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列子》杞人忧天全文朗读_列子中的杞人忧天的原文和翻译

《列子》杞人忧天全文朗读_列子中的杞人忧天的原文和翻译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30 12:32:49
阅读:

由于《列子》被后世认定为伪书,致使其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被严重低估。鄙人今献拙文一篇,来解析这部道家经典。

一、《列子》真伪之辨。

很多学者认为《列子》乃伪作。近人马叙伦更是例举出二十则实例,以证《列子》之伪。其观点不外以下几类,下面作简略反证:

1、《列子•杨朱》篇有言:老子曰:“名者,实之宾也。”但此言并非出自《老子》,而是出自《庄子•逍遥游》。而庄子晚于列子,在《列子》一书中出现《庄子》之言。这是其为伪书的铁证之一。

此言差矣。《列子》一书应当同《墨子》类似,作者并非本人。而是其亲传弟子或再传根据先师言论和遗教编著而成。其书中引用庄子之言,实属正常。

2、为何《列子》中的一些字词会具有魏晋时期的语言特点?

对此,也很容易解释:在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中,有《庄子•秋水》篇,其中有一句话是:“井蛙不可与以海者,拘与虚也。”其实,在《庄子》一书中原本是“鼃”字,而我们知道“鼃”与“蛙”是通假字,便直接在教科书中改为更符合今天语言习惯的“蛙”字。

同理,魏晋时期的学者将《列子》中很多生僻的字词改为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的字词,亦属正常。

3、以《墨子》为例,虽然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但主要内容是记载墨子言行,体现墨子思想,故《墨子》是无可争议的真书。同理《列子》记载的是列子言行,体现的是列子思想。《列子》亦非伪作。

《列子》伪书之说的“铁证”也是不足的。若以疑罪从无的无罪推定论,则不能称《列子》为伪书。况且,在对待文化典籍上,更应该有“与其过而废之,宁可过而存之”的态度。

下面列举一个《列子》是真书的证据,《战国策•韩策二》记载: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先生研究何学?史疾对曰:治《列子》之言。

笨笨认为,《列子》一书当为战国典籍。经过秦火,已有些许遗失。魏晋时期的学者将散失部分加以补充。并在字词上,对不符合当时语言习惯之处作了适当替换。就如同某人买了一件名牌羽绒服。但不小心,衣服上被挂了一个洞。然后到裁缝店里,将这个洞补了一下。裁缝技艺精湛,在破洞之处绣上花朵,与衣服十分搭配,浑然一体。此时,这件衣服依然是真正的名牌。若从补丁上抽出一根线,把这根线送给衣服的生产厂家,让他们鉴定真伪,这无疑是以偏概全。

二:《天瑞》解析

《列子》共有八篇。个人比较偏爱《天瑞》、《周穆王》、《汤问》和《杨朱》四篇。本文重点解析此四篇。

《天瑞》意为“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与《说符》相对应。其主旨是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一方面,《天瑞》篇是全书之纲;另一方面,诠释了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列子•天瑞》中,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谓道。

“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形者,混沌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沌。”此之谓道生一。

“混沌分: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之谓一生二。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三生万物。

老子的世界观就此产生——“万物莫不遵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此篇亦有进一步解析:

“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有生者复于不生,有形者复于无形。生者,理之必终也者。终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终,“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在《天瑞》篇中,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是对道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概括: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也。有人闻之,劝其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快。何忧其坏?”杞人大喜无忧也。

长庐子闻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细物,不得不坏。遇其坏时,岂不为忧哉?”

故事至此,讲的是道家的世界观。天地同万物一样,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不得不坏。故事还在继续……

列子闻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后的列子之言,讲的是道家的人生观。天地之崩坠,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欲恒其生,止其终。惑于数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达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庄子才会死妻后,鼓盆而歌。

《列子》札记——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孔子辩日,诠释老子道德经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完美的诠释了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周穆王》解析

《周穆王》从表面上看,颇似电影《盗梦空间》,全篇几乎都处于梦境之中。篇中有几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主人与仆役:

周代有尹姓人家,家中仆役众多,整日忙碌,不得休息。有一老仆,役使弥勤,筋疲力尽。但老仆每晚入睡,在梦中却为一国之君。整日游园宴饮,其乐无比。仆人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苦矣;夜为君,乐矣。

尹氏经营家业,为众仆之主。但夜夜梦见自己为奴仆,每日遭受驱使责骂,杖责鞭打。整夜呻吟至天明。

郑人争鹿:

郑国有樵夫,杀鹿而藏之。翌日,遗忘藏鹿之处,以为梦也。樵夫途中念叨“猎鹿之梦”时。被农夫闻之,便依其言,果得其鹿。农夫将其经历以告其妻:樵夫之梦为实也。妻子则说:非樵夫之梦为实,是相公做真实之梦。

樵夫至家中,夜梦藏鹿之处和农夫得鹿之事,便向农夫讨鹿。两人讼之士师。士师曰: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无人得鹿也。今据此鹿,二人共分之。

郑国国君听闻此事,谓相国曰:士师梦中为二人分鹿乎?相国曰:梦与实,臣不能辨。能辨者,唯黄帝、仲尼耳。今黄帝、仲尼亡,孰能辨之?

