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国学孝经跟读 全文_孝经跟读儿童版

国学孝经跟读 全文_孝经跟读儿童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23 23:43:27
阅读: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为了继承一点我国古时候的文化精神,我们壹素界的小伙伴一直都是很拼的,我们的日常晨读中已经朗诵过《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信心铭》、原本《大学》、《永嘉证道歌》、《孝经》、《千字文》等许多古代名篇。

虽然所有的小伙伴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可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真的不多,所以补读经典是必须的。

其实中华民族的接班人都要补读经典。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年前,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孝经》,希望汲取圣贤的智慧,对自己做人做事品德修养方面有些助益。

在众多的传统经典中,《孝经》是比较短的一部,但是它却阐释了这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百善孝为先。孝的精神可以从个人诚意、正心、修身一直由内而外贯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道的精神,对古时候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意义。

那么在这部经典中,是如何阐释“孝道”的呢?


我们经常以为圣贤和经典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他们都是平凡的,而且是平静的。任何一种思想,不平凡、不平静,无以传承千年。大道都是源于生活的智慧,至简至凡,平易近人。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且看《孝经》第一章是这样开始的。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孔子在家中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也坐在边上。孔子说∶“先代的王者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曾子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座位,说:“我曾参并不聪明,哪里能知道呢?”

《孝经》就从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开始的。老师发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详细讲解。后人把当时这样的对话记录下来汇集成书,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经典了。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孔老师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人文教育也是以孝为根源。你坐下来,我告诉你。

换言之,人们如果不讲孝道,就谈不上道德,跟野蛮的物种是一样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身体乃至毛发和皮肤,都是来自父母的赐予,不敢使之无故毁坏伤害,这是孝道的开始。

所以行孝遥远吗?不遥远,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就是孝的开始。

做子女的,如果生病了,或者夭折了,对父母来说是最大的担忧和痛苦。

所以行孝,先从保重自己的身体开始。如今,很多人熬夜、抽烟、胡吃海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一点也不关心,导致了各种健康问题,全国的医院天天爆满,永远医不完的病人。

现在医院这么大,医生这么多,设备这么先进,为什么病人越治越多?因为孝道之不传,已久矣!

自己不自律,不保重身体,不养生,不运动,胡吃海喝还熬夜,各种放纵欲望,医生和医院能耐你何?

一个孝子,应该要懂一点养生之学的,乃至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些中医养生知识,不要糟蹋自己生命。这生命是父母赐给的,糟蹋生命,是为不孝。

在饮食方面,我们去看看今天得病人数最多的,中国有三亿三高人群,三高是吃什么得的呢?被称为我国居民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哪一种饮食方式密切相关呢?

其实就是吃了太多的动物性食物。

其实也可以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时常运动,保重身体,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用我们的身体去实践道的精神,为后世的人做个好榜样,以此彰显父母的德性,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在古文里,“道”这个字,有很多种的意思,有时候代表的是宇宙万有的本源,有时候代表的是方法道路,有时候是讲道德,唐宋以后的小说里面“常言道”这样的词则把道当成“说”一样意思。

在此,立身行道的道,应该是代表宇宙万有的本源。用我们的身体去践行宇宙意志,就是立身行道。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即心的本源,就是我们这颗心一尘不染,纯净至善光明,绝待无言的初始模样。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汉代以后,由印度传来中国的佛学中常把每一个人比喻成金矿石,通过自己内在的修行净化,可以去掉杂质,使纯金现前。立身行道,就是在自己的身心上实践大道的精神,使自己成为“纯金”,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这光芒照耀后世——即扬名于后世,如此彰显父母的恩德,那是终极的孝道。

可见终极的孝道,需要内心修行到很高的境界,由凡夫自我完善升级成为圣者。

写到这里,我们知道,孝道的开始是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担忧,最终是成为圣贤并利益后世的人们。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从侍奉父母亲开始,然后是去社会上做事(古代是去做官,帮助君王治理国家),最终是把孝的精神建立在自己的身心之上。诗经《大雅》说:思念你的祖先,修养你的德行。

