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过完春节才是新的一年_现在的春节

过完春节才是新的一年_现在的春节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19 23:13:20
阅读: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不是真正的春节。我都后悔给别人发新春快乐的祝福了。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韩青 | 文

一五年底,有个朋友的孩子快出生了,我问她,你是想让孩子属羊还是属猴啊?

那时离大年初一还差两天。她说,过了立春了,只能生个猴崽子啦。当时我还惊讶,竟然有人把立春当成生肖年的岁首。

前两天翻书偶然得知,中国的春节,几千年来都是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干支年的岁首,也与十二生肖对应。

阴历大年三十叫除夕,正月初一叫元旦。

只不过到了民国,因为引进了公历,才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不过还好,去年的除夕恰恰是立春,我错得不算太离谱。

时隔百年,回看民国时把元旦改为春节的做法,就会发现弊大于利,几千年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被生生隔断。

立春的习俗如打春牛、啃春卷、戴春幡、剪春花、卷春饼等消失殆尽,记得二十四节气的人越来越少,干支纪年也只能从万年历上看到,很多人像我一样,傻傻地连农历和阴历都分不清楚。

关于立春的习俗,初白曾在《立春,我们要做一头勤奋的牛》中做过详细介绍。今天我们就从二十四节气说起吧。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时间简史”,这是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也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我们先来读下“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四季,一句是一个季节,每个季节六个节气。春有雨,夏有暑,秋有露霜,冬有雪寒。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中国农民正是吟着这样的歌谣,感受着天地的脉动,把农业做到了极致。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提到,一位英国的农学家在19世纪初写了一份调研报告,说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级,同样是一英亩土地,可以养活比英国多六倍的人口。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金在他的著作《四千年农夫》中感慨,美国的土地耕种了不到一百年就面临水土流失、肥力殆尽等严重问题,很多地块不得不废弃,而中国的农业是永续农业,土地经过四千年的耕种仍然相当肥沃,这和中国农民的精耕细作、养护土地有很大关系。

这背后,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农民“敬天畏时”的精神。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二十四节气融入到中国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进而也成为中华精神的一部分。余世存就发现,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当有守有为,成为精神坐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进而引申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气节和节气最开始是通用的。《史记•汲郑列传》里提到:“(黯)好学,游侠,任气节。陶渊明在《劝农》诗中写道:“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到了今天,气节上升成民族气节的缩称。

但我觉得,气节也是原则、底线,即便是在工作生活中,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气节。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与节气合拍、与自然同步,也有助于个人的修身、养生。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的序言里写道,“二十四节气时间,每一时间都是人的行动指南。冬至来临,君子以见天地之心;雨水来临,君子以思患预防;大暑来临,君子以劳民劝相……”

古人把五天称作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又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两节为一季,“见微知著,跟观候知节一样,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二十四节气就像是大地的脉象,文化的基因。我想,国人若能借助二十四节气种地、修身,也称得上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了。虽然现在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二十四节气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反倒更显珍贵,提醒人们敬天畏时,天人合一。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中国独有的阳历——干支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制订的历法,地球每公转十五度即为干支历中的一节气。干支历与现在用的公历(阳历、洋历)相比,更为吻合天象规律,两节一月,没有人为划定一月长短,因此也不需要设置闰月。

干支历采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纪年,依次搭配,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12和10最小公倍数)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

干支不仅用于纪年,还用于纪月、纪日、纪时。每年有十二个月,每天有十二时辰,都和地支对应。纪日最初是用天支,但因一个月有三十来天,只用天支容易混淆,所以改用干支纪日。如《尚书•周•泰誓》的“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戊午”即表明日期。

事实上,先是有了干支纪日,地支纪时,后来才有了地支纪月和干支纪年。传说干支是百越族的天皇氏(估计这也是日本天皇的祖宗)发明的,用十天干纪年,十二地支纪时。传到黄帝手里,干支都简化成一个字。商代帝王的祭名,均有天支字眼,如天乙、盘庚、帝辛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系统的纪时方法,中国的历史才有了清晰的脉络。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干支纪年也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留下痕迹。比如,我们称六十岁老人为“花甲老人”,就是因为干支纪年名号繁多容易混淆,所以民间称为“花甲”。

还有,道教中的“太岁”也是与干支年对应,总共六十位,每年一位太岁当值。“犯太岁”、“太岁头上动土”在民间广为流传。

再如, “改正”,也是因为夏代定寅月(阴历一月)为正月,商代将正月改为丑月(阴历十二月),周代改为子月(冬至所在月份,阴历十一月),至秦又改到了亥月(阴历十月),因避嬴政名讳,“正”的读音也从去声改成平声。

到汉武帝时,将正月改回阴历一月。之后,帝王即位就只改年号,不再改正了。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干支历岁首,被定为春节。这一天,官方派专人报春、迎春,官员会下地牵头牛耕种,民间有打春牛、吃春卷、探春游等活动。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民国时期,因要与国际接轨,立春被生生夺走了节日的地位。政府还下令,禁止销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等,旧历节令一律不准放假。数典忘祖,遗毒至今。

直到二十年前,为了拉动旅游消费,全国假日办定了两个七天长假,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日期都不是传统节日,还都带着浓浓的铜臭味。

到了2008年,在民间呼吁下,五一黄金周改成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小长假,假日终于开始兼顾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但这些节日,仍无一个和二十四节气有关,清明是公历4月5日,中秋是阴历八月十五,和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秋分不是一回事。

这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文化自信也提上国家日程。是时候矫枉改正,把春节还给立春、让立春成为法定节假日了,阴历正月初一则可改回原有的称呼——元旦。

一方面,这可以让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等传统习俗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立春的文化内涵远比新设的农民丰收节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国人重拾敬天畏时的传统,见微知著,观候知节,依托节气修养品性、气节。

至于公历1月1日叫什么,可以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称为新年日,或者给它个中国特色的称谓:洋旦。


我们刚过的春节,其实是个假春节



这并不是说要抵制所谓的“西方外来文化”,事实上,干支纪日在古代来说就是外来的,中国最后一部历法《时宪历》也采取了西方算法,有传教士汤若望的贡献,二十四节气也因此更为准确。

而是说,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都要找到自己的时间坐标和精神坐标。历史就像一条河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河流可能交汇,有的还会分流、断流。

中国这条河流已经流淌了数千年了,之所以没有断流,其中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贡献,溯流而上,干支纪年就相当于我们的计程表,顺河而下,立春作为春节、岁首,能让我们不忘根本、不失方向。

即便立春不能很快成为法定节假日,但我们也可以先让她变成自己心中的春节。下次立春,和亲朋好友道一声,新春快乐。明年年初一,就是元旦大吉了。

(图片来自豫记)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salome1203,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