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历法的概念_人们常用的三种历法

历法的概念_人们常用的三种历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06 06:30:57
阅读:

前面介绍了纪年和纪月,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节气。

传统历法简介(3)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综合考虑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因而不能完全反映太阳的运行周期。同时,我们的先民又是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更多地与太阳的运行有关。因而人们在历法中增加了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来制定的“节气”。节气共有二十四个,因而也被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历法简介(3)

二十四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运行十五度的位置,他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制定是以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的节候为标准制定的。

人们最早确定的节气是两分两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经成型。二十四节气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之中。而在汉武帝时所完成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应用于历法之中。在上半年,节气一般在公历每月的六号、二十一号前后,下半年节气一般在公历每月的八号、二十三号左右。

传统历法简介(3)

后来人们又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个候,这样一年共七十二候。关于七十二候最早的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大体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成岁。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比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七十二候也是以黄河中游中原地区为准的。

那么传统历法是如何纪日的呢?

传统历法简介(3)

农历一月有二十九或三十天,每月头十天在称呼时要加个“初”字,比如每月第一天称初一,第二天称初二。同时人们也把干支应用于纪日。也是从甲子日开始,六十天一个轮回。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一直到民国废除旧历为止,干支纪日被连续使用了两千六百多年。由于其间不曾发生中断,所以历史上任何一年的具体日期都可以实现与公历之间的换算。

传统历法简介(3)

时至今日干支纪日依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人们往往把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称为三伏天,而三伏天的起止就是根据农历的干支纪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5.纪时

传统的中国历法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在汉代以后,十二时辰的纪时方法就被广泛使用。人们也将干支应用于纪时,十二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子时对应今天二十四小时制为23时到1时。其他时辰依此类推。时的天干由该天的天干来求得。若该日是甲或已,则子时为甲子。若该日为乙或庚,则子时为丙子。若该日为丙或辛,子时为戊子。若该日为丁或壬,子时为庚子。若该日为戊或癸,子时为壬子。

传统历法简介(3)

干支纪时与古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比如所谓生辰八字就是人们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

除去时辰之外,古人还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人们就将漏刻应用于一天时刻的划分。汉代一天被划分为一百刻。夏至白天六十刻,夜晚四十刻。冬至白天四十刻,夜晚六十刻。春、秋分白天夜晚相等各五十刻。古人一般用水漏来测量时刻。后来人们还将漏刻与十二时辰进行了结合,使纪时更为精确。

传统历法简介(3)

在中国古代夜晚还有更点制度。在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将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称之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东汉就明确有了五更的名称。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一更,又被称为初更,在戌时,即今19时至21时。二更,又称入定,在亥时,即今21时至23时。三更,又称夜半,在子时,即今23时至次日1时。四更,在丑时,即今1时至3时。五更,又称平旦,在寅时,即今3时至5时。相应地还会有钟鼓报时制度,所以古代的城市中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蔡邕《独断》记述汉代钟鼓报时制度时说道:“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后代则改为晨钟暮鼓。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就提到唐代的钟鼓报时:“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