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荀子名言-山西人荀子:活了那么久,都没有遇到人生的机遇

荀子名言-山西人荀子:活了那么久,都没有遇到人生的机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02 09:13:22
阅读:
最新资讯《荀子名言-山西人荀子:活了那么久,都没有遇到人生的机遇》主要内容是相比孔孟,荀子及其著作在民间并不为人熟知。大家都知道有战国一个思想家叫荀子,也知道他的《劝学》篇(高中语文课本功不可没),其中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概初中生也能背出。然而,荀子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学说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这位儒家大师却培养出法家弟子?-荀子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相比孔孟,荀子及其著作在民间并不为人熟知。大家都知道有战国一个思想家叫荀子,也知道他的《劝学》篇(高中语文课本功不可没),其中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概初中生也能背出。


然而,荀子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学说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这位儒家大师却培养出法家弟子?为什么荀子思想并非显学却能传之后世经久不衰?这些问题恐怕大多数人回答不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荀子的记述只有短短227个字,然而荀学博大精深远非几篇文章能说尽的。前日细细阅读《荀子》一书,方知荀子思想绝对不是“劝学”那么简单,个人对他老人家十分钦佩也十分同情。我对荀子的认识,一言以蔽之:不得志的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而说起荀子一生,大家只要记住几个关键词:荀况,高寿,经历丰富,不得志。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一、荀子其名先秦时期,人们的姓名都很有意思,一个人广为人知的称呼却并非本名或并非全名。比如商鞅,其实人家不姓商,本姓公孙,应该叫公孙鞅,只是由于在战斗中立功,获封商地的十五邑,所以称为商鞅。再比如著名的秦二世胡亥,“胡亥,胡亥”,叫多了都以为人家姓胡,你也不想想,他爹是秦始皇姓嬴名政,怎么就生出来一个姓胡的儿子!难不成是隔壁老胡的?其实胡亥只是他的名,人家全名叫嬴胡亥。荀子也如此。他全名是荀况,字卿,时人称荀卿,后世尊重他老人家,所以只称姓,后加一个子字,就像孔子真名孔丘,孟子真名孟轲一样。很多书包括他的成名作《荀子》,称荀况为“孙卿”或“孙卿子”,读来好生奇怪。其实事出有因,荀子一生致力于尊君忠君,自己的姓氏也成了尊君的典型代表,西汉时有个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名叫刘询,古时有避讳的传统,因为“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为了避皇帝讳,荀卿只能委屈委屈,称为孙卿。



《荀子》影印本 二、高寿与丰富的“国际”经历 荀子,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其生卒年约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细细一算,老人家竟活了75岁,更有一种观点说荀子活到80多岁!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战乱不断,那时人口的平均年龄大概只有20岁,同样纷乱的中华民国时期,人口平均年龄不过35岁,直到新中国成立,平均年龄才升至57岁。反观荀子,我们且采纳75岁说,这样算来荀子一个人大概活了当时人的四辈子,无疑是高寿的。这里讨论荀子的年龄并非仅为感慨,老人家的高寿不但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巡历各国,也形成了荀子稳健浑厚,不温不火,逻辑紧密,循循善导,乃至有点啰啰嗦嗦的文章风格。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俊俏,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荀子出生成长在赵国,十五岁游学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东北)并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又去楚国担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晚年还入秦见秦昭王。遍历赵、齐、楚、秦,又身处战国末期,可以说有着丰富的“国际”经历,再加上高寿,这些使得荀子有机会亲身接触分别盛行于各国的儒、道、墨、法等诸子学说(一说赵、齐、楚分别是先秦法家、儒家、道家的发源地),并细细体悟消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形成自己的独门学说,为《荀子》一书成为集大成之作打下良好基础。



