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秋瑾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_鉴湖女侠秋瑾是哪里人

秋瑾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_鉴湖女侠秋瑾是哪里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26 22:36:24
阅读:

作为辛亥革命先驱者的秋瑾可谓近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虽出身封建家庭,却冲破世俗,东渡日本,投身革命,提倡妇女解放,最终捐躯法场,走完其波澜壮阔的短暂一生。

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秋瑾的传奇人生

△秋瑾

“白纸扇”: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她在1877年出生于福建南部的一富裕家庭,少年时最钦佩历史上的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蔑视封建礼法。她后随为官的父亲到湖南居住,在1896年与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钧正式结婚。1903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此时期,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一批同样心系祖国危亡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救国之道。她曾动情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 1903年,秋瑾在《改琴文书》中第一次使用了“鉴湖女侠”的别号,颇有侠客气息。此后,她经常身着西装革履,头戴蓝色鸭舌帽,俨然一副“男子”形貌,并以此种打扮会客或出席宴会。她还发表了《谈女权》文章,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传统封建社会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也使得其与丈夫的隔阂加深。

1904年夏,秋瑾在寓居北京期间,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毅然冲破封建的礼教和家庭束缚,变卖了贵重嫁妆首饰,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她到东京后,先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随后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同年秋,秋瑾参加了由孙中山委派冯自由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进一步滋生反清思想。她在东京参与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她还与陈撷芬等发起组织留日女同学参加的“实行共爱会”,这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爱国团体,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

“山阴秋竞雄”:同盟会浙江分会主盟人

1905 年春,为了筹措学费和探亲,秋瑾返回祖国。秋瑾回国后,通过陶成章熟识了不少浙江地区的会党首领,加强了同革命党人的联系。她在上海拜访了蔡元培,又在绍兴结识了徐锡麟,由其介绍参加了革命团体“光复会”。同年夏天,秋瑾再次东渡日本。后由冯自由介绍,以“山阴秋竞雄”之名宣誓登记加入新成立的同盟会,后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主盟人。1905年底,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压迫留日学生,秋瑾等带领大批留学生抗议,并愤然回国。1906年春,她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以安置自日本返国的留学生。同年,她为防止因参与革命牵连家庭,还宣布同湖南夫家脱离家庭关系。1907年1月,在上海正式创办《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撰文宣传妇女解放主张,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提倡妇女享有人身自由权、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受教育权等,但报纸在出版两期后因故停刊。

1907年初,秋瑾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这也是光复会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她亲任教习,骑马带学生到野外打靶,练习射击技术,共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壮大了革命队伍。为统一革命力量,秋瑾等人以浙东会党为主体,组织了一支光复军,并拟定光复军制,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为口号,将光复军干部分为十六级,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虽死犹生: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秋瑾的传奇人生

△秋瑾版画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计划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遂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也被清廷获悉,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时躲避。但她坚持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不幸于7月13日被捕。她之前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0岁,成为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也开创了女犯问绞不问斩的先例。秋瑾精于诗词,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瑾遗集》《秋瑾史迹》等数种。

秋瑾英勇就义的消息,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申报》《时报》《中外日报》等国内社会舆论多强烈抨击清政府的专制,浙江巡抚张曾敭和绍兴知府贵福,在浙江民众的强烈反对下,也于1907 年底被迫离开浙江。海外留学生及革命党人也纷纷谴责清政府杀害秋瑾的暴行,浙江的革命党还通过发动暴动为秋瑾复仇。英、法、德、日、美等国的报刊也广泛宣传秋瑾的英勇事迹,有的国家《新闻年鉴》还把秋瑾列为1907年世界著名新闻人物。同乡的鲁迅则把秋瑾化为1919年创作的小说《药》中的女革命家夏瑜,寄托自己对秋瑾的无限崇敬与怀念,医治国人麻木的心灵。

秋瑾死后,其后事也是几经波折。她最初葬在绍兴,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1908年,生前好友徐自华等将其遗骨于绍兴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前往悼念者络绎不绝,清政府逼令迁移,其墓又迁回绍兴。秋瑾儿子王沅德又于1909年,将母亲墓迁葬湖南湘潭昭山,完成父母合葬。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秋瑾墓又迁葬于风景秀丽的长沙岳麓山,并建秋瑾烈士祠 。1913年,经湖南、浙江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并建立了一个纪念亭,取名“风雨亭”。秋瑾墓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几经变换地址,现在其墓又回到了西湖原址,成为重要景点。

对于为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创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女中豪杰秋瑾,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等也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1913年,孙中山途经杭州时,曾亲临秋瑾墓,祭扫烈士英灵,题赠了“巾帼英雄”的匾额。1916年,孙中山又赴西湖秋瑾墓凭吊,并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39 年,周恩来在绍兴为鼓舞当地妇女参与抗日,亲笔给表妹写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儿女争光”的题词。 1942年,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79年,宋庆龄还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本文作者 海岱

首发于《团结报》“文史e家”微信号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你可以试试长按下面这张图片↓↓↓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期编辑:陈晓燕 杨镝霏

欢迎关注“文史e家”(wenshiyijia2016)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