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谭嗣同狱中题壁全诗意思_狱中题壁古诗赏析

谭嗣同狱中题壁全诗意思_狱中题壁古诗赏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4-29 14:31:21
阅读:

昨天读了谭嗣同的《有感》,他在诗中最后一句所蕴藏维新变化的一种担忧,再两年后的1898年被其言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留的绝笔诗《狱中题壁》的后两句,今天我们一道去感受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大义凛然的雄心壮志和视死如归的为国情怀……

上文读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的发生的“百日维新”,以及“百日维新”失败后的发生的“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幻想依托光绪帝的维新变法破灭,但视死如归的精神直指腐败黑暗的清政府同时,也希望用其一颗头颅、一腔热血来唤醒天下百姓。我想这首《狱中题壁》能通过狱卒也好,其他也罢最终从狱中带出来并吟诵至今,他所期望用头颅和热血唤醒天下百姓的想法实现了,至少在当时那个将这首诗带出狱中的人是佩服、敬重谭嗣同的,我相信这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星星之火。

这首诗较之《有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的。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是借用东汉时期的两个典故。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因迁怒与太后,太后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谭嗣同之所以引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是希望离开的梁启超们也如同张俭一样,得到人们的帮助,保留维新变法的火种;另一方面则是期望留下的谭嗣同们,能够隐忍等待,继续推行维新变法,坚定不移地效命于朝廷。前两句的张俭和杜根应该是代表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那些曾参与维新变法的去与留的两种力量。这也为最后一句做出了很好的铺垫。诗的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道出了谭嗣同本人,面对屠刀,仰天长笑,自赴刑场,凛然一死。但他真心期盼那些曾参与维新变法,因被捕杀或离开、或留下的两种力量,依旧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如同雄伟壮阔的昆仑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

上文读诗词——谭嗣同·《狱中题壁》

戊戌六君子


百年之前是一个最坏的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各种条约的签订,割让土地,赔付钱款……仁人志士或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悲恸,万马齐喑,哪里是神州啊?

百年之前也是个最好的年代:国破人亡的危难时刻,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挺身而出,举民主共和之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不断冲击着摇摇欲坠的专制王朝。在谭嗣同被杀之后的13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寿终正寝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历史是最公正的,人民是最公正的!谭嗣同为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民族进步英勇斗争,最后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他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坚强不屈的革命斗志,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崇高敬仰和深沉缅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甘洒热血、舍身报国于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斗图强、砥砺前行与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时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