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的倡导者是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的倡导者是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14 19:20:06
阅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千万群氓的民主启示录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笔者说:

鲁国人、齐国人、郑国人、卫国人、邓国人、陈国人……,“某国人”这个词在左传故事中出现的频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它代表的往往不是国君、大臣的意志,而是普通人和由他们组成的“百姓(民)”群体的意志。从帝王将相这种微观研究的角度去理解“某国人”的行为肯定会失之偏颇,所以从“蜂群思维”的整体角度去理解我们的春秋祖先一定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某国人拥立某人”、“某地人攻打某人”、 “某国人要求某事”,这种现象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和蜂群思维非常相像,一是“群氓政治”,这些集体行为有可能是华夏族甚至现代中国原始民主的发源之地;二是“涌现现象”,从这些“群氓”的行为中涌现出来了许多超越个体的文明与智慧;就像很多智者所表达的那样,“三根弦代表三个音阶,当人们以为加入第四根弦就是单纯的增加一个音阶时,得到的却是星辰和大海!”

左传对于民主的启示大约有两点,一是不论是在事件的开始亦或是结束,群体行为必是一个显著的观察节点;二是不论一个群体是强盛亦或是消亡,智慧必是超越个体、超越阶层的存在;最后,文明的诸多支流终将汇合成文明的大海,可是那宏大华美的乐章总还是让后来者抱有一丝遗憾、一点失落,因为我们得到的同时也正是失去的时刻!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千万群氓的民主启示录

一、卫人立晋,大众的意志。

1、从众行为,“卫国人”的民主启示。

蜂舞是蜜蜂的沟通之道,它们通过这种形式去交流采蜜和选巢的信息,舞蹈动作越夸张说明这只蜜蜂的主张越好,之后其他蜜蜂根据强烈程度核查几个备选地点后,就会加入到它们选择的蜂舞个体中,直到最终形成群舞,最大的蜂群获得胜利。

不论是州吁弑君自立的行为也好,还是石碏大义灭亲的行为也罢,他们的行为都是在通过自己“夸张的舞步”去主张自己的政治选择。在卫国这个由数以万计的卫国人合并成的一元整体中,“卫人”在既没有遵从于团体的直接要求,也没有任何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的条件下,就通过群体的自适应技巧去让每个个体改变并适应了群体的选择与信念,这大约也算是民主的“奇迹”了!

不论是为了获取群体的接纳,又或是为了获取个人的正确感,“从众行为”成为了“卫人”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这种由“陌生人”选举“陌生人”的选举大厅,大约就是民主制度的真髓,但其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曲终幕闭,按照民众的选择,卫国选择了公子晋作为他们的国君,向着群选的目标继续前进。

2、卫国州吁之乱。

鲁隐公四年春,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而他讨好诸侯、安定百姓的方式是发动对郑国的复仇之战,结果是联合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联合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鲁国众仲对州吁的方法给予了评价,“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州吁也想获得卫国人的支持,这是肯定的,但用“祸乱”的方式来吸引卫国的百姓绝对不是正确的方法。那么为什么州吁还要这么做并成功发动战争了呢?他为什么认定复仇战争可以作为“蜂舞”来吸引卫国百姓呢?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有少许支持者,比如:石碏的儿子石厚。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在孤单的意见者得到少许支持之后就会降低,所以州吁利用了规范性影响对民众的影响力,减弱了从众行为对自己的束缚,暂时获得了对卫国人的控制权;二是他找出了“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这样一个动机。个人动机越强烈则群体吸引力和凝聚力越强大,所以在对郑复仇之战中,卫国百姓在群体压力下就不可能轻易地抵制它;最后,州吁成功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但这与他“讨好诸侯,安定百姓”的愿望也渐行渐远了!

3、卫国石碏之鉴。

州吁通过战争安定百姓的图谋失败后,于是通过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借此机会用调虎离山之计,假借“朝觐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和“陈桓公引荐就可以成功”的理由,将州吁和石厚骗到了陈国,并借陈国之手除掉了他们。左传对石碏行为的评价是“大义灭亲”。之后,卫国出于大众的意志,到邢国迎接并拥立了公子晋为国君,即:卫宣公。

