了一首描写当时元日盛况的《正会诗》: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晋人傅玄的《元日朝会赋》也说:前三朝之夜中,夜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六钟隐其骇奋,鼓吹作乎云中。

通过一诗一赋,我们就好像在看着一部魏晋时期的拍摄的“大片”。就好像真的看到了群臣身着华贵的衣装,进贺元日,看到了庭中熊熊的燎火和烂若火树的华灯,听到那悦耳的钟鼓乐声。好一幅富丽堂皇的场景!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元日朝会与魏晋时期差别不大,北朝就稍有不同了,其中以北齐的最为典型。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北齐除了元日大宴群臣外,有几点和南朝不同,而且还很有意思,主要有以下不同。

1北齐元日有中宫朝会。中宫就是指皇帝的后宫,中宫朝会就是嫔妃公主朝拜皇后之仪。

2. 北齐元日有宣诏慰劳州郡国使臣之举。元会之日,各州郡国派使者进京。皇帝派侍中宣诏,一是向各州刺史问好,问各地的庄稼长势和粮价高低以及人间疾苦,

3. 指示各州郡长官要勤政爱民,判案公正,赋役均平,要谨慎监察长吏的浮华之举,及时纠劾纲纪败坏之人。

4. 宣诏毕,给使者纸和笔,让他们各自陈述治理本土所应采取的良策。对那些在对策中丢字落字的人,则让他们起立罚站,若字写得潦乱,就罚对策人喝一升墨汁。若对策中文理粗疏,无可取之处,则将对策人赶出宴席。

5. 对那些文迹才辞可取者,则在吏部备案,视为流外三品。

元日宣诏慰劳州郡国使臣,然后让使臣陈述治理本土之策,这个习俗早在在魏晋时就已有了,但是惩罚使者喝墨汁,赶出去的做法,确实是北齐独创,这也显示出北齐的粗鲁豪迈的风格。

除了朝廷在元日要举行朝会外,地方官员在自己的辖地也要举行元会。《晋书》卷八十八《陶侃传》记载了一件事,就足以证明这一件事。

东晋时,陶侃曾任荆州刺史。他办事缜密,善于筹划。一次州中造船,他命人将剩下的木屑和竹头全都保管起来,众人全都疑惑不解。后值正月初一,陶侃举行元会,当时雪后初睛,大厅前融雪犹湿,陶侃便命人将木屑拿出来铺在厅前的地上。这一段是为了说明陶侃做事周密,眼光长远的,但是它也正好说明了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一,也是要举办元会的。

民间的元日情形

每年的正月初一,在民间,老百姓也是按照家族为单位举行类似的活动。

南朝梁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当时的盛况。文中这样记载“正月一日,人们听到鸡鸣即起身,无论长幼,全都穿戴上整齐的衣帽,以次拜贺。然后一起饮椒柏酒和桃汤。饮酒的次序都不同往日,是先幼后长。这是因为,元日是新的一年开始,这标志着幼童又向成人迈进一步,所以先酒贺之;而老年人又失掉一岁,所以后喝酒。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都希望在新年中健身去病,驱邪降福。围绕这个主题,人们举行种种活动。 爆竹、燃草。”

而我们民间,则一直流传着一个打“山鬼”的故事,为什么要在庭院中爆竹,燃草。那是因为所谓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到火中燃烧,让它发出叭叭的爆裂声,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山臊"的恶鬼。传说山中有一种怪物,人形,身长一尺多,只有一只脚,其名为"山臊",又称为"山猓"。它不怕人,人若触到它,便会染上忽冷忽热之病。这种东西最怕毕毕剥剥的声音,所以人们借燃竹的爆裂声吓退"山臊"。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在元日还有饮椒柏酒、屠苏酒的习惯。据说元日饮椒柏酒、屠苏酒,是为了去病健身。传说天上玉衡星散落为椒,人吃了能身轻健走。饮屠苏酒能去病的说法,一直到唐宋时期仍在流传。

晋人成公绥就曾经写了一篇《椒花铭》其中写到:喜哉芳椒,载繁其食。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岁始,月正元日,永 介眉寿,以祈初吉。

