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西游记游戏释厄传_

西游记游戏释厄传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10 09:14:24
阅读:

西游拍岸之一:《西游记》的真正作者竟然是他

作者:楚中南

《西游记》西游释厄传真正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2/3)


((······续1,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遂查阅有关杨慎的历史资料,仔细浏览过后,再与《西游记》比对一番,惊叹拍岸:

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原来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

此论不敢说有十成把握,因为不能穿越,但至少有九成半,《西游记》百回本的原本一定是杨慎所写,后人出版时为避时势政治而进行了些许修编。

如何做的判断?

一般都会去查阅资料,寻章摘句,博征广引来论证,这是一个好的办法,里面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历史资料不全怎么办?第二,资料也是误传时,一旦拿来用,将会误导结论。

所以,判断很重要,正如侦破案件时,明知罪犯是谁却找不到证据时怎么办?

此时可能需要像女性第六感的本事。

个人认为,根据《西游记》作品特点,判断谁是作者,有几个基本点一定要考虑:

第一,写作动机。无风不起浪,莫须有的罪名在文学创作上站不住脚;

第二,文学素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掺不得假的,仿冒伪劣在文学上是不用打假的,只有盗窃;

第三,生活履历。这是文学的创作基础,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从现实生活中来,想象之树也是要有坚实的土壤基础的;

第四,思想取向。《西游记》故事情节简单,可以用“降妖除魔”四个字来概括,但内涵博大精深,与其说是一部神话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思想百科,没有道、儒、佛的通达,写不出这样一部经典。

第五,创作时间。创作《西游记》这样水准的作品,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心态的沉静,人生的豁达,就是此等文学高手估计也需花五年以上方可到位,须“净”、才“能”、得“空”。

在查阅资料时,本人力求舍末求本,将上述几个基本点重点照顾,遂有判断杨慎为《西游记》真正作者的缘由,推测如下:

(1)真正作者不署名的原因。

文字狱的利害估计世人皆知,古代官场政治人物大多是文学墨客,《西游记》明写唐朝暗言明朝是逃不过众人慧眼的,更逃不过朝廷的耳目,对官场丑恶嘴脸的刻画势必招来横祸,故作者只能隐去名字。

明世宗朱厚熜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明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可想而知,杨慎若敢署名,将会被直接赐死,恐还要连累三族、友人等。就是不署名也不敢出书,因为大家一看,都会猜出是杨慎写的,逃不掉的。

不说其他多事之人,光说明世宗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其父兴献王朱祐杬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稍大以后在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明世宗朱厚熜的文学素养较高,他的诗词也写得较好,是历代帝王少见的。这点书中说得很清楚,见“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孙悟空因为学了七十二般变化,在众人面前显法后惊动须菩提祖师,祖师逐他出门时写道: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此处借须菩提祖师的口说了明世宗的话,孙悟空便是代杨慎受话。(这里说明一下,书中人物基本上都有现实原身,然而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杂合了几个人的特点,有时会对调身份扮戏,扰人视听罢了。)

明世宗怕杨慎说什么?估计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内阁首辅、杨慎之父杨廷和与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遂颁布遗诏。从明世宗朱厚熜进宫继位到大礼议事件前发生的多多少少事,杨廷和是首当其冲当局者,杨慎不免成为秘密的知情者,且杨慎又做了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意味着他做过明世宗朱厚熜的老师。

由此可知,很多皇帝的事情,无论好坏他都是可能知道的。书中在“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中,真假孙悟空打到灵山,如来点到要害: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四类猴应该都是皇帝级别,六耳猕猴的代表含义至少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指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此中含义可见后面拍岸之二:孙悟空的历史原身),当然此话一出,等于如来也向孙悟空昭示了自己身份,孙悟空清楚的很,话不多说直接干掉六耳猕猴。

第二,“大礼议”事件,明世宗要正生身父母尊号,不愿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遭众人反对后,一意孤行定亲生父亲名号,又廷杖两百多反对之人,冤者连连,杨慎便是其中受害者,遭贬边疆。这也是孙悟空被须菩提祖师逐出师门的原因,《西游记》书中多处提到的“不当人子”便是暗指此事,见: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如来之言;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唐三藏之言;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猪八戒、唐三藏之言;

“第七十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李长庚化成老公公之言;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李长庚化成老者之言;

“第八十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中喇嘛和尚之言;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中三藏之言。

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对文人都这么看得严?