石碏不能禁止自己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又不能禁止州吁杀死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但是作为一个智者,“安定百姓”也是他的终极目标。那么为什么石碏仍要与州吁和石厚背道而驰并成功除掉了他们呢?他为什么认定“大义灭亲”可以作为“蜂舞”来吸引卫国百姓呢?原因也有两点,一是他自信自己是一位智者。在信息性影响对从众现象的作用中,智者(专家)身份在面对有风险的判断和不确定性的选择时,会产生更多的从众行为发生,而对某个问题判断能力的自信心也会产生相同的促进作用,所以州吁才通过石厚去求助于石碏;二是他是一名有坚定信念的“创造性异议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行为,表达异议特别容易出现在像石碏这样的“智者”身上,因为智者通常不会简单地“从众”,即:不思考就赞同或反对多数派的意见,所以在州吁弑君自立和儿子同流合污的情境中,他通过“大义灭亲”的“个性化”选择去坚持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最后,石碏成功实现了自己“安定百姓”的目标,而卫国人也通过公议选择了自己的国君。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千万群氓的民主启示录

二、鄾地之亡,量变到质变。

1、情境强化,“邓国人”的民主启示。

鱼群是小鱼的生存之道,它们通过这种形式去震慑和躲避掠食者,成千上万的小鱼形成鱼贯而行的密集队列,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以波状传感的方式作出转向的动作,而这些动作从一条鱼到另一条鱼,鱼群远非鱼的简单聚合。

不论是鄾地人杀使夺财的行为也好,还是邓国人败军失鄾的结局也罢,他们的行为都是在通过自己“群体转向”的行为去对楚国、巴国的聘问作出自己的情境反应。从鄾地人的个体行为发展到邓国援军的集体行为,随着参与成员数目的增加,成员间的连接度也随之增强,最后就产生了群体行为的动态特征,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群体民主”行为。

暴力衍生暴力,如果在暴力行为之后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奖励,那么暴力就会产生很强的侵犯性,这是鄾地人和邓国人行为的主要原因。但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记忆行为和感知行为的一致性,因为情境刺激可以增加人们先前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对紧随行为发生的预测,所以楚国和巴国到底强化了鄾地人和邓国人的哪一部分记忆和感受?这真是让人浮想联翩。不过,这已不是本文重点,重点是“楚国、巴国的求和行为”成为了鄾地人和邓国人产生群体行为的辨别性刺激源,它就像一个信号灯,控制后两者作出了群体暴力反抗的“民主”行为。

2、鄾地人杀使夺财。

鲁桓公九年春,巴子派遣韩服向楚国报告,请求和邓国缔结友好关系。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他们,并掠夺财礼,杀死了道朔和巴国的使者。楚武王派遣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拒不接受。

当一个行为成为改变环境中某些方面的手段时,人们就会在某一特定反应和该反应的结果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是很难想象鄾地人为什么会把“掠夺财礼,杀死了道朔和巴国的使者”的行为和“平安无事,有益于己”的结果连在一起的!也很难想象他们又怎么把这种暴力侵犯行为定义为“获得益处的工具”和“一种正强化”的!人们会通过工具性学习把能带来令人满意、有益的或是令人愉快的行为进行重复和强化,但是这种“正强化”反而成为了鄾地人增加暴力和侵犯行为发生的刺激源,更甚者继而成为一种“民主行为”,真实叹为观止!

3、邓国人败军失鄾。

鲁桓公九年夏,楚国派遣斗廉率领楚军和巴军包围鄾地。邓国的养甥、聃甥率领邓军救援鄾地。邓军三次向巴军发起冲锋,不能得胜。斗廉率军在巴军之中列为横阵,交战时假装败逃。邓军追逐楚军,巴军就处于他们背后。楚、巴两军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地人黄昏后就溃散了。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聆听和阅读方式,间接学习那些能为他人带来积极结果的行为,同时回避那些使他人陷入困境、受到伤害、被拒绝或带来更糟糕后果的行为。所以,邓国人到底是怎么理解鄾地人杀使夺财的行为的?难不成他们把这种疯狂的暴力侵犯行为当成了“正能量”!从邓国人拒不接受楚国指责和派遣援军救援鄾地的行为可知,他们把鄾地人的行为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在观察性学习的帮助下,邓国人把鄾地人的行为规则内化成了“自己的规则”,把“杀使夺财”的成功当成了“邓国可以战胜楚国、巴国联军”的猜想!鄾地人的“成功”对邓国人的行为产生了列联强化效果,从而为其败军失鄾的结果打下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工具性学习和观察性学习也是会产生“民主”行为的,只是这种类似鱼群的群体行为可能带来的是毁灭!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千万群氓的民主启示录

