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_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全文

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_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全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23 08:16:05
阅读:

接上期

一、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俗说四书之大学--04

二、 翻译:自古以来,要想把人性的光辉发扬光大,引导人们向善,就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先把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理好,要想把家庭或家族纷繁的事务处理的顺当,就得提高自己本身的修养和道德,要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就要把自己的心摆正,要想摆正自己的心就要有真诚的态度,要对事对物都有真诚的态度就要先了解和摸透事物的内在规律,了解和摸透事物的内在规律靠的是深入细致的反复学习,事物的规律掌握了才会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解决他要从什么地方切入,知道问题的关键以及切入点了就会专心致志诚诚恳恳,专心诚恳了,处理问题才会公正客观,不会有偏私,如果处理问题公正客观了,那么你的修养和品德就提高了,修养品德提高了,在家里面才会有威信,才会让人信服,这样才能把家事理顺,家事理顺了,一个家庭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然后把治理家事的方法推广到治国当中去,国家才能够被治理好,一个国家治理好了,再带动其他的国家,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俗说四书之大学--04

三、“八目”是人的社会活动。其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我们的终生,很多人到死都没有找到答案。儒家在《大学》里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人活着的终极意义就在于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酸甜苦辣、每一个喜怒悲苦、每一次遭遇、每一个伟大和渺小来践行和体现、趋近“道”,怎样践行、趋近和体现,儒家提出三点(也就是儒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带着身边的人(或天下的人)一起不断的革新自我。(在亲民),不断地把人性的光辉的一面、崇高伟大、光明正大的一面发扬光大(明明德)并把这些崇高美好的品德不断精益求精的锤炼充实,以至于达到趋近于完美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禽兽动物的根本区别。

2、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社会属性。《大学》的三纲告诉了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就是通过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彰显“道”的本质。用什么方法达到“三纲”,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八目”,这个八目实际上就是达到三纲的方法,是人的社会活动,儒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整个儒学的体系都是循着这八目逐一剖开。

八目就是人的八种社会行为,这八种社会行为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几个部分是说的个人的行为也就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也就是“外治”,八目的顺序安排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把家庭、国家乃至天下治理好,首先就要进行个人的“内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打铁还要自身硬。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要达到“外王”,那就得先“内圣”。先把自身修炼好再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炼自身的顺序和方法。第一个就是格物,格物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原则”,通俗讲就是学习。

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当下很多人把中国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儒学,他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之所以科学技术不发达就是因为儒学在中国大行其道,贬低数理化而重视文科。这种观点是对儒家的歪曲和误解。格物是对事物的探究,这个事物当然也包含数理化,春秋时期没有文理之分,文理都是“物”,自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被当政者利用,为当政者执政服务,而对于“格物”对于当政者执政没多大用而且还会影响生产生活,试想一个农耕社会,该下地种庄稼的时候你却成天拿着一堆数字在哪里折腾,既吃不饱肚子又没啥实用你不是疯子神经病那是什么,试想牛顿在古代中国拿着一个烂苹果在那发呆钻研,那不是神经病那是什么?所以古代中国在当政者的故意忽略下,“格物”被看成是雕虫小技和奇技淫巧,科学技术被看成是不务正业。历代的科举从来就没把真正的“格物”列入其中。因此,把中国科技不发达的罪责归咎于儒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踏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步是齐家,在古代一个家庭人口众多,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就是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构成这个小社会的细胞,他们都有这个家庭的共性也有个人的习惯、理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怎样协调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你要有说服力要有威信,要能让家人信服,怎样才能有威信让别人信服呢?首先自己要做得正,不要有偏心私心,怎样才能不会有偏心私呢?那就是对待家人要一视同仁,讲究原则,要真真诚诚。态度真诚了即便自己犯一点点错,但是你是真诚为大家着想,初心本善,错误也会受到大家谅解。即便到了今天,我们的家庭成员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但是要使一个家庭和谐稳定同样非同小可。我们今天看到“家政服务”几个字,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就是给人家打扫一下家庭卫生,搬搬东西等等,这把“政”的内涵丢掉了百分之九十,家庭的诸多事务也是“政”,处理家庭事务就是在处理家里的“政治问题”。

一个国家是由无数的小家组成的大家,一个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意志和利益就是这个国家的无数个小家庭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没有小何来大?没有大,小能长久吗?如果能够把家庭事务处理好协调好了,就可以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治国,国家发展了和谐了,再用这样的方法用以平天下。