因为就怕文人手中的那支笔,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基本上都会考虑这个问题,正史是肯定没问题的,因为握在手心,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故要看牢,污点是不容有的。

什么人能做到他人“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恐怕只有最高统治者了吧!

什么人又能将他人“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恐怕只有统治者编撰的传世史册!

只有史册定论了吧!因为只有载入史册的文字思想才能经历万劫,流传千世,它能将任何一个人顶在光辉塔上,也可以将任何一个人钉在耻辱柱上。我们来看活生生的例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了杨慎29种著述,一一加以考评,虽承认杨慎“博洽冠一时”,《丹铅》诸作“疏殊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但就总体言之,还是站在正统立场,对杨慎其人其学每多贬抑,如说他“好伪撰古书,以证成己说”,责他“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为编,只成杂学”等等。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官修之书,故自面世流传后,杨慎即长期被冷落,一直不被重视。流风余波所及,以至近百余年来的中国儒学世、中国思想史著作中,多无杨慎的一席之地。

可悲,可叹,由此推测,历来多少高人埋没在官史里。这也是野史、演义、轶闻……层出不穷,在江湖中流传的原因吧。

《西游记》西游释厄传真正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2/3)

(2)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

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简直就是一百科全书!在《西游记》中显露无疑)。

例如:杨慎任翰林时,明武宗朱厚照问钦天监及众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独杨慎从容对曰:“柳星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加以说明。

后人对杨慎的褒奖多如牛毛,随手几例:

【陈文烛:“公孝友性植,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

【李贽在《续焚书》中说: “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李贽恨不得“吁!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于是以窃附景仰之私,欲考其生卒始末,履历之详,如昔人所谓年谱者,时时置几案间,俨然如游其门,蹑而从之。”。】

【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

【顾起元《升庵外集序》说:“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无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丽奥雅,渔弋四部七略之间,…唐宋以来,吾见罕矣。”】

……

杨慎的博学造诣与《西游记》内容水平不谋而合,量体裁衣,就像定制的一样,唯有这样的真正大家方能驾驭如此的经典之巅。

据《升庵杨慎年谱》的记载,杨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所以上面《升庵外集》序称:“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作品有:

小学:《古音》七书、《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

经学:《升庵经说》、《易解》、《檀弓丛训》等。

文学:《升庵诗话》、《艺林伐山》、《绝句衍义》、《词品》、《书品》、《画品》、《全蜀艺文志》等。

史地:《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滇载记》等。

诗词:《升庵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编纂:《古今风谣》、《古今谚》、《丽情集》等。

还有:《谭苑醍醐》、《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

由此可见,杨慎当真是胸中万卷书、包罗宇宙物,正是《西游记》所需要的。

(3)风土人情,地理政治。

杨慎的爷爷乃湖广提学佥事杨春,自然湖广一带他也是了解,加上流放过程中,途经多地,包括河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因而更加博学。

杨慎在长期流放中,仍然“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史·杨慎传》)。在云南永昌边塞荒凉地区,尽管图书资料奇缺,升庵仍嗜书成癖,“书无所不览”,经常对人说:“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明史·何孟春传》)

他认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阅”,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二是依靠“载籍”,从别的记载和书籍中取得。因此,他不仅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且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从亲身经历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滇南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如《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

在嘉靖八年(1529年),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去世后,杨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由上知,《西游记》里面的重要景物地理都在杨慎的履历中一一涉及,特别是云南、四川,加上杨慎对当地风俗民情也是查根询底,与《西游记》里非常吻合,这绝对不是巧合与胡编,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杨慎流放万里,由于父亲杨廷和在明世宗登位前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而得罪不少人朝廷人士,致使一路有仇敌欲谋害杨慎,真是坎坷千般、多灾多难,此相与《西游记》中唐三藏师徒四人一路遭遇妖魔鬼怪何尝不是殊途同归,那些妖魔鬼怪恰恰多与天庭、仙佛有关,真可谓九九八十一难。