动画片《秦时明月》中荀子是睿智老者的形象三、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荀子》一书最后一篇《尧问》的最后一小节并非荀子所作,而是荀子学生对荀子的总评,用韵文写成,相当于《汉书》纪、传之末的“赞”(具体内容日后另做文章详述),这里只引关键一句,就是“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意思是天下没有治理好,是荀子没有遇到好时机啊!荀子弟子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高,吹捧荀子的能耐比孔子大,甚至适合做皇帝。幸好先秦时期言论自由,否则《荀子》要成禁书,荀门弟子也难逃杀头厄运。然而评价再高,荀门弟子都承认老师“不遇时”的残酷现实——荀子真是郁郁不得志的。先从其人生经历来看,看似游历各国,实则处处碰壁。首先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齐国人大概不理解荀子,用谗言污蔑他,荀子不得已去齐至楚。之后在楚国,荀子得到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赏识,“以为兰陵令”,做了官,上面还有人罩着,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了,没想到“春申君死而荀卿废”,春申君死了,后台没了,兰陵令也自然要换人了,荀子很无奈,但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于是“因家兰陵”。最后,荀子他老人家以五十多岁的高龄(一说八十多岁),一反“儒者不入秦”的传统,委身入秦国——这个当时朝气蓬勃的第一强国,拜见秦昭王和丞相范雎,然而换来的却是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的回应,被秦国任用自然也是遥遥无期。荀子郁闷啊,于是“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再看看荀子的自我感慨。《荀子》中有一篇名为《成相》,用类似说唱文学的形式记事抒情,其中有“世之愚,恶大儒……春申道缀,基毕输”,荀子悲叹时人愚昧,所以厌弃自己这样的大儒,而春申君一死,自己也就输个精光。这是典型的怨妇口吻,老人家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学说好,理所应当受到任用,并没有思考自己的主张真的那么符合当时潮流吗?难道世人真都是愚昧不堪的么?之后荀子又说:“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哎呀我算什么人,偏偏遇不到好时代。“不遇时”,荀子自己的感慨和弟子的评价如出一辙,把黑锅都扔给了那个纷乱时代去背。而在《赋》篇中,荀子大书特书:“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从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荀子,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家,向隅而泣,哭着哭着,骤然仰天,发出这样连续反复的悲叹:时代是如此不好,天下是如此昏暗!光明之天不复返,忧思无边无限长!圣人只能拱手等待,等待那即将重现的好时光!真是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读到这里,情至此处,我都不禁为老人的命运抱不平啊!西汉刘向也曾感慨道:“为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总之,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自我感慨,还是弟子与后人评价,荀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史记》一句简单的“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现在读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荀子·劝学》书法作品四、荀门著名弟子及再传弟子 荀子没做成皇帝,也没做成真正的政治家,只好学习孔夫子,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做得地。老实说,荀子门下除了吹捧老师学说的众弟子,还真有非常对得起师门而且将荀学发扬光大的好学生,两个很著名:韩非、李斯;另一个不是很著名:张苍。先说说名声很大的韩非(关于韩非,日后另做文章详述)。作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于一身,自编自导成韩非版的“温柔三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专著《韩非子》,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字,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为专制君主建言献策。如果说荀子身在儒家,只是站在法家门口观望一二,那么韩非则彻彻底底入赘法家成为法家的媳妇,同时也批判继承了荀老师的思想,将其“性恶”观发展成为地道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



荀子弟子韩非 再看看名声也不小的李斯。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一篇《谏逐客书》铿锵有力,“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自此被嬴政赏识,在秦国统一大业中出力甚多。秦统一后,任丞相,反分封行郡县;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如果说荀子和韩非为君主专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斯则以强秦为笔,泼墨天下,把理论变成了血淋琳的专制社会现实,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关于荀子和李斯,将另有文章)



荀子弟子李斯的小篆代表作《琅琊刻石》 最后提几句名声不大的张苍。说来也是历任两朝,官至三公的大人物,他在秦朝做过御史,刘邦起义后归顺了刘邦。西汉初年,张苍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后因平乱有功,晋封北平侯。汉文帝时接任丞相。不过张苍有一名学生,也就是荀子的再传弟子非常有名——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作为荀门后继者,更是终生不得志,年仅33岁就抑郁而终,那股子郁闷劲儿,想来确是得荀子他老人家的真传,可发一叹。



荀子弟子张苍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