古莽之国: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曰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无分;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无辨。其民不食不衣,多眠而少醒。五旬为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以实之所为者梦。

阳里华子健忘:

宋有阳里华子,中年健忘。朝取而夕忘,夕与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家人苦之,巫而祷之,医而治之,皆无果。

鲁有儒生自称能治之,华子之妻以半数家产请之。儒生医之,积年之疾一朝尽除。

华子病愈后大怒,出妻罚子,操戈以逐儒生。宋人问其故,华子曰:吾忘也,荡荡然不知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须臾之忘,不可得也。

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智所能及也。

汉人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称,《周穆王》“迂诞诙诡,非君子之言也。”看来刘向真的把《周穆王》当成了《盗梦空间》。(这侧面证明了《列子》的大多数内容,并非出自魏晋时期,而是先秦典籍)

而叶蓓卿老师则完全读透了此篇道家经典。叶先生在该篇题解中称:此篇作者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示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倏起倏落,以证明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唯有造物的大道不生不死,无极无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短暂的过眼烟云若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际拥有。此篇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妙曼,可见著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终生昏于乱世而终不觉醒,故寄言语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夫“君子”可解。

叶蓓卿先生见解之精辟,无人能出其右。

《列子》札记——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孔子辩日,诠释老子道德经

叶蓓卿先生注释的《列子》,堪称经典

四:《汤问》解析

《汤问》篇笔锋横扫天下,搜罗旷古奇闻。篇中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不在一一列举。下面就解析一下此篇中的两则故事:

《列子》札记——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孔子辩日,诠释老子道德经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众所周知,本文不再赘述。此故事显然是在宣扬人能胜天的思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首歌曲《激情飞跃》中,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下五千年,龙的香火不灭,

古有愚公志,而今从头越,

华夏儿女走向世界,

激情飞扬, 我们共创伟业。

所有人皆认为,愚公移山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不然。

首先,生死有命,人不胜天是道家的一贯主张。这也是道家与儒家、法家、墨家的一个显著区别。

其次,《列子•力命》的主旨就是宣扬道家的天必胜人,人不胜天的思想。今天,我们对愚公移山主旨的理解,不但使《列子》一书自相矛盾,还违背了道家思想。

若想真正领悟愚公移山的主旨,必须联系《列子•说符》篇,篇中有孟氏二子的故事:

鲁国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被齐侯纳之,为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纳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学亦同。求于施氏,施氏如实相告。

于是,孟氏一子以学术游说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灭亡之道也。”遂宫刑而放之。另一子以兵法游说卫君,卫君曰:“吾弱国也,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也。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遂刖刑而放之。

鲁国的施氏与孟氏同样有二子,同样分别治学与好兵,同样游说诸侯。但却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作者以此故事阐述天道与人事的绝妙天机。

而《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之志感动天帝,天神帮他把山移走。愚公的成功,就像上面所说的鲁国施氏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被齐侯纳之,为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纳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愚公与施氏二子的成功,根本原因并非个人努力,而是天命使然。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后,又有一则夸父逐日的故事,与愚公成功移山不同的是,夸父最终饥渴而死。夸父就相当于孟氏二子,一个被秦王断足,一个被卫王割掉小鸡鸡。夸父与孟氏二子的悲惨遭遇,亦是天命使然。

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的故事,与《说符》篇中施氏和孟氏的故事主旨是一致的: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绝妙天机。即体现道家生死由命,人不胜天的思想。

若把愚公移山的故事单独分离,断章取义,便会误读经典。这是读书为学的大忌。若如此,便是老子之言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同样是家喻户晓,也不在赘述。此故事中孔子的“不能决”,我们通常理解为符合孔子的一贯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与《列子》全书无必然联系。

作为全书纲领的《天瑞》篇,记载有列子之言:“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所否,物有所通。”

《列子》札记——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孔子辩日,诠释老子道德经

《天瑞》篇中的列子之言,便是两小儿辩日故事的主旨:圣人无全能,圣有所否。即物各有其用,术业有专攻。

以上对愚公移山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的解读,不但符合道家道家思想,还与《列子》各篇的内容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