此外,杨慎生于官宦世家,早早便入官场皇宫供职,对官场、宫廷诸事了如指掌,《西游记》中各种皇宫景物、人事配置、政治关系……写来都是轻车熟路,真老马识途也。

如此的生活履历,如此的《西游记》。

(4)取经路线:十分迥异。

按史书上唐玄奘取经路线,该是从长安(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往西偏北去,路线大致为: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最后是印度那烂陀寺)。】

这一路上的风光特征是:大漠黄尘,戈壁峻岭,杳无人烟,缺水缺粮……,而与《西游记》里面的春暖花开、绿水青山、城郭寺观……相去甚远,在《西游记》里,我们看到的是神州风貌陆续浮现,又以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处为最(大家考究一下,就会发现例子很多,比如:云南昆明西山的华亭寺对灵山雷音寺、四川蒙顶山对五指山、贵州镇远古镇万寿宫对万寿山五庄观、山西太原伏龙寺对祭赛国金光寺……)。

为何西天取经路上风景,变成了一幅绘满了春夏秋冬的华夏山水画?

因为这些都是杨慎遭流放时从北京到云南、后来经常往返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亲身所历,路上风情自然一清二白,加上他博闻天下与绮丽的想象,更是手到擒来。

《西游记》西游释厄传真正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2/3)

杨慎往返云南与四川走的路线,应该是古代有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线(陕甘/陕康藏)、滇藏线,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其中西藏芒康是两条线的重要交汇点。

有了杨慎,茶马古道沿线的风景也都带入《西游记》的神话世界中来了,走得多,自然云南、四川风土人情多多。

(5)文风露端倪,渔夫对樵子。

一个人文学作品中的精、气、神会随处事境遇、自身思想变化而变化,但其文思笔法中的魂是轻易改变不了的,此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来看看杨慎的文学作品。

杨慎存诗约两千三百首,所写内容极广。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

《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杨慎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西游记》西游释厄传真正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2/3)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海风行》写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当他来到有川南胜景之称的西昌泸山,看到泸山美景与火把节的盛况后,吟出名句《夜宿泸山》:“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不乏佳作,此处不再例举,因为《西游记》中大家应该见识过了。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姚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

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秘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

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峣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

综上,再看《西游记》里的文风与写作手法,可谓同出一辙,形散神不散,字里行间的韵味是一样的,都是杨慎味,随手一例,见书中第六十回孙悟空化成牛魔王见玉罗刹、第七十二回写七个蜘蛛精的两段描写:

(第六十一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酒至数巡,罗刹觉有半酣,······。大圣假意虚情,相陪相笑,没奈何,······。果然是:

钓诗钩,扫愁帚,破除万事无过酒。······。】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肘膊赛凝胭,香肩欺粉贴。······。膝腕半围团,金莲三寸窄。······。】

这是书中词句雅而不俗、妙而不秽,与《汉杂事秘辛》言辞端雅,如出一辙。

若硬说夹杂着一些其他的手法,定是杨慎故意为之,或是出自编撰者与出书者的杰作。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谓无人不晓,正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瞬间将三国意味提升几个档次。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获殿试第一。嘉靖三年(1524年)因得罪明世宗朱厚熜,杨慎(37岁)被发配云南充军。正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发配路上,流放期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由于当地人的同情爱护,杨慎的流放生涯还算过得优哉游哉,他放情山水,足迹遍及滇西北和滇南,结交了一批好友,一起诗酒唱和。还有很多地方学子,因为杨慎的状元盛名而跟随他从游问学,在云南,杨慎娶了妾、生了子,在地方官员的默许下,还曾回四川探亲访友,聊慰思乡之苦。

读杨慎诗文,我们不难发现在云南与杨慎唱和最多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张愈光,名含,号禺山,云南永昌人,与杨慎为总角之交;

一个是简绍芳,号西峃,绍芳是他的字,名不详,少居新喻(江西新余),后迁名山(四川雅安),是杨慎入滇后新结识的朋友,据说简绍芳是杨慎晚年(超10年)挚友,结庐而居,二人亲密的关系甚至有逾张愈光。

杨慎与众人诗酒唱和,有山有水,有人是渔夫,有人是樵子,正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游记》中“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出现了的两个诗词高手:竟然是一个打鱼的和一个砍柴的,即渔翁“张稍”与樵子“李定”。渔翁“张稍”就是指张愈光与简绍芳,其中“张”指张愈光,“稍”(指“绍”,shao同音,避人耳目,不知是原作就这样还是后来出书者故意修过)就是指简绍芳。樵子“李定”指杨慎本人,为什么姓“李”,因为杨廷和在《西游记》中也姓李。“定”做何解尚未分明。