三、陈掌齐政,看不见的手。

1、服从行为,“陈国人”的民主启示。

旋涡是水滴的涌现之道。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开始搅动,先是涡流,后发展成旋涡,它从水面扩展到槽底,带动了整槽的水,不停变化的水分子在旋转,时刻改变着形状,而旋涡就在崩溃的边缘舞动着。

不论是陈公子完(敬仲)逃到齐国被任命为卿的偶然性也好,还是陈桓子、陈成子在齐国昌大、掌权的必然性也罢,他们本身只是“一滴水”而已,真正伟大的是从他们的行为中涌现出的“陈人代齐”的结果。促成“敬仲逃到齐国”行为的陈国人只是一个个愚钝的凡人,他们没有能力控制陈国将来的命运,但是从这些普通的人群中却涌现出了能控制“未来”的隐形之手,它让陈国人在齐国不断聚集、壮大,它使“齐国陈人”这个群体从陈公子完身上涌现出来。这是一种终极的“民主”,它不是“1+1=2”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1+1=苹果”的涌现质变。

一个人的机体只是躯干、五脏而已,但从许多个体组成的集群中涌现出来的却是高耸的城墙、无边的田野、美妙的旋律、无限的智慧。“民主”可以帮助群体变成一个超级有机体,整体行为从各部分的有限行为里有规律的涌现出来,身体与心智、整体与部分的二元性就真正烟消云散了。所以,陈国人赶走陈公子完也好,陈国人在齐国扎根壮大也好,从“涌现”的角度来看,“民主”让华夏合一成为了一种“必然”!

2、敬仲入齐为卿。

鲁庄公二十二年春,陈国人杀了他们的太子御寇,陈公子完和颛孙逃亡到齐国。颛孙又从齐国逃到鲁国。齐桓公让敬仲(即陈公子完)做卿。敬仲以“所得的已经很多了,不敢奢求高的职位”为理由辞谢了,齐桓公于是让他做工正。之后,又发生了齐桓公宴饮事件,当桓公因为高兴而要求“点上灯火继续喝酒”后,敬仲以“占卜白天招待您,没占卜晚上陪饮”为理由辞谢了。君子对敬仲的评价是“使自己完成礼仪而有节制,有义;使君主完成礼仪而不过度,有仁。”

服从权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征服道德规范、同情心和社会操行的强大驱力。有很多的“伪民主”其实都来源于服从行为,因为要对某个人提出的直接而明确的要求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尤其当这个人以权威身份出现时。面对服从即可获取眼前利益的诱惑,敬仲为在齐国的陈国人设立了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一是克服了“服从合法的权威人物”这一规则,面对错误的命令能够拒绝这是英雄才能做到的行为;二是克服了“不作任何质疑的无头脑服从”这一规则,面对齐桓公的权力与情境压力,敬仲没有让焦虑战胜理智,没有让短期利益遮蔽自己的双眼;陈国人能在齐国昌大大约都源自一开始由敬仲建立的根基。

3、陈国人得齐政。

陈厉公是蔡女所生,所以蔡国人杀了五父而立他为君,生了敬仲。在敬仲年少时,有一个周太史为敬仲占筮,说:“‘出聘观光,利于作国君的上宾’。敬仲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吧!但不在本国,而在别国;不在其本身,而在他的子孙。”之后,懿氏占卜女儿嫁给敬仲的吉凶。他的妻子占卜,说:“吉利。这叫做‘凤凰飞翔,唱和的声音嘹亮。有妫的后人,养育于姜。五代要繁荣昌盛,与正卿并列朝班。八代以后,地位没有人能与他争强。’”等到陈国第一次灭亡,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昌大。后来楚国再次灭亡陈国,陈成子执掌了齐国的政权。

在生活情境中,一些权威会向你施加压力并迫使你遵从其要求,而要求本身是不道德、违法、邪恶、不合理也不合适的。这就需要人们制定一套心理对抗策略,所以就产生了“占筮”行为,说到底它不过是一种藐视权威的“不服从暗示”罢了。敬仲以及之后的陈国人在齐国为了获得所谓的“民主”与百姓的服从行为,不自觉得就去树立了敬仲的占卜之词,目的是为了树立一个不服从的榜样,从而减少了齐国百姓对齐国公族的服从行为。这个不服从的榜样就像让每个人们都能看见的、容易触及的“放弃”按钮,让齐国人对原有统治者的服从行为大大减少,因为这个按钮暗示停止服从的正确性及停止的方法,从而让“新民主”代替了“旧民主”。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