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关于茶圣陆羽的故事_茶圣陆羽是唐朝人

关于茶圣陆羽的故事_茶圣陆羽是唐朝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10 22:32:42
阅读:

大唐不能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他们用诗篇堆起了大唐的诗国高潮;大唐不能没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他们用铁笔书写了大唐的铮铮铁骨;大唐也不能没有吴道子、阎立本、韩干、周昉……他们用画笔再现了大唐盛世的巍巍景观……

同样,大唐不能没有陆羽,他不仅掀起了大唐的饮茶风尚,而且推动了中国茶流传到世界各地,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国茶的时代。由于陆羽对茶的研究推广,让世界将目光聚焦于亚洲中国,同时,中外的茶马贸易加强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他撰写了第一部专门研究茶的著作《茶经》。因为他对茶所做的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青年作家张冰筱撰写的《大唐茶圣陆羽》,以文学的手法演绎了陆羽从弃婴到寺院茶童,从戏班伶正到茶学专家,用一生逆流而上,终成一代茶圣的励志传奇。

大唐茶圣陆羽:从弃婴到一代茶圣的励志传奇

《大唐茶圣陆羽》封面图

张冰筱以创作网络文学起步,逐渐涉足文学领域。她的作品立意深刻、追求品位、结构严谨、情节安排合情合理、风格清丽自然,被畅销书作家燕山刀客称为“网络文学中的一股清流”。2019年4月,《大唐茶圣陆羽》的网络版《茗香赋·陆羽传奇》入选中国数字阅读大会“2018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作品”,说明她的作品得到了主流认可。

在《大唐茶圣陆羽》中,作者对陆羽的一生展开了精彩的演绎,创造了一个淡泊名利、满腹才华、正气凛然,为了研究茶事而孜孜以求的“茶圣”形象。通过这部书,中华茶文化、茶马贸易、儒释道文化、工匠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

出身传奇

陆羽的出身颇为传奇,是的,他出生不久(两岁左右)即被遗弃。陆羽在自己作的《陆文学自传》中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隐晦:“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在古代,但凡功成名就之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总习惯于强调籍贯,甚至后人以籍贯称呼某人。一句“不知何许人也”多少道出了陆羽对于身世的无奈。

《大唐茶圣陆羽》对此展开了精彩的演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个秋天,竟陵龙盖寺的智积法师念罢早课,忽闻西湖边传来鸿雁的鸣叫,循声而去,只见一对鸿雁用翅膀守护着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婴儿,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名男婴便是陆羽。

陆羽与佛教结缘,自小生活于佛寺。智积法师擅长品茗,且能煮得一手好茶,对茶事也颇有研究。陆羽常年伴随法师左右,煮茶奉茶,又与茶结缘,在儿童时期就接触到了茶艺。这为他今后专事茶艺研究打下了基础。

浪迹江湖终学儒

陆羽在佛寺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既学习文化知识,习佛教经典,同时也学习茶艺。对于一个弃婴来说,能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不能不说是命运的眷顾。

然而在12岁那年,陆羽做了一个令人费解和诧异的决定:离开养育自己多年的师傅,离开自己长大的龙盖寺。按照陆羽自己的说法,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他虽身处红尘外,却对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抱有一定的憧憬。根据陆羽《陆文学自传》的说法,关于儒家孝道方面他与师傅产生分歧,且各执一词,谁也不能说服谁:“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二是尽管陆羽在龙盖寺得以学习文化知识,但这对于好学的他来说远远得不到满足,他也没有机会接触浩繁的经史原典,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一日在山下,陆羽得到一篇张衡的《南都赋》,竟然很多字都不识得,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也许这也是他离开龙盖寺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后,陆羽漂泊江湖,机缘巧合混进了一个戏班。由于陆羽相貌不出众,且有点口吃,然而却表现出一定的喜剧天赋,于是在戏班里做起了丑角演员。陆羽在寺院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加上聪颖好学,迅速在戏班立住脚。陆羽在演出之余钻研剧本,竟又做起了编剧。后来,陆羽还编写了三卷幽默作品《谑谈》。

陆羽是幸运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时的名臣竟陵太守李齐物,他极为赏识陆羽的才华及其对茶艺的领悟。在李齐物的推荐下,陆羽拜到隐居在火门山的大儒邹老夫子门下,正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陆羽在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学问日精,直到19岁那年才辞别夫子下山。

访茶江湖著《茶经》

李杜之于诗,韩柳之于文,颜柳之于书,吴阎之于画,陆羽之于茶……共同构筑了大唐文化包容兴盛的基因。陆羽学识贯通儒、释、道三家,但始终如一的事却是钻研茶艺。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陆羽辞别邹夫子下山,也许在此时,他决定去实现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遍访天下名茶、遍品天下名水。

也就是在这一年,陆羽遇到了另一个贵人,原礼部郎中,现被贬为竟陵司马的崔国辅。崔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交往甚深。也就是说,陆羽在此时已经间接地走进了唐诗顶峰期的诗人圈。陆羽与崔国辅交游三载,谈论诗文,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

诗僧皎然是陆羽的忘年交,是陆羽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们一起写诗作文、诵经拜佛、研茶品水、访茶江湖。陆羽隐居苕溪后,仍与皎然过往甚密,因他们之间有三点共同的追求:佛教、诗文、茶艺。

为考察茶事,陆羽用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用心品鉴各地名水,游巴蜀,下峡川,客升洲(南京),居丹阳。在各地,陆羽逢山驻足,进山采茶品茶;遇水下马,品鉴水之高低;研制“茶道二十四器”;并将这些经验一一记录留存,为后来撰写《茶经》积累了素材。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决定在这里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对于这一段生活,《陆文学自传》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隐居苕溪之后,陆羽将主要精力用于读书著书,平日闭门谢客,只与名僧高士交往。著书闲余,他常常架一叶扁舟,造访山寺:或独行于山野,诵经读诗,采茶汲水,至暮方号泣而归。时人都把他当作春秋时代楚国楚狂人接舆。

“十年磨一剑”,而陆羽自从21岁时决定要撰写《茶经》,到公元780年47岁时最终定稿,其间经历近30年。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描述了茶道二十四器的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九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列举历史上饮茶典故;八之出,将唐代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八个区域,并品评各地茶叶优劣;“九之略”讲哪些茶器在哪些场合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内容绘成图像挂在茶席。

《茶经》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陆羽之前没有“茶”字,茶被称为“荼”“蔎”“茗”等。茶是“人在草木间”,是陆羽为茶正了名。《大唐茶圣陆羽》一书中说:“茶,是人在草木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份情缘、一个约定,是人与大自然的联结,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作者与陆羽时隔千年的时空对话,是对中国茶的独特的文化感悟。(董良敏)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