大家认真去体会一下张稍、李定的诗词意味,再与这首临江仙和杨慎其他相近诗词比较一下,定有不言自明的感慨。

这段渔翁与樵子的段落初版时没有,而是后版时有人补上去的,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若是初版就有,傻子都知道是杨慎与他的朋友,找死的节奏呀。

《西游记》西游释厄传真正作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2/3)

在百回本《西游记》流行前,杨慎的《宴清都洞天玄记》已经写出,其序有意思:

《洞天玄记》前序

【三百篇之作。有益于风教。尚矣。世降俗末。今不古若。冬葛夏裘。不无恐泥。是以古诗之体。一变而为歌吟律曲。再变而为诗余乐府。体虽不同。其感人则一也。世之好事者。因乐府之感。又捃摭故事。若忠臣烈士。义父节妇。孝子顺孙。编作戏文。被之声容。悦其耳目。虽曰俳优末技。而亦有感人之道焉。波及瞿昙氏。亦有西游记之作。其言荒诞。智者斥其非。愚者信其真。予常审思其说。

其曰唐三藏者。谓己真性是也。其曰猪八界者。玄珠谓目也。其曰孙行者。猿精谓心也。其曰白马者。谓意。白则言其清静也。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沙和尚者。嗔怒之气也。其曰常得观世音救护。观世音者,智慧是也。其曰一阵香风还归本国者。言成道之易也。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继能锁心猿。拴意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则成道有何难哉。

什氏之用意密矣。惟夫道家者流。虽有韩湘子蓝关记。吕洞宾修仙等记。虽足以化愚起儒。然于阐道则未也。吾师伯兄太史升庵。居滇一十七载。游神物外。遂仿道书。作洞天玄记。所谓西游记者同一意。其曰行山者身也。昆仑者头也。六贼者心意眼耳口鼻也。降龙伏虎者。降服身心也。人能如此。则仙道可冀矣。此书当与西游记并传可也。愚也不揣凡骨。孜孜于神仙之学。其于明道立功。亦分内事也。偶睹斯文。有益吾教。敢不为吹棘爇檀之助耶。因祝羽士玄流。捻筠戛简之下。因言会意。得意忘言。庶乎不负所作。若曰恣取谐谑。贪婪哺啜。则吾何取于尔哉。何取于尔哉。

嘉靖壬寅冬十月吉旦门下弟飞云山人紫庭真逸杨悌用安序】

写序的是杨慎的表弟:飞云山人紫庭真逸杨悌,其中:“吾师伯兄太史升庵。居滇一十七载。游神物外。遂仿道书。作洞天玄记。所谓西游记者同一意。其曰行山者身也。昆仑者头也。六贼者心意眼耳口鼻也。降龙伏虎者。降服身心也。人能如此。则仙道可冀矣。此书当与西游记并传可也。”欲撇清与西游记的关系,颇有欲盖弥彰的意味,“六贼”一词与《西游记》中六贼一模一样,甚至“行山”极可能是“五行山”的前身。

另外,此句中的“西游记”估计就是指那本佚失的西游记,应该也是杨慎的杰作,只不过他那时形迹放浪,静不下心来,只是对唐玄奘取经之事在历代故事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搭建了基本情节构架,这本书成了百回本的前身。

其曰唐三藏者。谓己真性是也。其曰猪八界者。玄珠谓目也。其曰孙行者。猿精谓心也。其曰白马者。谓意。白则言其清静也。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沙和尚者。嗔怒之气也。其曰常得观世音救护。观世音者,智慧是也。其曰一阵香风还归本国者。言成道之易也。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继能锁心猿。拴意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则成道有何难哉。”应该是杨慎自己给“佚失本”写的序,可见这本西游记基本上有了百回本的轮廓,估计有杨慎的朋友看过,便流了出去,杨慎赶紧收口,这也是为什么佚失的原因。此地无银三百两也。

如果看了下面《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即:金陵世德堂版本)陈元之写的序,就更清楚了。杨慎在60岁还未得到大赦,心灰意冷一段时间后,心归平静,安心重整《西游记》,遂成百回本。

((······待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