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学问的名言-康熙的读书之道:学问之道,在于实心研索,而后有得

学问的名言-康熙的读书之道:学问之道,在于实心研索,而后有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19 18:32:55
阅读:
最新资讯《学问的名言-康熙的读书之道:学问之道,在于实心研索,而后有得》主要内容是-学问的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号康熙,他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外,还是少有的博学多才的帝王。据史书记载,康熙“读书十行俱下,略不遗忘。自五龄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清圣祖实录》)。




康熙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读书方面也颇有心得。康熙从五岁开始读书。他在《庭训格言》中回忆道:“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


他看过张居正写给万历皇帝的《尚书》和“四书”读本,认为“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清史稿·圣祖本纪》)。康熙说自己“至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作字而已”(《清圣祖实录》)。他对学习的执着,从一些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例如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皇上在弘德殿听讲官进讲。因为要修葺宫殿,所以康熙暂居瀛台数日。他让讲官也移到瀛台,“如常进讲”,一天也没有耽误。那一年的夏至,天气特别炎热,学士傅达礼奏请停止进讲,被康熙拒绝:“学问之道,宜无间断。其勿辍。”(《清史稿·圣祖本纪一》)


康熙十六年(1677),在乾清宫的西南角设立南书房,命侍读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南书房是康熙读书的地方,翰林院的学士们日侍左右,陪着皇帝研论经史、吟诗作画。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尚书》刚一讲完,康熙就让张英等人每晚进讲《资治通鉴》。康熙的老师主要有三位:熊赐履、张英、陈廷敬。


康熙对上述三位老师赞赏有加:“朕间与熊赐履讲论经史,有疑必问。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清史稿·圣祖本纪二》)


康熙能够拥有渊博的学识,并且励精勤政,开启康乾盛世,与这些儒臣的教授分不开。康熙在讲话中,多次倡导读书,认为“凡事可论贵贱老少,唯读书不论贵贱老少”(《庭训格言》)。虽然日理万机,但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康熙还指出,读书贵在坚持。他说:“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庭训格言》)


关于读书的方法,康熙主张用心钻研:“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庭训格言》)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实心研索”(《清圣祖实录》)。如果只是当故事听着玩,大臣一讲完自己就抛到脑后去了,“是务虚名,于身心何益?”所以,“朕于诸臣进讲后,每再三绎,即心有所得”(《清圣祖实录》)。


康熙自己在读书时,“尤必考正于人,务求道理明彻乃止”(《清圣祖实录》)。他说:“读书以明理为要……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收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庭训格言》)


康熙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一生坚持不辍。读书对其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总结道:“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馀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庭训格言》)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读书可以让人少犯错误。读书可以修身,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治国,在这方面,康熙堪称后人的典范。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