这就是孝经第一章的”开宗明义“。从保重身体这样眼前的事情开始,然后讲到社会上去做事,最后又回到自己的身心修养上来,这就是中国文化讲孝道的圆满路线,可谓圆融无碍。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从第二章到第六章, 讲到了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在行为上分别是如何实践孝道,每个人的福报因缘不同,对于“孝”的使命承担也是不一样的。

天子,以孝治天下,不仅自己要敬爱父母,还要以高尚的德行感化天下百姓。中国的政治向来“上行下效”,天子做的好,百官来效仿,当官的又叫“父母官”,也就是老百姓的榜样。这样一级一级地自上而下地影响教化。

诸侯、卿大夫、士,这些大小官员,古时候的公务员们,孔子对他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核心道理就是要完善自己的德行,尽忠职守,忠于革命忠于党,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忠于人民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忠,是孝的延申,不孝的人一定不忠。不孝就是忤逆父母,等于背叛了父母,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可以背叛,他还会忠于其他人?能忠于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单位?

在古时候一个人若有了“不孝”的名声在外,他去拜师学艺,没有师父会收他为徒,他去找工作,没有地方会聘用。

不孝的人是不会有忠心的——良心摆在中间叫做忠,不孝父母哪里还有良心呢?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我第一次读到庶人章的时候挺有感触的,觉得文字也美,也接地气。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多好的句子啊!农民种庄稼吃饭,原来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顺应四季的规律去耕种,分享土地生养万物的利益,行为谨慎,勤俭节约,以此来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老百姓孝顺父母的行为。

另外《孝经》中还讲了孝顺的心态方面的两个字,一个是敬,一个是爱。

在《论语》中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色难就是对父母的态度是最难的,有的人可以给父母钱花,但是脾气比谁都大,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没有“敬”和“爱”的心态。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一个人就算有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那也是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CCTV......何以骄傲无知,在父母面前天下无敌起来呢?对父母的爱心和诚恳恭敬,比物质供养更加弥足珍贵,这是孝道的精华。

孔子说,天地之间,人是最珍贵的生命,但是人的行为中,孝道是最重大的。因为人懂得孝道,才能成为天地之间最珍贵的生命。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圣人的德行中也没有一样可以超过“孝”的重要性。

曾子还替天下人问孔子,是不是儿子听父亲的话,一味的顺从就是孝顺?孔子听了很不高兴,连问两遍:“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然后讲了一番至理名言。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孔子说,一个昏庸的君王,如果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那么他还不至于失去天下;一个无道的诸侯,如果身边有5个直言相谏的诤臣,那么他也不至于失去他的地盘;一个无道的大臣,如果身边有三个直言相劝的下属,那么他也不知失去家园;一个读书考取功名的人,结交诤友,就不会身败名裂;一个做父亲的人有一个敢于直言相劝的正直儿子,那么父亲就不会做出不义之事。

眼看着父亲身陷于不义而不直言相劝,一味的顺从,怎么能称得上孝呢?

以前有人批评中国文化的孝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其实从《孝经》来看,孔子还是认为天下有不是之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怀着爱心和恭敬心好言相劝才对。

记得《弟子规》里说: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真有过错,要直言相劝,使之改正。但是态度要好,声音要柔和。劝了听不进,要有无限的耐心,再反复劝。

若还是不行,那就大声哭喊,就算被他们打一顿,心中也没有怨恨。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孔子说,孝悌的道理,是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换句话说,人生所有的幸福和不幸,都可以从孝道中观察。

狭义的孝,是对待父母亲,广义的孝,是对待天下人。

一切幸福都可从孝道中求得。


读书人 | 我们一起读《孝经》

写到此,篇幅已经过长,剩下的且留给读者自己去朗诵原文进一步了解吧!

写一点学习《孝经》的心得,真心希望人人都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个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往往是很少的,一定要珍惜每一天从内心深处去恭敬父母,爱他们。

就算不在父母身边,也要立身行道,以正直善良的品格行为来祝福父母。

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平安喜乐。

—End—

壹素界原创出品

欢迎随手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文&编者 | 圆体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大素门:www.dasumen.com

素食产业门户网+小程序+APP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