俗说四书之大学--04

四、道家观点:在“格物”的态度上,道家认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道家同样强调做学问要一天比一天增多,做加法,但是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知识积累的越多人就会越来越形成固执的成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形成错误的观点,所以为道又要日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减少一些已经形成的成见,才能增加新的知识。这个解释起来有点难,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经在学校自学过笛子,当时没有师傅,自己照着一本书学习,结果把指法给弄反了,就这样用错误的方法学了一两年,会吹很多曲子,自我感觉良好,很多人也觉得不错,吹得很好听,自己很是飘飘然。结果有一次一个大学音乐系的朋友他专业就是笛子,看到我吹笛子就跟我说:哎呀你这指法都反了,笛子也拿反了,赶快改过来。结果习已成癖,再也改不过来,错误一旦习惯就只有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咯!毛主席说:如果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这里要特别提出这句话的前提是“如果路线不对”,很多人揪着后一句歪曲了毛主席的意思)。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即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

对于治国,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就好像烹炒小鱼一样,要慢慢的,循序渐进,要懂得掌握好火候,不要不停地搅动,这样会把小鱼弄碎而不成形。

俗说四书之大学--04

五、释家观点:在格物的观点上,佛教的观点基本和道家类似,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佛教的学习态度是,不管什么知识都可以认真去学习,广泛去了解,但不去执迷,过于执迷就落入了“所知障”,只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世界观,排斥一切和自己所想不同的意见,变得偏执,如同作茧自缚。例如很多人在学习一门技术的时候,师傅们都会让他把之前学过的全部忘掉,就像一个瓶子,里面已经装了东西,要想重新再装新东西进去必须把之前的都倒掉。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慈悲救世。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宗教,没有入世的思想,其实佛教是以出世的态度行入世之实,她也要求通过对自身的修炼(修身),达到救世(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出世指不受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的束缚,不受欲望的束缚,是心灵的超越,而不是躲在山中不见人;入世是在心灵超越的基础上,引领大众走向心灵解脱的道路。佛教正视这世界上一切现实问题,敢于探讨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内心真正的认识自己,来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真实生命的真正意义。

佛教不仅不是逃避现实,而且更能彻底看透现实、面对现实、解决现实。

真正的佛教,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而不是脱离社会。而要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众生的心念和业力,因为社会现象都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成的。佛教的教法,就是要教化众生净化自己的心念,以改善我们共同的社会环境。而最后的目标,则是要回复众生清净无染的真心,以显现我们自性本具的净土。

六、 小结:孔子不愧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格物”排在八目的第一位,告诉了我们要达到理想的治国平天下的目的,首先是自己要进行努力的学习,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这种学习不是只学习文科还是理科,而是要全面发展,文理皆修,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有“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数”理解成当今意义上的“数理化”。放在今天六艺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八目的递进关系,正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无数考验你、影响你、干扰你的事物,一个人当他面对这些考验与干扰。能做到真正的“知止而后有定”,初心不改,一如既往,那么斯人必然是天将降大任者也。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下期预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_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全文

    接上期 一、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经典语录
  • 论语和哪几本书称为四书_论语和哪些书被称为四书

    小鸡宝宝考考你,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哪本书?这是蚂蚁庄园7月14号今日庄园小课堂的问题,很多用户还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编会为大家详细介绍,感兴趣的

    经典语录
  • 四书中大学原文及注释_四书《大学》中指出知止而后有定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独家发布 《大学》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

    经典语录
  • 《大学》全文楷书_赵孟頫大学帖高清大图

    赵孟頫小楷《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Waseda University Library) 洋学文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

    经典语录
  • 大学英语有几本书_

    《四书》The FourBooks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Menciu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经典语录
  • 明代宋濂的一生_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果; 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成功。 自古以来,成大事都是

    经典语录
  • 大学士宋濂_宋学士濂文言文翻译

    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 宋濂,他这个人呢从小身体不好,自幼多病,而且家境贫寒,但是呢,他聪敏好学,号称“

    经典语录
  • 宋濂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_宋濂是怎样劝学的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古人求学刻苦的故事,用来激励我们现代人的钻研与奋斗精神,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本事就是古人们在求学路途当中所遭遇的真实事件,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鼓舞当

    经典语录
  • 宋末三杰中唯一的武将是_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以明志,死以守节,一首《过零丁洋》,

    经典语录
  • 东北大学贴吧_

    阅读量 1.2亿 , 7960条 评论,近期中国青年网报道了东北大学的一个寝室竟然上了微博热搜,转赞人数 超过3万 !她们, 火了 !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 央广网 微博热搜 破亿阅读量 这样一个寝室

    经典语录
  • 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50字_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200字

    点上方 好玩的数学 可加关注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世界 ------------------------------@中科院之声:1902年9月23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苏步青出生于浙江平阳。他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经典语录
  • 苏步青的数学成就_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作者 | 叶永烈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苏步青有着“数学诗人”的美誉。香港一家报纸曾以《苏步青与诗》为题,发表文章称,“很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教授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却很少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