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南京城墙分布图_

南京城墙分布图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0-18 07:32:31
阅读:

专家找到史料依据,就在朱元璋下令编纂的方志中

今年是南京城墙建城650周年。已经“650”岁的南京城墙依然隐藏着很多秘密。

比如,城墙的外形为何如此不规则,到底是模仿什么而建?最近,南京城墙研究学者发表多篇论文,揭开了这个谜底:南京城墙形状其实是“北斗星”和“南斗星”的聚合形,其依据可以从明代文献史料里找到。

城墙外形像啥说法多

在中国现存的所有古代城墙中,南京城墙的外形最为特别。常见的城墙都是规则的,一般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即便稍有变化,也多为长圆形,像南京城墙这样的外形,在国内属于特例。

城墙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城墙的外形和成因,在史料中记载得并不多,因此很多学者、爱好者提出过不少猜测,有人认为城墙呈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粽子形;有人认为,南京城墙呈现“宫扇形”。1997年第三期《东南文化》上有学者发表论文,指出南京城墙营建深受道教思想影响,道教以“壶天”、“壶中”为圣地,以“壶公”为神仙,因此南京城墙建成了“壶状”,也就是葫芦形状。

十年前,有南京媒体报道,有读者猜测,南京城墙外形像一张人脸,极有可能就是朱元璋的脸。仔细看城墙外形,的确像一个人的侧脸。

答案藏在《洪武京城图志》中

为了解开南京城墙外形之谜,南京的城墙专家做了很多努力。

南京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经考证后指出,南京城墙的形状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在平面上呈现“北斗星”和“南斗星”的聚合,同时兼顾丘陵、河湖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军事防御需要。这一观点被写进了《南京城墙志》。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刘斌研究员日前撰写论文《明都南京城缘何仿北斗之形营建》,文中指出,已有学者研究表明:自六朝建康都城到明都南京,都以观察模拟星空天象的布局,来对应都城营建。

那么,南京城墙这“北斗南斗聚合”的布局是否有史料依据呢?刘斌研究员说,其实秘密就藏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中,这是一把解读南京城墙的重要“钥匙”。

“应天府实星纪斗牛之分”

刘斌介绍,《洪武京城图志》是明代南京地区第一部官修方志,是朱元璋在城墙建成后下令编纂的。此书全面而详尽地记载了明初都城南京的规模建置情况。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八年)辛亥,洪武志书成。其书述都城、山川、地理、封域之沿革,宫阙门观之制度,以及坛庙、寺宇、街市、桥梁之建置更易,靡不俱载,诏刊行之。”

《洪武京城图志》的文字明确地印证,明初南京都城传承了自周朝以来数千年都城营建制度,其中提到“圣人应期启运,故天发其藏,地辟其会,辨方正位,立洪基,造丕图……荣光佳气,与斗牛星纪并丽乎太微帝车之间,何其伟耶!”“本朝应运肇基,应天府实星纪斗牛之分,且与二统之正相协。”

刘斌告诉记者,古人所说的“斗”、“牛”是指北方七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就是指北斗七星,“星纪”“应天府”是指南京城,《洪武京城图志》的记载,从源头上印证了南京城墙设计布局的原始理念。

明故宫对应着“天帝居所”

杨国庆则认为,南京城墙的设计者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刘伯温,为了体现朱元璋“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他在规划南京城垣时,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将南京城垣设计成北斗星与南斗星的聚合形。

“斗”是中国古代的舀酒器具,分为“勺”和“柄”两部分。《南京城墙志》指出,刘伯温规划的南京市区,以狮子山至通济门西侧为一条轴线,分为“南斗星”、“北斗星”两部分。

具体说来,通济门(不含通济门本身)至三山门(水西门)为“南勺”居民商业区;通济门(含通济门)至太平门为“北勺”皇宫区。两“斗”的“柄”之间是军屯区。

刘斌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又将北斗一带的群星分为“三垣”。紫微垣居于“三垣”中心,它被视为天宫的象征,是天帝居所;“太微垣”位居紫微垣之下东北方,象征天帝的大臣所居。“紫微垣”和“太微垣”俨然天上的皇宫朝廷。

投射在南京城墙的布局,北斗星的中心方位投射在南京城东南的皇家宫殿区域。明故宫里的内宫,对应紫微垣的“中宫”,是人间“天子”所居的宫殿,宫城因此被称为“紫禁城”;明皇宫内外的文武官署,则对应着“太微垣”。

刘斌说,很明显,南京城墙和南京明皇宫的布局,通过模拟“天”的布局来规划营建帝都,体现天、地、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保存了“象天设都”的悠久文化传统。

原标题: 原标题:南京城墙外形之谜解开 竟是北斗南斗聚合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