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苏轼元宵节诗词_苏轼清明节的诗

苏轼元宵节诗词_苏轼清明节的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24 00:21:10
阅读:

文/渔歌子

古诗文化|苏东坡诗词中的端午节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今天端午节,家长国学堂,我们学习两首苏轼的端午诗词,看看其诗词中的宋朝端午节民俗风情,以及中国传统文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之前十天半月,就有很多爱古诗的朋友分享交流端午诗。检视一下从古到今的端午诗歌,发现仍然是苏东坡写得最多且最好:最能描绘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最能传达士大夫的壮烈气节,最能体现中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怀。这再次说明一点:伟大的诗人,永远不会缺席历史,也不会忽视生活,同时会关注最真实、深刻的人情人性……这也是是苏东坡最为中国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苏轼写的端午诗非常多,这既是他天才诗情的不自觉外溢,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自然流露。

其端午诗,一类是写亲情的,尤其是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如《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一类是应制端午诗。宋朝时每逢立春、端午,均命翰林作帖子诗进献宫中,剪贴于禁中门帐,供皇帝及内宫欣赏。《古今岁时杂咏》收录了苏轼端午帖子《皇帝阁》16首,《太皇太后阁》11首,《皇太后阁》6首,《皇太妃阁》5首,《皇后阁》4首,《夫人阁》9首,《郡王阁》5首……仅此一类,就有50多首,应该都是苏轼在翰林任上的作品。

以上作品数量可观,但算不上苏轼端午诗歌的杰作。能称为苏轼端午诗代表作的,有一首诗、一首词——诗是《屈原塔》,词是《浣溪纱·端午》。

屈原塔

苏轼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

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

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

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

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

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

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

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

所以持死节。

[渔译]

楚国人为屈原而悲,

千载之后余意未歇。

屈原的精魂飘往何处,

父老乡亲们空自呜咽。

至今人们还在沧江之上,

投饭投粽惟恐他饥渴。

还留下龙舟竞渡的风俗,

哀痛的声音让楚山崩裂。

屈原是古代真正的壮烈之士,

为正义而死的心志非常坚决。

俗世之人哪里可以理解,

还以为他珍惜生命恋恋不舍。

南宾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

山上有一座遗存的旧塔。

应是供奉佛法的人们,

修来供奉屈原担心他沉沦寂灭。

这件事情虽无凭无据,

这份情意却非常真切。

哪一个古人不会死去,

何必来较真考辨分析。

一个人声名可以千古不灭,

富贵只能短时间内灼热。

大夫屈原因为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至死保持着气节。

苏轼写作此诗,大约在嘉祐四年(1059年),刚刚二十出头。两年前苏轼即考中进士,正是年少得意之时,现在陪着父亲出川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重庆忠县),看到这个旧楚边地竟然有一座屈原塔,不仅有所感慨,随手写下这首五言古诗。

此诗一共24句,8句一节,正好分为三个内容。

前八句写楚国父老悲叹屈原命运,千载之后仍然对屈原念念不忘,留下端午节遗俗,在江流中投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祭祀和纪念屈原。

中八句写屈原非恋恋求生之人,其壮烈心志非俗世之人所能理解;所幸有奉佛之人修此高塔,让屈原的令名与天地并存不灭。

后八句指出,屈原塔和屈原之间的关系真不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气节;惟有坚守气节,才能让令名千古不灭。

写这首诗的苏轼,正是血气方刚之时;他对屈原的赞美和景仰,几乎毫无保留。他将屈原遗留在天地的魂魄,称之为“精魂”,并直接称屈原为“壮士”,皆前所未有。最重要的是,苏轼肯定了屈原洁身自好、为国死节的深远意义,表明了自己在生死荣辱面前毫不犹豫抉择道义气节的倾向性。

《屈原塔》一诗,表现的正好是中国传统文人家国情怀中“达则兼济天下”一面。

古诗文化|苏东坡诗词中的端午节

浣溪沙 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译]

轻汗微微透碧纨。

微微的轻汗,洇湿了碧绿的绸衣

明朝端午浴芳兰。

明天端午节,正好在兰草汤里沐浴

流香涨腻满晴川。

晴朗的河上,必定流淌兰香,涨满粉腻

彩线轻缠红玉臂,

彩色的丝线,轻轻缠上粉红的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娇小的香符,斜斜挂在乌云般的发髻

佳人相见一千年。

可爱的佳人,但愿一千年后我们还能有缘相遇


[解读]

端午节是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这个特质,国家才将其列为公共节假日,以示对传统的特别重视。

端午节还有很多种叫法,每一个名称背后,都包含着具体的文化内涵。

“端”有初始之义,农历初五被称为“端五”;农历五月又被称为“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午”。

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端午节为五月最重要之节日,故又叫“五月节”。

端午正值仲夏,古人在这一天往往以兰草汤沐浴辟邪,故又称“浴兰节”。

端午这天要包粽子、戴艾叶、缠丝线、挂灵符,既要考验家中女儿的手艺,也要在女儿身上有所妆饰,故这一天也叫“女儿节”。

重午犯忌,又值仲夏季节,五毒尽出,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艾叶等以驱邪避毒,故端午又称“菖蒲节”。

……

“浣溪沙”是苏轼爱用的一个词牌,他曾以这个词牌写过不少作品。这首“浣溪沙”,据说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四日,第二天即端午节。这时的苏轼,刚刚经过千里跋涉,被放逐到岭南,在惠州住下来也只有半年多点时间。

刚从北方南下时,苏轼为前路艰险难测而忧惧,只带了侍妾王朝云与两个小儿子随行。但是到了惠州之后,他受到当地太守、县令等官员的礼遇,还有好多朋友从外地赶来看望,于是他在这里度过了流放过程中难得的一段安适生活。

最令其感到欣慰和幸福的,自然是朝云的存在。在苏轼最艰难的日子里,朝云一直追随和陪伴着他。朝云不仅是其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他们相依为命,又共同修行。所以当端午节或女儿节来临时,苏轼自然而然将目光凝聚在他的朝云身上。

上阕三句:“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五月的黄梅天炎热而潮湿,让天生清凉的朝云都微微出了一身轻汗,汗水似乎都洇透了她身穿的绿色绸衣。出汗就出汗吧,正好明天就是端午节,可以用兰草汤好好沐浴一下。不仅可以洗去身上的汗渍,说不定还能顺便洗去人生的邪僻和艰难。人同此心,可以想象,明天端午节里,不仅朝云会这样,惠州许多人家的妇女都会这样。这么多人同一天里沐浴,随后同一天内将沐浴后的水倾倒进门前的河流,必然会让晴空下的水面漂满流香,涨满粉腻。

下阕三句:“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用五色丝打成五彩缕,系在女人们的手臂之上,这丝缕又叫“长命缕”或“长寿丝”;又会用香草或药材等,做成灵符或缝进香囊,戴在女人们的发髻之上。想象着朝云明天手臂上缠绕着红丝线、头顶上斜挂着小香符的可爱样子,东坡先生不由得发出爱情的誓言:佳人啊,但愿我们不仅此生相依相伴,千年之后还能有缘再见!

这首词的写法很特别。上阕首句为实实在在的人物描写,下阕尾句为发乎内心的抒发深情,属于实写;中间四句全是对第二天端午节的想象,全是虚写。但就是在这一番虚虚实实而又篇幅短小的描写之中,苏东坡与朝云的爱情跃然纸上,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历历在目。

《浣溪纱·端午》一词,表现的是苏东坡报国无望后回归家庭珍惜爱情亲情,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一面。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