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阅读的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析理深刻

阅读的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析理深刻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8 18:57:58
阅读:







妙笔传道



“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主要区别即“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确定立意之后,可以淡化材料,甚至可以舍弃材料,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确定立意之后,要围绕“任务”“就事论理”,说深说透材料。


显然,“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析理深刻为佳。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能析理深刻?


我们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让考生根据材料,围绕指定的“共同任务”去完成写作的一种命题样式。


一、要析理深刻,前提是审题准确。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审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以“任务”为核心,审清主要任务是考生写作立意的第一步。“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很“骨感”,“任务驱动”一定暗含一至三大主要任务让考生去审题;阅卷老师也很“骨感”,完成一个任务就给一个任务的分。因此,考生写作前一定审清主要任务,然后,依任务去完成写作,如果不依据任务作文,即使作文很优秀,也犹如精美的桥比河短,也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来看看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写作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湖南高考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当年许多考生把它当作“新材料作文”来审题立意,审题出现失误,失分较多。我们来分析2017年高考作文材料的主要构成:



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三个主要写作指令


“选取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ƒ“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考生只有在这三个指令的驱动下完成作文,才能得分。


2.审写作主体对象,“任务驱动型作文”审写作主体对象让你论述的中心更突出。这一点在具体训练当中,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楚写作主体对象,导致论述的中心不集中,中心不突出,更别说深刻了。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作文的写作主体就是第一个指令“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偏离这个主体去作文就是跑题。


3.审文体,“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写成议论文,这种议论文更偏重于“新闻评论”。


二、在审准题的基础上,如何写深刻?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就事论事”“缘事析理”,不允许借题发挥,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要析理深刻,就要体现思辨的独特性与深刻度。


要使之深刻,考生首先应该想到“比较法”。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经常会出现几个不同的观点“你怎么看”,因此,考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问题,确立观点,分析问题,阐述道理,解决问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就显长短,出优劣,知真假,懂得失。可以横比,可以纵比,比形状,比大小,比高低,比质量,比多少,比深浅,比先后,比质感,比利弊,比职业……总之一定“好有一比”。


要写得深刻,“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以小见大就是由微知著,由点见面,由苗见果,由部分见整体,由小事见大节,由一斑见全豹的写法。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源点,也是生发点,创作者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合理想象与分析推断“小”中的大变化、大道理。


要析理深刻,还要注意这些技巧:拟好标题,优秀标题应该这样,不仅浓缩了文章的观点,也融进了任务指令,更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境界。当然,标题表达的观点要鲜明,不模棱两可;情感上要爱憎分明,不能不见褒贬让读者去猜。结构式上最好设置分论点的形式,分层论述,分论点之间应有层次感,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最好是递进关系,不在一个论点上进行重复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优劣,在不离开“任务”论述的情况下,主要看文章思辨的深刻度,而文章的深刻度更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因此,创作者在凝练自己思想深度的同时,掌握以上写作技巧,对文章的思辨深度的提升还是有帮助的。



妙笔金题



作文阅读材料:


有两个爱画画的孩子,他们都有画画的天赋,都热爱画画。他们的妈妈决定帮帮自己的孩子。


第一个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欣赏。


第二妈妈给孩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是否满意。


你认为这两个孩子当中的哪一个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请表明态度,陈述理由,结合你的生活和感悟,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妙笔点睛



本则材料在内容上理解并不难,但在审任务层面有较多学生出现偏差,在立意上,选第一个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多于选第二个孩子。其实,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只要能言之成理,学会析理就是好作文。


审任务:主要任务看起来只一个“你认为这两个孩子当中的哪一个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实际上重点应该落到他们的妈妈帮助孩子的不同做法,对孩子成为出色画家的影响。也就是说“妈妈的帮助”是写作的主体,弄清这个层面析理就会深刻,中心就突出。


选第一个孩子立意角度:


1.从两位妈妈的做法上立意,第一位妈妈鼓励为主,第二位妈妈似乎漠不关心;


2.从培养兴趣上立意;


3.从培养自信上立意;


还可以从压力,听取他人意见等方面分析。


选第二个孩子立意角度:


可把立意生发点放在“画家”上,成为画家需要的重要条件是具备画家禀赋的品格、精神、个性,那就可以这样立意:


第二位妈妈培养孩子,


1.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2.培养专注精神,用心专一;


3.厚积薄发。






妙笔生花



激励是成才的催化剂






读了材料,我认为第一位母亲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画家。教育界正兴起一个热词“激励教育”,这位母亲就深谙激励教育之道。


所谓激励教育就是通过外部激励对受教育者进行唤醒、鼓舞,激发其内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在愉悦的心理下主动学习。这无疑是与传统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观相悖。但却受到教育界的推崇,被广大教师、家长采纳,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激励能让人更好的坚持。激励是对一个儿童努力学习的最好报偿。实践证明,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兴奋的状态时,更有利于思考、创造和记忆。第一位母亲让孩子的画贴在墙上,能借客人之口激励孩子创作,维持孩子对画画的浓厚兴趣,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因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画画。


摩西奶奶是美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民俗画家,年过古稀才被大家所熟知。她曾说:“我七十多岁才开始画画,一直画到近一百岁。本来极有可能因为关节痛或者是眼睛花了而放弃,但现在,因为知道了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画,所以我想我必须得坚持画一辈子了。”由此可见,第一位母亲的聪明用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与摩西奶奶一样的激励环境。摩西奶奶因为读者的喜爱而坚持一辈子画画,而未来,这个孩子就不会因为客人的鼓励而坚持努力画画吗?虽然过分的夸奖会让孩子不自知,但适当的鼓励却能让孩子有信心面对未来的艰难。






诚如清代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果像第二位母亲一样,选择将孩子的画作扔进纸篓里,表现出对孩子漠不关心的态度,只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会导致孩子放弃努力。



儿童的生活阅历少,思维简单,面对生活中来得莫名其妙的批评或挫折,难以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于第二位母亲的做法,孩子不会去思考,也思考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心爱的花时间画出来的画,要像废品一样扔进纸篓?是因为妈妈不喜欢吗?本来是自己引以为豪的事,就会变得失落,多数小孩会因此放弃。



确实,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能快乐学习,易举获得,反而是每个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不断的苦练突破。正因为这样,第一位母亲不是不懂得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反而是她深深懂得,孩子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进步都可能遇到挫折,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挫折中获得动力,而这份动力就是激励。



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每个家庭教育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许多孩子都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天赋。但古往今来,苗儿不秀,“泯然众人矣”的例子比比皆是。



很多名人起先都是默默无闻的小辈,而有了伯乐之后,就会有飞速地成长。如《七颗钻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一天,屠格涅夫无意中看到一本杂志,竟被一名无名小辈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虽然作者才初出茅庐,但屠格涅夫却非常喜欢。屠格涅夫四处打听,最后找到了一手抚养列夫.托尔斯泰长大的姑母。



姑母很快就写信给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很大的震动,大名鼎鼎的写《猎人笔记》的屠格涅夫也相信你会成功的。他说,这位青年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列夫.托尔斯泰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那么,这些孩子不就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了吗?需要一个屠格涅夫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说:“你做得很好,我很看好你,你能行!”去激励他们,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精神支持,开发他们巨大的潜能。第一位母亲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与客人共同扮演了屠格涅夫这个角色。



其实不论是对个人,还是一个集体来说,激励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激励是成才的催化剂,第一位母亲深谙激励之道,以激励给予孩子成长为一个画家的莫大信心,这必将使之成为更多母亲的楷模,这种激励教育之法也必将为更多有远见的教育者所效仿。




教师点评:


还是根据前文的指导意见来评价小作者的佳作吧。


标题:拟题不错,暗含作者的“任务”判断,两个小孩哪一个更易成为出色的画家,情感倾向非常明显,并浓缩了论证的观点。


写作主体对象: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画画的影响,小作者判断准确。


结构上:设置了分论点,进行了分层论证,每一个分论点里都有正反论证,主体论证深刻。


观点鲜明,情感倾向明显。作者的思辨能力很强,几乎每一段都能紧扣材料分析论证,特别是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等,使论证的观点十分深刻。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