所以,无论是从民间传说还是当时的作品来看,人们在元日中饮椒酒,都表达了一种健身除病、益寿延年的愿望。

吃柏树果实也是当时的民俗习惯。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把柏树果实视为仙药,传说古代仙人赤松子就喜欢吃柏实,结果掉了的牙齿又重新长了出来。

晋人左九嫔的著作《松柏赋》中写道:"赤松游其下而得道,文宾餐其实而长生。诗人歌其荣尉,齐南山以永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除了饮椒柏酒、屠苏酒、食柏树果实以外,食胶牙饧、五辛盘、鸡子,也是当时的民俗习惯。这三种都是去病健身的食物,胶牙饧是一种粘糖,人们吃这种糖,就是想借它的粘性而使牙齿牢固。这说明对于牙齿与健康的关系,那个时期的人们就已有所认识。

西晋初人杨泉在他的《物理论》中就说:"夫齿者年也,身之宝也,臓之斧凿,所以调谐五味,以安性气者也"。意思说,牙齿与寿命有关,是身体之宝,就像斧凿一样,为内臓将食物嚼碎,对于安定人体的性气起很重要的作用。

五辛盘是指盛有五种辛辣味道蔬菜的菜盘。对于五辛的解释很多,最普遍的解释是葱、姜、蒜、韭菜、萝卜五种蔬菜。人们元日食此,据说是使五臓之气畅通。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食鸡子(鸡蛋)则是古人认为可以避瘟,所以人们在元日晨生吞鸡子一枚,也有的将鸡子、麻子、红豆等一起吃,以求消疾免疫。到了南朝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信佛,禁断杀生,所以南朝这个习俗就改了。

除了吃喝的习俗以外,当时的人们还有佩带却鬼丸的习俗。元日这天,人们用蜡将雄黄和成药丸,佩在身上,男置左,女置右。

《太平御览》中记载了一个传说解释了这个习俗,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传说中说道,有个叫刘次卿的人,元日到集市上,看到一个书生,众鬼见了他都纷纷逃避。刘次卿感到奇怪,便问此书生以何术避鬼。书生说:"我本无术。我出来之前,师傅曾给我一丸药,让我佩在臂上,以防恶气。"刘次卿将此药丸借来佩带,果然也很灵验。后来人们都在元日这天佩带这种药丸,以避邪气。

魏晋南北朝时,每逢元日,人们都会用木刻成鸡形,或者用纸画上鸡,置于门上,也有杀一只鸡挂在门上的。这是因为传说在远古唐尧之时,有一种鸟叫重明,又叫双睛。这种鸟形状似鸡,鸣叫如凤,它能驱逐虎狼猛兽,使妖怪不能在人间为害。这种鸟来去不定,有时一年来几次,有时几年都不来一次。百姓们都年年打扫门户,盼望它来到门前。在它未到的年月里,人们有的用木刻成此鸟的样子,有的用铁铸成此的形状,放在门前,以吓退鬼魅。

从“过春节”入手,浅析魏晋南北朝的“元日”民俗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有的也会将桃板或桃符挂在门上。那是因为桃木被古人认为有压服邪气、抑制百鬼的功效。慢慢的这种习俗都已经变成现在的贴春联了,而贴桃符也变成了贴门神。关于最早的门神神荼和郁垒,也有一个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两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下,监察百鬼,发现有随便迷惑人的鬼,就用蒲苇绳将其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日这天,或将蒲苇绳悬挂在门上,或将神荼、郁垒的画像贴在左右两扇门上。这也代表着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结语:魏晋时期的这些习俗到了今天,有的仍然被我们所保留。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魏晋时期的“元日”,也已变成了我们的春节,那些习惯和风俗,或者被我们继承,或者被我们摒弃。不变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对春节的那份热爱。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一大节,即使是远在海外,只要是炎黄子孙,都忘不了我们祖先所留传下来的这个节日。过春节的形式虽然一直在变,但是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明,却一直没有丢弃!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