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里的一句祝福的名言_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里的一句祝福的名言_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03 21:19:02
阅读:

#中秋晒团圆# #全民来对诗#

每逢中秋佳节,“团圆”总是一种近乎全民期盼的愿望,以至于中秋节成为传统节日中对“团圆”的追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存在。但,也有不少朋友的职业性质很难有中秋放假的机会,或者工作地点距离亲人所在过于遥远,而不方便回家团圆,也是常有的事。

在古代其实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个中秋节都能实现团聚,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也便不仅仅是对“团圆”的庆贺与祝福,更多甚至能够成为经典的,反而或许是那些因为不能“团圆”而写下的诗句,“伤离别”作为“庆团圆”的另一面,也是中秋诗句的一大不能忽视的向度。

苏轼版《水调歌头》: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教你如何应对中秋离别

论起常常被现代人在中秋佳节引用且最为熟知的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曾被著名歌唱家王菲动情演绎的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词中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简直是现代人最为熟知的一句中秋贺词。

然而,纵观全词,大文豪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一点儿也不“团圆”,虽然在这首词的小序中,苏东坡说自己“欢饮达旦,大醉”,似乎很高兴的样子,但从全词的行文以及词人此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来看,词人苏轼并不开心。

苏轼版《水调歌头》: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教你如何应对中秋离别

公元1071年,也即北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推动的熙宁变法已经启动了两年,苏轼上书列举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从此苏轼开始了他几乎贯穿了整个下半辈子的地方官生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是苏轼自请离京后的第六个中秋节,此时的他刚刚被调往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担任知州,那首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出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便写于密州知州任上。虽然从《密州出猎》一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豁达开心的苏知州,但中秋节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东坡,肯定是不开心的。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之父苏洵卒于公元1066年(十年前),苏轼之弟苏辙于公元1069年被王安石贬出京师,已经七年未见。虽然初到密州的苏轼,可能有16岁的苏迈、6岁的苏迨、4岁苏过等三子陪伴,但依然无法弥补苏轼与既是至亲也是知己的老弟苏辙多年未见、不得团圆的缺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欢宴过后在下属或家人面前写词的苏轼,起笔便惊为天人,当头一句“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啊?”就有种超迈时空的感觉。“把酒问青天”一句,更是宛如太白附体,借着酒劲儿直接询问上天。上天自然是无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其实已经有点自欢喜的酒醉转向了清冷的伤悲。

苏轼版《水调歌头》: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教你如何应对中秋离别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东坡是有“道家底子”的,“乘风归去”便是在追求《逍遥游》里天人们的“乘奔御风”。“归去”?酒醉中的苏轼还是想起了现实中的失意,并且不再认为官场就是归宿,反而想要像仙风道骨的隐士一般,去到“天上宫阙”、去到“琼楼玉宇”,才是归宿。奈何北方的秋夜是清冷的,深夜的凉风让东坡打了一个激灵,酒也有点醒了,“高处不胜寒”!是啊,天宫也是高处,就像那高位者才能参与的朝政,哪里能够禁得住那样的酷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东坡起舞了,在月光与清影的陪伴下,趁机暖暖酒劲略过之后的身子。天上的宫室楼阁、朝中的你争我斗,又哪里比得上(何似)人间的美好呢?至此,全词上阙完成了一次,由喜转悲而后又复归祥和的情感进程。

苏轼版《水调歌头》: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教你如何应对中秋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下阙开篇依然是月亮,但就像词人的一句“何似在人间?”找到内心的祥和一样,下阙便不像上阙那样兜兜转转在高处、天宫了,而是全程围绕着月亮,展开了一番充满哲理的词句。最开始是对月亮在天空中移动的描述,词人仿佛也从欢宴的席面上回到卧榻,却在对苏辙的想念中无法入睡,静静看着月亮在远处朱红色的阁楼与近处雕了花儿的窗户之间移动。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你不应该有忿恨吧,但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变圆呢?可见,刚刚在上阙中从天宫朝政中把思绪拉回到人间的苏东坡,这才开始伤起了离别,这也是全词最点“兼怀子由”四个字的部分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人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对七年未见弟弟苏辙的“伤离别”之中,而是顺着对月相变化的思考,写道: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是月相变化与天气变化所致的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很难维持长久的美满。这既是在宽慰自己,也是在宽慰每一个读到这一句的中秋离人。从这一局开始,在之前反复在悲欢离合间游荡的词人终于彻底找到了内心的祥和。

苏轼版《水调歌头》:中秋诗词第一代表作教你如何应对中秋离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一句便是苏轼提供的解决方案,哪怕至亲与知己远隔千里之遥远,但只要我们能够长久地保持对远方亲人与知己的挂念,即便在中秋佳节不能团圆,也可以在各自的城市共赏一轮美满的圆月,以此寄托亲情、友情与爱情。这样的胸怀不仅相当苏东坡,而且也是我们国家传统诗词追求的共同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唐)许浑

苏轼的这句其实并不是首创,唐诗早已大量应用“共明月”的意境。可以说,唐诗宋词里关于中秋赏月的诗句词句,往往都会自离别起、自共明月而终,落脚点总是“共明月”。正是这唐诗宋词中“共明月”意境的渲染,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对中秋月圆的共同审美。

“共明月”便是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代表的一众中秋诗词提供的中秋离别解决方案,也正是这个从自古多离别之中产生出来的“解决方案”为我们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份在中秋佳节期盼团圆、共赏明月的唯美意境。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